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师父开示,在理论上证得无我,死后可以出轮回吗?
理论上证得无我的意思,准确的说法,就是理上已经把我见给破了。理上的我见破了,意思就是证初果罗汉。初果罗汉就是道理上已经完全看到了没我,就见道了,所以叫看到了。
平常我们理解的那个理上不算。理解是理解了无我,不是证到了无我。就是理上你看到了,这才是见到。见道是证实,你完全用自己的智慧可以证实一切法无我。一旦证实以后,他就是初果罗汉,就最低的是初果罗汉。到了初果罗汉,如果他再不用功修行,没有进步,他还要七返人天,就是还没有出轮回。理上见到无我,这个理已经出轮回了,已经不再有一个轮回的我。但是习惯性的那种感觉,自我的身体感觉还依然在,就遇到事情,遇到比如说手被火烧了,还是痛的,还是难受,还是有这个我执在那里。那么这个痛苦的感觉是遇到事情才会有,特别是贪嗔痴慢这四种。因为理上的贪嗔痴慢,比如说贪东西,他觉得这个就该贪的,这就应该要有,这样的。生气的时候,他生气很难受了,如果这个理上的我执没破的时候,你告诉他:唉呀,你别生气啊,别生气,别生气。“我是对的”,他觉得别人错了,就是错的。我就是对的。你告诉他:你生气就是错了。“哪里错了?我就没错了”。他就不承认自己是错了。这个理上没有透过的人,就道理不明白,他生气其实已经错了,他就不知道他生气是错了。他总觉得生气是有理由的,是“别人错,我才生气的”,这叫理上的贪嗔痴慢没有破过去。
但是理上一旦透过去以后,事相上,他还会有贪嗔痴慢,事相上一看到这个人,他还是生气还是拍桌子,那你告诉他说,你别生气了,他内心知道:其实我里面没有气,只是“气不过”这个习惯了,习惯拍桌子拍习惯了,这一下子又拍起来了。就这个习惯性,他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人这个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
就是初果罗汉,他理上完全见到,证到无我,但是在事相上,他要七返人天。七返人天指的是完全不修行的人。修行的人,有时候一天、一生、两生或者三生四生都有,不一定到七生,就最漫长的是七生。而且包括什么人呢?包括你是一个最坏的人,就是坏事做绝的人,突然有一天他见到无我了,他就变成圣人了。这个时候,他那个坏事还在继续做,但是杀盗淫妄这些他不会再做了,就是让众生受苦的,极大痛苦的这些,他不会再做了。就这个无我的观念已经彻底改过来,他内心已经清凉了,但是过去的这种恶习的惯性还在,但是他每过一天,他都少一点,就每一天少一点,过一天少一点。
有些人刚刚见道,见了道以后,他马上就面临死亡了。有些人已经日薄西山了,打坐也坐不成了,想用功也没力气了,那么这些人基本上可能还要七生轮回。七生轮回也不是说你今生没有修,以后一定是七生,也可能你来生遇到了佛法这个缘以后,你自己就会修,那业障也会慢慢地少掉。如果来生继续努力修,也会把这个七生缩短,就不一定达到七生。如果是任运,任运就是你从见道之后,再也没有想要修行,就任其自然,让他怎么运行下去,任运自断,任运让他的习气一点点地断,断断断断,最慢的人是断到七生。所以从事相上说,见道的人还是没有超离轮回,他还是再七次人、七次天,总共还有十四次,人间要七次,天上还要七次,就是七返人天以后,才能够最后证得。
达照法师开示于2017.1.1日安福寺灵山宝殿
原标题:在理论上证得无我,死后可以出轮回吗?
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千界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好像树有根一样、花有根一样,我们看鲜花如果有根的时候,盛开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断插在花瓶里面几天它就萎谢了。 为什么我们学佛一开始信心很足,渐渐地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成就和感应呢?
这问题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有提到:「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一者、爱好女身;二者、贪着女欲;三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五者、厌薄自夫;六者、念重他人;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若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
李嘉诚说:“有时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这就是吃亏是福,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得失之道。小处吃亏,大处受益;暂时吃亏,长远受益。不断吃小亏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人脉的过程,厚积薄发,你的成功的天窗会在有一天被你自己不经意打开。
我心本来具有的道多么大啊!我心固有的法多么奇妙啊!寂与照不是两个,真与俗本是圆融的;离妄念离情识,就不生不灭。说是有却没有,没有却是有;说是空却不空,不空却是空。众生与佛都从这里出,圣与凡都不能说明那深奥。就像明镜本来没有一物,但有什么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后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佛陀涅槃七百年以后,印度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的殊胜,受到龙
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当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的时候,每天系念佛号很好,但每天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这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没有了妄想杂念,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了。你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弥陀佛了。
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1,平等心: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
这一点要看你的女儿,如果她真的很想谈恋爱,那有一个方法,念准提菩萨,或念尊胜佛母:唵 普隆 梭哈。然后到处送盐巴、供养出家人,希望有好姻缘,当然你帮她放生、印经书、作佛像修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家庭圆满,都能够感情安顿,这样她的力量会更大。
《焰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普陀洛伽常入定,随缘赴感靡不周。”所谓“普陀洛伽常入定”,也就是他跟空性的相应之际,于是就能千处祈求千处应!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跟空性相应,那么就会同观世音菩萨相应!如此又能抱怨谁呢?只能怪我们自己!
