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去过极乐净土。那怎么叫“回家”呢?一个是从众生的佛性来说的,一个是从弥陀的慈悲来说的。
我们众生的佛性跟诸佛一样,佛性是我们的本有家乡,但是我们因为无明,逃离了佛性的本有家乡;极乐世界是佛性的完全展现,我们回归极乐净土,就能完全证悟佛性。依此来讲,称为“回家”。
另外,众生虽然从来没有往生极乐,也不知道自己跟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可是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如同他的独生子,他也怜悯我们众生有佛性,可是背离佛性在外面漂流。
所以他建立极乐净土,以光明名号摄受我们回归净土;我们回归净土,也就如同孩子回到了慈爱父母的怀抱。依此来讲,叫作“回家”。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18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好像树有根一样、花有根一样,我们看鲜花如果有根的时候,盛开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断插在花瓶里面几天它就萎谢了。 为什么我们学佛一开始信心很足,渐渐地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成就和感应呢?
狗的福报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 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 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
林子山是名山,“林幽壑奇,含烟凝翠”。赵朴初先生说:“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近代三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师的舍利子就安放在泉州清源山的弥陀岩西侧的这座舍利塔内。佛教中修建舍利塔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且不说在古印度释迦牟尼入灭、荼毗之后
这问题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有提到:「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一者、爱好女身;二者、贪着女欲;三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五者、厌薄自夫;六者、念重他人;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若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后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佛陀涅槃七百年以后,印度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的殊胜,受到龙
这种情形往往都是在孩子身上发生比较多。孩子十岁,念佛三年多,根据描述,他念佛也不是非常多,只是偶尔害怕就念佛,或者求佛保佑不被老师惩罚就念佛。像这种情形,这个孩子的描述应该是对的,他说越念佛景象会越清楚,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念佛,心就更加清净,那
闻思·悟,欢喜地的菩萨,他的化身就是靠他的愿呈现。没有愿,化身也没有的。比如说你想做十件事情,因为你想度众生要应该做什么,就会想很多事。你要想十件事情,但是你只有一个人,你没办法做十件事情,所以你的强大的愿力,他就会化身,就会出现一个化身的像
“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学之一,逻辑可能因资料或方法的不正确,而导致错误。”逻辑往往有不正确的时候!我们说佛教徒不怕死,而亡命徒也不怕死,然后我们因此说他是佛教徒,你能这样说吗?
上古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叫皋陶。他生于尧帝之时,活了106岁,历经百年,呕心沥血地辅佐尧、舜、禹三世,可算是功高德厚之人,有着极丰富的人生经验。他曾经提出为人的九德,说成白话就是:“一、宽厚而庄重;二、温和而有主见;三、讲原则而谦逊有礼;
我们有一些莲友,出于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也想让大家知道,采取世间一些歌曲的调子,再填上佛法的歌词来弘法。在实际过程当中,也有不少人蛮喜欢的。像这里说到的这两首歌,我好像也粗略地看过。实在讲起来,情绪化是稍微重一点,教理上比较淡薄一些,文词、格
闻思·悟,这个人无我、法无我都无我,那个人无我,整个身心都是空的,当你通了无我了以后,如果没有愿的话,你在涅槃。不生不灭,那你就没有生死,没有痛苦。挺好,那挺好。但只有愿呢才能登地;没有愿,他登不了初地,初地菩萨要发愿。
现在流行的经忏佛事与早晚课仪轨,在古代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演变,每个时代也有所不同。弘一大师对经忏佛事与早晚课仪轨的一些文字有修改的建议,也提议应该把《无常经》作为早晚课的内容。请问既然佛法是因缘法,那么现在的经忏佛事与早晚课的内容,是否可
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天下衲子参究者多,到处有开发。况云:“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所谓“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在过去禅法兴盛的时节,到处都有真正开悟的善知识。善知识对我们的学佛有极大的帮助。佛菩萨只是把经典放在那里
所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这里边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应该说非常恰当;佛说,修行就比如磨镜。过去的镜子是铜制的,不像今天的镜子都是用水银制的。水银镜子比铜镜要漂亮,而且清晰度要高。过去制的铜镜,时间久了就会生锈,生锈怎么办呢?
如果以你这个事情来讲,显然这些回答是不可信的。用圣杯在佛前咨询问题是有这回事,古德也有这么做的。但这种情形是这样的:就是说在你心中确实没有明确的答案,佛法教理也不能给予解释,或者自己不知道怎么解释。
闻思·悟,佛在讲经开示的时候,底下人就能够得法眼净,就直接看到没有我。就是初果罗汉,在家居士,他证初果的话很容易。以前是根本不用出家,他出不出家没关系,就跟你持不持戒也没关系。初果罗汉,那就是你一下子悟到,但是他人品道德都很好,整个风气都很好。
首先是因为一些外行人不懂经忏佛事是祖师大德一代一代不断地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他们所公认的,同时,他们也不明白经忏佛事的内涵。其次是因为确实有一些人他发心做经忏佛事就是为了挣钱,给钱就做,不给钱就不做,甚至一些在家人都在做这种事情,可能在南方这种
怎么一心不乱呢?就是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去修某个法,就能够一心不乱。最重要是什么?要全身心、全生命地去投入,不胡思乱想,不说闲话,真正认定就只有学佛这件大事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大事,这才可以。清朝有一位出家人,在出家之前以络丝为业。后来他去俗出家,平
问一:父母的冤亲债主会不会找到儿女报复,使他们的儿女身体不健康、一切不顺利?因果有父债子还的事情吗?不会有这样的事。表面看起来好像有这样的事儿,这是因为往往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的业力和子女的业力相互影响;但实际上,还是各自承担自己的业力。也就是说,
“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轻易接受或相信。”“哎呀,这是佛经说的。”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要相信!可以思考,甚至怀疑!有可能不能对症下药,或者可能断章取义。那个佛经是佛站在一个特定的因缘条件下给众生的开示,或者说有
闻思·悟,身心快乐。到哪里感觉都快乐,就是四禅。就它的特性就是身和心关系完全协调好了。那个无色界呢,是智慧。无色就是身体没有了,没有色相了。就是你的思想跟思想之间关系处理好。所以人家说:你这个精神分裂啊,就你这个想法,又觉得这样对,那个想法就那样对
宁愿下地狱受苦,而得闻佛名,不愿生天上享乐,而不闻佛名。天上和地狱的差别很大,一般人想赶紧生天,凡夫的眼睛很浅。闻到佛名是真正的大福报,是真正的利益价值所在。地狱也好,天上也好,但都是轮回境界。地狱的苦报受够了,转来转去到人天,人天的福报享尽
人要往生也不难,只要不挂碍,放下世间的这些杂七杂八的挂碍,心里不要胡思乱想,不要牵挂这个,牵挂那个,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就是现在也在流逝,就一心一意地念佛想佛,现在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往生也不难,你只要有信心,有愿力,不要忘了正念,又能够看
在佛教里,我们常常听到“佛法无边”这句宏伟的话。佛在成佛之后,成就了法身、报身、应化身。其中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也有人会问,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诸法的本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只是有的显现了,有的没显现。法身佛则是自然任运圆满断证的功德显现
这个很难判断。“老实念佛”不是指念佛数量有多少、表相精进不精进、是否有在佛门做义工、发心不发心。“老实念佛”,首先是指要有机法深信:深信自己必定堕落,必定轮回;深信念佛必定往生。其次,一切认命。一切认命就是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我们都认命,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