及时转念,改正错误,是心智运作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找借口,从而逃避现实的挑战,或者规避应负的责任,就可能产生消极的意识,甚至生病。但是,如果及时转念,不让消极或错误的想法继续为害,则如枯木逢春。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人生难免有磕磕碰碰,都免不了被人伤害,有时间也会有意无意的伤到别人,可是有几种人你伤不起,一旦你伤害到下面这这五种人,轻者你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因果关系,早晚得到报应,重者你会得到现世报,让你破财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弥陀一心念,临终往西方,亲睹无量寿,常瞻玉毫光;宝树成行列,莲池九品香,补处位不退,十方做道场。
世人皆以为“见”来自于光明,因为有光,故而能看见。然而从自性所发出的知觉,虽然感知并无光明,亦不会因黑暗而分辨不出。这是说明,凡夫的见性,并不需依靠明缘,而能分别知觉。故《坛经》云:“明心见性,直指本心。”我们若要修成证果,还得依靠本觉胜净明心。
如法无所住、如法饶益众生,如法一定要持戒守规矩知恭敬。如法、如戒、如因、如果,与法相应如佛度众生。
大乘学人应常念三宝,常念众生是未来佛。亲近善知识以自己的因缘常问讯少病少闹,问讯心就是安乐心。供养亲近、修学发心、方便利他都应多问讯善知识多行安乐行,通过问讯自我警缘心愿行安乐。大乘方便行于亲近处、问讯处、安乐行处。
生活中,我们会觉得有些人运气特别好,总能遇到贵人,碰到事的时候也往往能逢凶化吉;而有些人的运气却特别背,不起眼的小事不经意就变成了难以解决的大事,还时常被人刁难,处处不顺。说白了,不外乎因果报应四个字。因果报应并非褒义词或贬义词,而是世间唯一不变的循环法则。昔日因,今日果;今日因,明日果。只要种下有因,就必然会有好或不好的果报应运而生。
学佛是求解脱不是求顺从,请问佛法也是求解而不是求顺从你的想法和你对佛法的看待。学佛是与法相应不是与心里的“我”和一切都要随我心意。求来求去却求顺我心意顺于贪、嗔、痴,从不求解脱。不知足怎能满意、不求解脱怎能如意、不忏悔怎能合意,真学佛要思维清楚到底有何意义。莫与三宝怨对应当知道,免造地狱罪。
在亲近中一定要恭敬,莫以我慢嗔恨轻慢三宝。不要错认为慈悲是包庇自己的恶,而是断恶修善。在断恶的同时修善,才能不会继续造恶,也不会错解慈悲。这样就不会错认为善知识的引导方法是对你的欺骗和挤兑。断恶的同时才好亲近供养修学佛法。
道场是谁的?直心是道场,心要和佛相应,和众生的觉(离苦)相应。那是道场主。有信心就有因缘,有真心就有道场。常在水月中看不长久是幻化,才知自己解脱心可还在。真正的依靠不是世间认知的土木道场,是真心、直心做道场。修行为解脱不是「修房子」,只为遮风避雨找依靠,只为此可用而不可得的色身找安住那就建房子何必建道场。
不以法观自心却往外观,这样就会用方向错误的法对修行起疑心。错就错在师父就变成了学生,每一次都是考师父,不知方向错误。贡高我慢慢法慢教,以贪嗔痴看待修行的善因缘。谤佛谤法不信大乘,烦恼结集造轻慢毁法业。常观自心,忏悔业障。不服气的心应除灭,有疑惑恭敬惭愧的请法解疑。忏悔可听后真信不生恶和我慢贡高,调柔入道。
修行人要依善知识修,包括做功德、诵经、放生,做这些功德需要智慧也需要引导。善知识可以在你发心的同时指出你的错误并教你改变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误的修行而影响佛教佛法的弘扬。自我会错误行事,太自我会知错不改,坚持自我会自害毁他。
听说啊,供花,人会长得更漂亮。没错,的确有这个效果,这个效果是真的。那万一没有花呢?这里随身携带,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吗?来,大家请合掌,合掌以为花。这就是供花啦。合掌的标准姿势,我简单示范一下,三百六十度啊。我们汉传佛教合掌,合掌当胸,就是很自然地放在胸前,这个手指尖斜向上。也有人拿尺子量,十五度,七十五度,不必这样,就是很自然地斜向上就可以了。那掌心呢?掌心不用太紧,就是微微地放松,也不要很松,微微放松,很自然就可以。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善士问:请师父开示: 事情一多就忘失觉照,力量不够,咋办?达照法师答:基本上都是这样哦!其实不是事情一多就忘记觉照,其实没事也忘记觉照,你功夫没成片,有事、没事都是做不好的。但是这中间也有一个度,有个度是什么?就是如果你一开始确实天天都在干活,确实会精疲力尽。
唐肃宗时,颜鲁公真卿,适守是邦。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命鲁公撰文。其曰,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是岂独为物计哉,盖欲有所感也。今清凉山下乌龙潭,乃鲁公自立之放生池。鲁公精忠贯日月,文笔动风
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维系团队内部的团结?做好这十件事就可以了。从十件事上,可知对人之慈爱:朋友之间天各一方,彼此不可相忘;与朋友相见,应当真心欢喜,共享欢乐;若有美食,要与朋友分享;当朋友心情不好,有过激言语要容忍;
你怎样理解“定”与“慧”?在“定”与“慧”的修持上应该下多少功夫呢?既不能偏向“定”,也不能偏向“慧”,要“定”与“慧”共同修持,共同进步。涅槃经上说:定多慧少,纵有定也不离无明所扰,定少慧多,纵多慧也难免不是增长邪见,定慧等持,方是解脱。
你知道持戒的重要性吗?我比别人聪明、佛经义理比别人懂得多,是不是可以少持戒?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不持戒,再聪明的人也将慧根渐钝。不持戒的人,纵然很有智慧,但是经常用以经营世间之事,满足欲望安乐。慧根就会慢慢暗钝。
以前我的生活很简单,虽然不怎么富裕,但很温馨,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连周围邻居都说我们过得很幸福。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喜欢去攀比了。哎呀,你看谁谁谁家买新房了,谁谁谁家又换新车了……听到家人谈论这些话题时,我的内心特塞。
提起南岳衡山,你想到的什么?除了衡山的自然风光,你是否注意到那里的人文景观?南岳衡山是南禅的发祥地,这里古刹众多,高僧辈出……巍巍南岳衡山,层峦迭翠,草木峥嵘。陈朝光大元年(567年),佛门信徒慧思率众弟子来到南岳。
大家好,我叫李文(化名),我从小出生在农村,排行第二,家里三个兄弟,小的时候在奶奶家长大。或许吃过点苦,让我更懂得珍惜。我7岁回家住,属于和父母没太多感情的那种。我记得第一次母亲让我喊父亲吃饭,我连爸都没说,直接说了句吃饭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