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睺罗的衷心忏悔 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
佛陀对罗睺罗的教训 教训通常是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得到。和经验相比,得到教训的代价常常更加昂贵,因此也更让人难忘。 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智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
罗睺罗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睺罗,罗睺。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相传,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
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儿子。后来佛陀出家修道,在悟道的那一年,小小年纪的罗睺罗也跟着出家做沙弥,礼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十多岁的小孩,仍保有孩子嬉闹的习性,不是短时间可以改正。罗睺罗身
对了,你也像这盘水一样,虽然是王孙,却舍弃世俗的富贵,出家修道,本来是可贵的,但是你不肯学善,又不能修养得好,好像这盘水一样,没有用处。
有一次波斯匿王去见佛,因为那时佛要度罗睺罗出家。国王得到消息,也赶去参加盛会。礼佛后,佛陀就为他开示佛法。等了很久,却还没有见到罗睺罗,国王平时的行住坐卧都毫无拘束;现在在佛陀面前静静坐着,觉
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的宗教,佛菩萨的圣像中,大都没有胡须,没有皱纹,是象征青年的意思。所有的菩萨圣像都是慈悲祥和,这是表示佛教重视和平。可以说每一位菩萨都是青年,都非常清净、纯洁,具备一颗慈
佛陀成道的第三年,从南方的摩揭陀国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上自净饭王,下至释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欢迎佛陀,这中间没有参加欢迎行列的唯有耶输陀罗和罗侯罗。 在耶输陀罗心中想:他去出家,为了他我
罗侯罗尊者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乃释尊之子,为耶输陀罗所生。又作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云、罗芸。意译覆障、障月、执日。(一)沙弥之始,罗侯罗,汉译覆障。罗什解释,母腹六年,胎所覆障,因以为名。是悉达多与耶输陀罗之子。关于他的出生有二说,一说悉达多十九岁(西元前547年)生了他,另二十五岁(西元前541年)时生了他。
罗侯罗对占去他房间的比丘,自愿让步;在路上被恶汉打破头,他能忍辱;仅仅这样的修养,距离开悟还有一段历程。 聪明乖巧的罗侯罗,对于修行非常精进,欢喜和人开玩笑的沙弥,现在一变而成为有庄严仪表的
佛陀在王宫中暂住了几天,佛陀这次回宫,宫中没有美女,没有音乐,没有醇酒,只有一千多名比丘跟随着他。庄严堂皇的宫殿暂时成为僧房精舍。 佛陀知道初学道的比丘,在王宫中住久了,容易对淡泊的僧团生活
人间第一幸福儿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曾经娶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岁的那年,生下罗侯罗,太子很欢喜,这不是一般人生了儿子的欢喜,而是因为太子曾向父亲净饭王数次要求出家,均未获允准,净饭王曾说,除非有了王孙才肯
不识父亲的孩子 佛陀成道的第三年,从南方的摩揭陀国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上自净饭王,下至释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欢迎佛陀,这中间没有参加欢迎行列的唯有耶输陀罗和罗侯罗。
最初的沙弥 佛陀在王宫中暂住了几天,佛陀这次回宫,宫中没有美女,没有音乐,没有醇酒,只有一千多名比丘跟随着他。庄严堂皇的宫殿暂时成为僧房精舍。 佛陀知道初学道的比丘,在王宫中住久了,容易对淡泊的僧团生活,生起动摇的念头,过不了几天,佛陀就带大家住进离迦
调皮的童年生活 罗侯罗出家做沙弥了,耶输陀罗妃怎样也不甘愿,可是事情已成事实,又没有办法改变,净饭王看了也很伤感同情,他就走向佛陀建议说道: 「佛陀!希望你能够规定,今后要出家的青年,必须有父母的允许才可以。」 佛陀觉得父王说得有理,就很欢喜的采纳。 万念俱灰的耶输陀罗,对人间已经没有生存的兴趣。不久,佛陀的姨母憍昙弥夫人加入僧团做比丘尼,耶输陀罗随着很多释种女众,也赶去毘舍离剃发出家。 由于耶输陀罗恋慕佛陀太甚,初加入僧团,一点也无法感受到僧团中无
佛陀严厉的教诫 这一天佛陀走到罗侯罗住的温泉林来,那种威严的样子,让罗侯罗感到很意外,他整衣恭敬迎接,等佛陀坐下来的时候,他就拿水给佛陀洗足。
沙弥比丘可同宿 佛陀住在瞿师罗园的时候,罗侯罗和均头沙弥一起,也跟师父舍利弗随侍佛陀闻法。 罗侯罗每天早晨打扫庭院,清洁环境以后,才可以研习佛陀的言教。一大片的园地,清扫一次要费很多的时间,有一天他打扫后,去听佛陀说法,等到黄昏到来,他回到自己房间的时