我们在寺院里,如果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的本分,那在这样一个时代,也算是一个奉献的人。一座寺院,不仅仅有它物质的层面,还有更多无形的“道”。我们晨钟暮鼓,我们的师父们每天在诵经、观想,我们的斋堂一日三餐在运作,我们的各个角落都有人在管理。
首先,答案正确,但是原因表达得不够清晰。答案就是说:凡夫众生在这个世界不可避免地造罪造业、受苦受难。那原因呢?是过去世的业力推动,这是一个表浅的原因;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无明,是无明的造作。打一个比喻。比如说车不断地往前跑,它之所以能不断地跑,
纹身是在身体的皮肤上装饰一些图案,总之是装饰身体,讲究美观,大致类似于涂香、抹油。在居士八关斋戒当中说到“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如果以这条戒律来看,作为佛弟子是不适宜纹身的。另外,纹身也会增长我们的身见、愚痴。就是凡夫之人执著这个身体,以这
今天,很多人打着佛教的招牌去做轮回的事。而且轮回的质量非常之差,最终会堕落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事情……佛教认为,即使三善道也是不安全的。那怎么办呢?我们要走出轮回!走出轮回就要突破四魔。哪四魔?
善士问:请师父开示,打坐打嗝,一般要持续多久才会消失这个反应呢?达照法师答:打嗝呢,很多时候是肠胃不好,这个也是气脉不通的表现,时间不一定的。有些人好多年停不下来,因为他如果身体一直有问题,就是一直没有协调好,可能也一时半会好不了
第一,不必分身,人人有分。诸佛度众生,如果不用名号,就要分身。阿弥陀佛用名号度众生,就不必分身,人人有分,一个跟着一个。如果用分身,每一个众生跟一个分身化佛,凡夫生活就比较麻烦。名号度众生就很简单,念了就来,不念就不来。它也有分身的功能,但是不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回答不一样,针对不同的人回答也不一样。提问者的情况我是知道的,所以我的答案就是,如果坚持不下去,就不必勉强坚持;可以稍微放宽,舒缓一点。因为提问者是一个非常严谨,很专注、很老实的念佛人,当他都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如果勉强一定
你要知道,我们的心,每一时每一刻都是最难得的。每一个机遇都是最尊贵、最圆满、最高尚的。每一时每一刻都是这样,丝毫不需要疑虑,就这样观察。每一个人跟我们的因缘都是那么尊贵,那么难得,你要这样观察、审视它。这样你在走般舟时会是什么味道呢?
文昌帝君是一个天人,修行非常好,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当然应该没有修行出世佛法,修了许多人天福报。有一世,他托生为汉高祖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刘邦宠爱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并且在戚夫人的央求下,还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
你的妄想之心,周遍天地,不知道专心念佛。所谓的向外驰求,不知道返照回光。如此学佛,实在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其他,只是求其放心罢了。你学佛而不知道专心念佛,对于儒教尚且没能切实遵守,何况佛教是真实息心之法呢?
“一切功德皆从禅定出”,这是我常常引用的佛陀言教。因为佛陀本身就是得到最高禅定境界的人。他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不但为他在世时弘法利生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让我们没有赶上他住世年代的人学无穷尽、具足信心。所以,禅修作为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是各宗各派
世尊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如果我们善于观察,从物质世间到我们的色身,世间一切无非都是成住坏空和生住异灭的。世间有成、住、坏、空四种变化,世间的物质有生、住、异、灭四种变化。其中,成、生是形成,住是保持,坏、异是变化,空、灭是消亡。
送你一副对联,我在武汉归元寺看到的:“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就是看到一件事情就马上去做。这是你应当做的。比如我现在口渴,端起杯子来就喝,喝完之后放下杯子,该干嘛干嘛,而不是说“哎呀,刚才那杯水冷了、热了、甜了、苦了”,分别计较。
辩才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智慧,从讲的方面来说叫做辩,从解的方面来说叫做智。所以四无碍辩也叫四无碍智、四无碍解。获得辩才的力量要通过长时间的定慧的熏习。按照高的标准来说,初地以上的菩萨只能获得一部分,佛才能圆满。我们一般则把善于讲经说法称为辩才无碍。
不必克服。想成佛其实也是一种成佛实现欲。欲望在佛教里分两种,一种是对善法的追求,称为善法欲,一种是对烦恼恶业的追求,叫做恶法欲。善法欲是缘无漏法而起的贪欲,《俱舍论》卷十九说:“若缘无漏,便非过失,如善法欲,不应舍离。”
同样要不离智慧与慈悲。智慧让我们洞悉自己软弱的原因,慈悲让我们能够原谅。有时候,我们需要原谅自己。我们知道自己还不是佛,也不是大菩萨,只是小小的凡夫,所以不要给自己加上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要用各种难以承受的负担把自己压得崩溃。
有人说,越学佛越不合群,越学佛烦恼越多……在学佛这条漫长艰难的路上,所有症状的出现,都很正常,也都是反观自己的镜子。
要知道四大地水火风是空的。你看你用水的时候,水不断,有得是,取之不尽。错了,到时候没水,中国有八十几个城市现在有断水之虞。我们那时候在三籓市,有一天说要分配水了。我在万佛城还没感觉,旧金山传上去了,金山寺告诉我们快没水了。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种子熏习的势力,以及形成的等流习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