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习惯把安全感、满足感寄托在外在的人或事物上,可是外在的一切有多可靠呢?
原标题:顿珠法师:可靠
转自微信公众号:顿珠法师ask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只手之声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随顺普贤愿行,带众生业供养,以法供养。带众生受恶业苦,以普贤力导归极乐。以普贤行愿带众生结净土缘同生西方,以普贤行愿成等正觉再随顺愿行无尽。
很多人不幸福,但其实幸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就像我们的佛性,要学着慢慢与法相应,与佛相应。用真心换真心,用佛心换佛心。要从自身自心去寻找。
以法供养,为法燃身。供养诸佛,供养众生。从无我利众到任运而生皆本来如是,为法燃身以此供养大无我中行行愿无尽。无我无我所无我得而纯粹利众生本来如是。
多念佛消业,多忏悔惭愧。莫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修行,看透了、了解了这些想法和知见可能会让你的信仰回到现实主义。用自己的不舍、我执再加上利益索取的经验而去看待修行的因缘,可能这就是你退失信心的原因。本来是断疑生信的因缘就变成了自己挖自己的墙角,莫用世俗眼光看别人应用忏悔心对自己。多念佛消业,常观苦从何来。
不染世间而厌离娑婆求生净土,不舍发菩提心而求生净土。成佛是手段,度生是最终。带菩提心众善助行,依对净土的信愿求生净土广度有情。
众生在无始生死轮回中不得出离,倍受众苦,这种状态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和救度。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是选择佛、法、僧三宝为依靠对象,进而获得三宝的加持。因为三宝有无量功德、无尽妙用,回皈投向三宝的怀抱,就像浪子回头,可以让众生一步步回归自心清净。
当一个人能心甘情愿时,生命会有两个走向,且成功的机率较大。其一,陷入轮回,无力自拔。其二,超越轮回,奔向解脱。
不要以自己的本位为本位去看佛法,当以解脱般若法身为本位看待一切。以三德秘藏来看一切自然自在智慧心量大,心的范围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以自己的本位看你的世界就自己这么大范围,如何能慈心广大生智慧具解脱。
嗔心升起时,心里会生起无明之火。以为,火可以扔给别人。却不知,最先烧到的是自己。真是麻烦。
目标的设立是真正思维过而确定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会很自然的做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信愿弥陀求生极乐的目标也是通过思维决定不可动摇的。不单单是信仰而是透过信仰成为决定,这种通过思维决定求往生的目标是不会被动摇的。在念念中做一切都是为这个目标向着这个目标而随缘不变的求生净土。
在佛门中我们遇到出家法师,通常不问姓氏,因为出家人统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都称之为释迦某某。然而,在早期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出家人都来自外国,通常都以他们国家的名字为姓,天竺而来的称之为竺某某,比如竺法兰;月支国来的称之为支某某,比如支娄迦谶;康居国来的称之为康某某,比如康僧会;安息国来的称之为安某某,比如安世高。当然,还有从国外来的出家人以佛法僧为姓的,比如佛图澄、昙摩难提(昙摩即是达摩)、僧伽跋澄。
各位善男信女们,你们好!我与佛结缘是少时受我祖母们的感染,祖母们在每逢初一十五,佛菩萨生辰都会徒步至离家几十里路的寺庙参拜,我也会跟着他们一起去参拜佛菩萨,小时只知道跟随大人们一起下跪,双腿屈膝扣跪蒲团之上,学习大人们的姿势,双手合十,嘴里心里说自己美好的祈求,
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幸福的人。我的双亲健在,家庭圆满,孩子争气,我的身体虽然看似瘦弱,但却很少生病,连感冒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所以我一直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得乐呵呵的。我热爱美食,只要听说哪里有美食,就欢欢喜喜地跑去大快朵颐;
初学佛建议从正确认识三皈依、建立对三宝的正信开始。同时,培养积极而务实的生活态度,将佛法落实到家庭、工作、学习等方面,提高生活的质量。经典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说明书,初学可以从简单的经典如《阿弥陀经》入手,在有一定基础之后,再根据个人需要循序渐进深入学习。
一个智慧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建设成一座宝藏。这样的人有两个特质:1、接纳,因为懂得,“变化”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会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外在的变化,这样的心,使得生活中各种层次的烦恼变得没有杀伤力。2、创造
本月辅导员论坛的讨论题目之一是:作为辅导员,你是如何克服修学上的疲厌感的?结束之后,我对这个题目尚有些思考。不论有没有辅导员这个角色,我在修学上确实出现过疲厌感。
在古印度,有一个国家,这一天发生了政变。王子要篡夺王位,把父王软禁,准备要杀害。经过群臣劝阻,先软禁起来。母后,就是这里说的韦提希夫人,想要来探望,也被自己这个儿子软禁起来。王后韦提希夫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佛陀世尊求救。佛陀世尊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来到她的面前。
你最害怕什么?它就藏在你的内心深处,有时它的出现会使你变成另一个人,你知道它是什么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贪念惹的祸!欲望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敌人。钱如枷锁,贪是坟墓,追名逐利最终只是一场空。
每个人都有份。那是不是说,我们这样有信心就可以往生了?这是开始。单有信心,没有行持,这个信心无法保障。所以,接下来,世尊才说了这段净业三福,让我们在行持上有个保障。这里说得很明白,欲生彼国者。欲就是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各位念佛同修,愿不愿意往生?愿意。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愿生
根据《华严经》的描述,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的佛土,其中包含了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在此世界以外还有无量世界。而从实际的角度来说,华藏世界就是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若众生心中充满烦恼,感受到的便是娑婆世界的轮回痛苦;若心中净念相继,感受到的则是极乐净土的清净光明。一切苦乐根源在于众生的心念,若能善用其心,自然能入华藏世界的不思议境界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