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一直都在教化,而且佛还专门讲过一本经,叫《佛说魔所教化经》。在三界以内,一个是欲界的天主,就是波旬,他是魔王。还有个更厉害的就色界的最高那层天叫摩醯首罗天,那个天王也是专门捣乱佛法的。这个也很麻烦,就是色界的最高的那层天,也是因为三界内还有相的东西,他一定要有这个相,没有这个相,他受不了。那佛讲无相,讲无我,讲空性,他们就很不开心。所以这两个都是来阻碍我们修道的人的。
当然,佛所针对的每一个众生,他是平等的,包括魔,包括其他的人。
魔对我们来说,佛告诉我们这个魔是什么?有四种魔,第一是烦恼魔,第二是天魔,第三是生死魔,第四是无明。这四种魔就像监狱一样,把我们牢牢地捆住。天魔,是我们内在的业力感化出来的,所以每个人心中的魔其实还是不太一样,化现的规矩是一样的。比如说你发的心很勇猛,你到魔王这里,可能魔王也拿你没办法,你可能也就透过去了。但是如果你的发心没有那么勇猛,到这里可能一下子就被他击败了,看上去好像魔王针对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不一样,其实背后还是我们的内心所化现出来的。
那么这个世间,就包括我们现在,佛所讲的魔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每一层天的境界是谁呢?是我们大家每个人的心中就都有这一块,也就是我们大家都有成为魔王的选举权,有一天选举成功了,你就成为魔王了。就像美国的总统一样,选成功了,你就是魔王。那你再选下一面,选成功了,你就是第五层天的天王。我们都有三界以内每一个状态,都有能力成为他那样的人。
所以在这么短暂的佛法的这两千年当中,佛当时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就三界以内存在的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那么佛也教化他们,不是不教化。那么这个魔王被教化完了,可能皈依了,信佛了,善根成熟了,以后也会成佛。另外一个就是其他的人到达这个状态的时候,你这个魔王也会顶这个位置顶上去的。还有一个就是佛在《佛说魔所教化经》里面有讲过,这个魔王都是大权菩萨住在赤色三昧,大权菩萨示现的。
什么叫大权菩萨呢?权就是权巧方便。他是通过这个形式帮助你们,彻底把生死给解决掉。换句话说,他就好像是一个考官,就在这个门口考考你,看你过关不过关,你能够过关了,你就通过去;你不过关,把你打回去。就他是在这里站岗的,所以他示现的是一个坏人,但是必须要通过这个关,你才能渡过去。那么谁愿意干这个事情?还是要大权菩萨。他住的赤色就是红色,就被火烧的这样一个三昧。我们过去禅宗讲的浑身落草,就落草为寇,就是菩萨他要变成贼,在这里陪你们这些贼在一起。那大权菩萨他要变成魔王,就跟我们这些魔王在一起,而且在魔王当中,我们现在有时候大家也做一些坏事,但是我们大的坏事还不敢做,你也不是江洋大盗,也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想做点坏事也偷偷摸摸地做一点,不三不四地做一点,但是魔王他就放得开,他什么坏事都敢做,就是你连做坏事都没有他的气魄大,那这个是魔王,我们现在说这个人是黑白两道通吃的,他就能够吃得下,那这个是你生命当中、心性当中具足的性趣善恶的功能。
所以如果你没有透过这个关呢,你的身心就不能圆融,不能圆润,不能对一切善恶的法自由自在。那通过这个关,他掌控不了你了。所以有句话讲越磨越光亮,就是修行未成佛道先入魔道。而且修道过程还有一个叫炼狱,也叫炼魔三昧。就是你做的善恶好坏的行为,其实就像这个人被放在油锅里炸,或者过去练武的人,他要在火烧的火把上面走,如果一般的人走过去,你的脚就被烧伤烧坏掉了,但他反复训练,走过去就不会烧伤掉。
谁才愿意在这里当这个烧板,背着骂名,背着罪名,替你干坏事的,跟你对打的人呢?是你的老师。练武的人知道你要被他打趴下,打得满地找牙齿,你的武功就进步得很快;如果没有一个人跟你对打,你的武功一点也练不起来。所以我们在欲界如果没有通过魔王的这一关,没去训练,不能足以表明你是个修行人。他一定是要通过魔来磨你,磨到最后,这个关过去了,你算成功了,你修道已经过关了。
所以从过关考试的角度来说,魔王还是一个菩萨示现,这是佛从一个更大的、更彻底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就是说我们大家只知道在这个地方你停留了,你依靠外界了,你就变成魔王的这个状态,虽然自己很好,但是也是魔王啊,这样去理解就可以了。
阿弥陀佛!
达照法师开示于2017.3.14日安福寺灵山宝殿
原标题:为什么魔王当时没有被佛陀所教化呢?
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千界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好像树有根一样、花有根一样,我们看鲜花如果有根的时候,盛开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断插在花瓶里面几天它就萎谢了。 为什么我们学佛一开始信心很足,渐渐地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成就和感应呢?