罗侯罗自从被佛陀严厉的教诫以后,又常常跟师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开导,在修行上,进步很快。佛陀在讲经时,舍利弗总是带着罗侯罗前去听讲;舍利弗在静坐时,罗侯罗总是跟着坐在身旁;布教时,舍利弗也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学习一些为法为人的经验;每天托钵乞食,罗侯罗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后,在僧团中被誉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实在是罗侯罗最好的恩师。
开悟的历程 罗侯罗对占去他房间的比丘,自愿让步;在路上被恶汉打破头,他能忍辱;仅仅这样的修养,距离开悟还有一段历程。 聪明乖巧的罗侯罗,对于修行非常精进,欢喜和人开玩笑的沙弥,现在一变而成为有庄严仪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满二十岁的那年,佛陀允许他受具足比丘戒。 年轻的罗侯罗,在僧团中不见得活跃,他好象很老成持重,公共的集会里,不容易见到他参加,总是默默的用功修行。 可是,不管罗侯罗怎样用功,他还没有开悟是真的。最大的原因,大概他荣耀的念头不容易断除。不
赠送精舍的制度 罗侯罗开悟以后,在教团里的地位更加地提高,尤其在家的信徒,对他更是另眼相看,不容否认的,在比丘中,要以罗侯罗所受的供养最多。 本来供养多了,物质生活过得丰富,反而障碍修道,不过,罗侯罗现在是觉悟的圣者,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双份的东西,他总是转赠给别人。 有一次,佛陀在迦毘罗卫国一个聚落说法的时候,有一位长者皈依了,这位长者和罗侯罗很投缘,或许这位长者还有地域观念吧,他要为罗侯罗发心护法,凡是罗侯罗有所需要,他总是为他做到。 后
可赞美的入灭 在僧团中,成为龙象人物的是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而不是罗侯罗。一个严肃于密行持戒的人,他只是默默无声的修道,默默无声的与世无争,或者,因为罗侯罗是佛子的关系,佛陀对他有特别多的限制,我们知道罗侯罗有柔顺的性格,有坚强的秉赋,但我们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并不是怎样的活跃! 所以,关于他热心说法,以及与外道议论的事迹,在经典里都不见记载,也不见流传。正如佛陀所说的,罗侯罗是一个严于禁戒细行的人,是一个密行第一的人! 关于罗侯罗什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鸠摩罗什传奇》纪录了鸠摩罗什从孩童时代,到成为一方名人,再到圆寂的传奇人生历程,作者是吉祥寺主持灵悟法师。鸠摩罗什,后秦僧人,博读大小乘经论。与弟子共译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是历史上著名的佛典翻译家。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万历九年,中相范李二人,奉命建佛寺塔院。等到寺院落成的前夕。李公梦见有五位印度僧人自西北飞来。「啊!实在太神奇了。」他心中想,然而好一回,五位飞行僧人仍然在天空中,并没有要立刻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很恭敬的设下了舒适的座位,准备了上好的供养,延请他们。
富楼那将来成佛,他的佛国不知是怎样的情形,假若有可能,因缘时遇,富楼那成佛后,大家也可以发愿到他的佛国中修行。大悲的佛陀,明白众人的心意,不厌其详的告诉大众道:「富楼那成佛的佛国,大地没有山陵沟壑,没有荆棘沙砾;所有的楼台亭阁,高入云霄,土地都是金银众宝所铺。
五通梵志是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在深山悬崖边行走的时候,不小心脚下滑了一步,就从悬崖边直直坠落下去了。当他失魂落魄跌下的一瞬间,随手抓住一棵小树的枝干,竟然绝处逢生,整个人中止了坠落而悬挂在半空中摇幌不定,非常危险。梵志眼看头上的树干快要支持不住他的体重了,心里十分恐慌,就大喊:「救命啊!救命啊!」
不动明王本身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五佛化身为五大金刚,八大菩萨化身为八大明王。不动明王属於日本东密最尊崇的一尊明王,在日本,几乎每一间寺庙都供奉不动明王,每一间庙都尊敬不动明王。[3]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高野山。
宋朝的黄打铁,一个打铁的工匠,每天他的工作都很累。打铁,过去打铁手工的。这一天,有一个云游的师父路过他家门口,他请师父到家里面喝杯茶,这一念供养心,成就他成佛的因缘。师父看他工作那么辛苦,就问他:你工作这么累,打铁这么辛苦,为什么不修行呢?师父,你也知道我辛苦,我都这么辛苦了,还怎么修行?师父就说了:有一个修行方法不会辛苦,反而会让你更轻松,不影响你生活,不干扰你工作。那太好了!如果有这个法,我当然欢喜学。于是师父就教他念阿弥陀佛。跟他说:你打铁的时候,那个风箱拉一
十四根本印之一:不动根本印——独钴印不动根本印--独钴印 双手内缚,两食指竖合,以两拇指压无名指之甲,亦称为针印。两食指为剑,两拇指、两无名指为索之义,或是把两无名指、中指为四魔,而以两拇指倾
