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一)五种观法。即:
(一)真观,谓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
(二)清净观,谓于既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
(三)广大智慧观,谓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
(五)慈观,谓以上三观观察众生,而与众生以乐。
(二)又作食时五观、沙门受食五观。指沙门于进食之前所应作之五种观法,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谓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应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谓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谓须防心离于三过,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故受食时,当作此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难成道业,而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必食得适量,以资身修道。由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三、卷下之二、释氏要览卷上、敕修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受戒(佛教解释) [be initiated into monkhood or nunhood] 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受戒 词目:受戒 拼音:shòu jiè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后以指佛教。
六波罗蜜(佛教解释) 六波罗蜜,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波
一字咒,密宗将种子字当作真言念诵,或是在种子字之上加‘归命’一词而成的真言,称作一字咒。但通常所说的一字咒,是指一字金轮的种子‘悖噜吽’(bhru^m%)。此外,由于事相流派、修法种类之不同,也
慈,制药的意思为和善,友善,慈爱。同时也为一个姓氏。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通常佛教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佛之缘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