狗的福报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 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 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
林子山是名山,“林幽壑奇,含烟凝翠”。赵朴初先生说:“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近代三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师的舍利子就安放在泉州清源山的弥陀岩西侧的这座舍利塔内。佛教中修建舍利塔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且不说在古印度释迦牟尼入灭、荼毗之后
这问题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有提到:「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一者、爱好女身;二者、贪着女欲;三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五者、厌薄自夫;六者、念重他人;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若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后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佛陀涅槃七百年以后,印度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的殊胜,受到龙
我们有一些莲友,出于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也想让大家知道,采取世间一些歌曲的调子,再填上佛法的歌词来弘法。在实际过程当中,也有不少人蛮喜欢的。像这里说到的这两首歌,我好像也粗略地看过。实在讲起来,情绪化是稍微重一点,教理上比较淡薄一些,文词、格
闻思·悟,这个人无我、法无我都无我,那个人无我,整个身心都是空的,当你通了无我了以后,如果没有愿的话,你在涅槃。不生不灭,那你就没有生死,没有痛苦。挺好,那挺好。但只有愿呢才能登地;没有愿,他登不了初地,初地菩萨要发愿。
现在流行的经忏佛事与早晚课仪轨,在古代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演变,每个时代也有所不同。弘一大师对经忏佛事与早晚课仪轨的一些文字有修改的建议,也提议应该把《无常经》作为早晚课的内容。请问既然佛法是因缘法,那么现在的经忏佛事与早晚课的内容,是否可
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天下衲子参究者多,到处有开发。况云:“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所谓“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在过去禅法兴盛的时节,到处都有真正开悟的善知识。善知识对我们的学佛有极大的帮助。佛菩萨只是把经典放在那里
所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这里边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应该说非常恰当;佛说,修行就比如磨镜。过去的镜子是铜制的,不像今天的镜子都是用水银制的。水银镜子比铜镜要漂亮,而且清晰度要高。过去制的铜镜,时间久了就会生锈,生锈怎么办呢?
如果以你这个事情来讲,显然这些回答是不可信的。用圣杯在佛前咨询问题是有这回事,古德也有这么做的。但这种情形是这样的:就是说在你心中确实没有明确的答案,佛法教理也不能给予解释,或者自己不知道怎么解释。
闻思·悟,佛在讲经开示的时候,底下人就能够得法眼净,就直接看到没有我。就是初果罗汉,在家居士,他证初果的话很容易。以前是根本不用出家,他出不出家没关系,就跟你持不持戒也没关系。初果罗汉,那就是你一下子悟到,但是他人品道德都很好,整个风气都很好。
首先是因为一些外行人不懂经忏佛事是祖师大德一代一代不断地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他们所公认的,同时,他们也不明白经忏佛事的内涵。其次是因为确实有一些人他发心做经忏佛事就是为了挣钱,给钱就做,不给钱就不做,甚至一些在家人都在做这种事情,可能在南方这种
怎么一心不乱呢?就是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去修某个法,就能够一心不乱。最重要是什么?要全身心、全生命地去投入,不胡思乱想,不说闲话,真正认定就只有学佛这件大事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大事,这才可以。清朝有一位出家人,在出家之前以络丝为业。后来他去俗出家,平
问一:父母的冤亲债主会不会找到儿女报复,使他们的儿女身体不健康、一切不顺利?因果有父债子还的事情吗?不会有这样的事。表面看起来好像有这样的事儿,这是因为往往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的业力和子女的业力相互影响;但实际上,还是各自承担自己的业力。也就是说,
“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轻易接受或相信。”“哎呀,这是佛经说的。”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要相信!可以思考,甚至怀疑!有可能不能对症下药,或者可能断章取义。那个佛经是佛站在一个特定的因缘条件下给众生的开示,或者说有
闻思·悟,身心快乐。到哪里感觉都快乐,就是四禅。就它的特性就是身和心关系完全协调好了。那个无色界呢,是智慧。无色就是身体没有了,没有色相了。就是你的思想跟思想之间关系处理好。所以人家说:你这个精神分裂啊,就你这个想法,又觉得这样对,那个想法就那样对
人要往生也不难,只要不挂碍,放下世间的这些杂七杂八的挂碍,心里不要胡思乱想,不要牵挂这个,牵挂那个,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就是现在也在流逝,就一心一意地念佛想佛,现在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往生也不难,你只要有信心,有愿力,不要忘了正念,又能够看
在佛教里,我们常常听到“佛法无边”这句宏伟的话。佛在成佛之后,成就了法身、报身、应化身。其中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也有人会问,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诸法的本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只是有的显现了,有的没显现。法身佛则是自然任运圆满断证的功德显现
这个很难判断。“老实念佛”不是指念佛数量有多少、表相精进不精进、是否有在佛门做义工、发心不发心。“老实念佛”,首先是指要有机法深信:深信自己必定堕落,必定轮回;深信念佛必定往生。其次,一切认命。一切认命就是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我们都认命,
释雄俊是一位出家师父,他出家就像做游戏一样,一辈子七次出家,七次还俗。男众最多可以出七次家。他第一次出家,觉得修行太难了,又犯戒。犯戒之后,在寺院里不好过,人家会给脸色看,心里就不舒服,干脆还俗算了,还俗就可以自由了。还俗了,又不行,好吃懒做
有了对经典差异性的认识之后,就要更深入地看待中国佛教的一个特点——宗派佛教。中国佛教跟印度佛教有一点差异,中国佛教基本上是属于宗派佛教,经过几百年的孕育,最终形成了独立的八大宗派。如何理解宗派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佛教界的宗派观念
我们常常会说世间的一句话:心安理得。无论出家在家,要活得心安理得。出家人怎样才心安?依于佛的教好好地学修,天天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烦恼一天天地减少,智慧一天天地打开,我们的心就会安。因为既为佛子当行佛事,明白了道理,我们就可以不负每一天,
只如夹山参船子,问云:“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师便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云:“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若是夹山在钩线上作活计,船子如何舍命为得他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1、佛经中也告诉我们,听法有三个规矩,叫做听法三轨,首先,于师作医想。佛陀和历代的祖师大德,还有现前的说法之师,他们都是医治我们烦恼之病的医生。其次,于法作药想,“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最后,于自己作病人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