不动明王真言(东密): 南无-三曼多-嚩日啰-赧-悍 或者 南无-三曼多-伐折罗-赧-含 或者 南摩三满哆。母驮喃。哇日拉。蓝。撼。 ◎ 诵念不动明王真言可祈福事业顺遂,解脱血光刀兵之灾,
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安居,见到比丘们有的精进用功,有的懈怠懒散,于是集合大众,以方便法门示教利喜。「在王舍城内有四种马:第一种马,看见主人的鞭影,立刻知道急速行驶,善于观察地形,体会驭马者的指挥。第二种马,主人的鞭尾触到了自己尾巴的细毛,才知道急速行驶,惊察驾驭者的指挥。第三种马,主人以杖鞭打其身,疼痛了才能察觉驾御者的心意,而急速飞奔。
清朝照远和尚,是山西太原枣园村王氏之子。皈投在本村永宁寺依止联公披剃出了家,随后从碧云和尚处接受了心法,于是驻锡在本郡的大崇善寺。干隆初年,他瞻礼五台山,到大螺顶去拜灯,刚一顶礼头面接地,五顶之上忽然飞出了金色的佛灯,约数百盏金灯在空中飞舞着,把整个林泉都辉映得一片金黄,这奇异的景象实在是难得一见的。
龙树菩萨是印度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二代释迦”。佛陀灭度后400年诞生于印度,他发展了空性的中观学说,是领导大乘佛教复兴的伟大论师。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龙树菩萨大约出生于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龙树天资特别聪明,在很小的时候,听婆罗门诵读《吠陀》经典,只要听过一遍
普庵祖师是禅宗临济宗第十三代法嗣,是大彻大悟之人,以度黎民百姓为主。其开示与神迹,广行于教界民间。今天,我们来看看普庵菩萨是怎样度化迷信颠倒的众生。有信女张氏,担一担纸来到慈化寺,请普庵祖师焚化还受生钱,师收到后,即命工人把纸浸成纸筋,作糊寺院墙壁之用。
禅宗六祖是曹溪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唐朝高僧,唐贞观十二年(638)生于岭南新州,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因闻客读《金刚经》,有所感悟,遂往黄梅东山,弘忍大师默而识之,后传衣法。
出家因缘,达摩祖师出家前为南天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有一日,般若多罗尊者(西天第二十七祖)行化(游行教化)来到香至国,受到国王的供养,并受赐无价宝珠。当时香至王的三个儿子都在场。般若多罗尊者想试试这三位王子的悟性,便拿出国王所赐的宝珠,问三位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
降妖济公冒死除害,疯癫和尚仗义收徒——济公外传,在一个地方,有一个面积不大、水深莫测的湖泊,周围的百姓一直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近来却不断出现怪事,常有人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久,有人看见湖泊冒泡后,冒出一股黑烟,时间不长,黑烟又进入湖泊,很快传出有人失踪的消息,丢失的多是小孩儿。
哪吒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想必大多数在儿时都看过《哪吒传奇》这部动画片吧。片中的小哪吒活泼可爱,勇敢善良,聪颖绝顶,顽强正义,天生开朗,智勇双全,充满着天真和童真的生动形象深入人心。相传哪吒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公元前57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
鉴真和尚是唐朝僧人,先后东渡日本六次(另一说为七次)。鉴真和尚(688年—763年6月25日),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翻译家。年十四,就智满禅师出家,研极三藏,尤精戒律。
韦陀菩萨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名的护法神。他将护持贤劫千佛中前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也是贤劫中最后一位成佛者,名号楼至佛!宋朝有一位高峰妙禅师,很喜欢打坐,但一坐下来就打瞌睡。禅师为了对治自己昏沉的毛病,就将打坐的地方移到西天目山的一个悬崖边上。崖高万丈,如果昏沉来了,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禅师想以此来警戒自己。他坐了一天没有睡,两天没有睡,三天也没有睡,到第四天终于支持不住打起了瞌睡,一个跟斗就栽了下去,禅师想这下死定了
在古印度,有一个国家,这一天发生了政变。王子要篡夺王位,把父王软禁,准备要杀害。经过群臣劝阻,先软禁起来。母后,就是这里说的韦提希夫人,想要来探望,也被自己这个儿子软禁起来。王后韦提希夫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佛陀世尊求救。佛陀世尊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来到她的面前。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