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活海,一个是死海。从约旦河流下来的水,同时进入活海和死海。活海输入了约旦河的水,又流出去。死海只接受约旦河流来的水,没有出口,也就是说只进不出。
这两个海,也可以比喻两种人。一种人得到了,就知道去回馈;一种人只说得到,不说去奉献。慢慢我们会发现,懂得布施奉献的人,就像活海一样,有进有出,生机勃勃,快乐无比。而只进不出,贪著得越多,恐惧的心越大,并不见得能得到快乐。
想起老法师在五台山住了三十年,在古稀之年七十岁的时候到外面去弘化。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一种原因,我想老法师是有意的。因为老法师说过,一个地方住久了,尤其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一开始是想着菩萨住的地方修行办道,能得到特别的加持。但不知不觉会对五台山生一种贪著,就是哪儿也不想去。
有一次也是特殊的因缘,老法师被邀请出去,在外面没呆几天,老法师就说一定要回五台山。回来以后老法师自我反省:为什么要急着回来呢?就因为外面人事嘈杂、环境喧闹?实际是自己不适应那样的一种环境。即使那里的人们真心挽留,但老法师也依然回来了。所以老法师说,不知不觉认为自己的理由很正当,住菩萨的道场,实际在微细处生起的是一种贪著。
到了古稀之年七十岁了,老法师要离开五台山。我当时还安慰师父:“五台三十载,古稀时出游,只因缘未了,缘了自然休。”意思是,既然因缘这样,师父就出去吧!实际当时师父在五台山,老人家德高望重,要一个寺庙应该是很容易的。但老法师没有,我想老法师一定有她的用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跟着老法师从东北转到陕西,在陕西建了吉祥精舍。
老法师从吉祥精舍离开,完全有条件不在太原停留,到五台山找一个住处,在五台山往生也是可以的。我个人想来想去,实际老法师以身表法就是告诉弟子们,在修行当中,粗重的五欲我们能看得见,但细的,乃至于细到对善法的一种执取,也是要能够认识的。所以老法师没有在五台山往生,我想也有很深的意义。
老法师一生严于律己,持戒念佛,读诵《华严经》。从理上,讲过《华严经》,研习过戒律。从理到事,从解到行,我认为是解行相应、理事圆融。她老人家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她甚深的用意。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好像树有根一样、花有根一样,我们看鲜花如果有根的时候,盛开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断插在花瓶里面几天它就萎谢了。 为什么我们学佛一开始信心很足,渐渐地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成就和感应呢?
狗的福报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 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 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
林子山是名山,“林幽壑奇,含烟凝翠”。赵朴初先生说:“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近代三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师的舍利子就安放在泉州清源山的弥陀岩西侧的这座舍利塔内。佛教中修建舍利塔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且不说在古印度释迦牟尼入灭、荼毗之后
这问题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有提到:「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一者、爱好女身;二者、贪着女欲;三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五者、厌薄自夫;六者、念重他人;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若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后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佛陀涅槃七百年以后,印度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的殊胜,受到龙
你说:我活得很开心、很快乐,但是别的人并不快乐,你看他都开心、快乐,其实是没有基础的。另外一个,就是如果只是在时间维度的一条线上活着个人的快乐,那么他的快乐肯定是不长久的,总有一天会结束的。人生就这么长的几十年,这么短暂的人生。
佛给我们讲阿赖耶识、讲了清净心、讲无我、讲涅槃,都指向那个究竟的境界。同一个境界,有时说涅槃,有时说无我,有时说真如,有时说空性,佛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法呢?实际上,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终极的真理:比如涅槃是针对于生死而言,
问题来了,这个“我”,他悟道当然明白了无我,可是我们现在觉得有我的时候,你怎么突破“我”这个点?往上走,到达纯善的时候,我们现在大家可以模仿下,模仿第六维,怎么模仿第六维呢?就现在我的生命从生到死都很美好,我没有意见,我过去只有美好的记忆,
从身口意三业来说,似乎是身业更重要,说的总没有做得多嘛。但口业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嘴巴说一下,可能会让很多人受益,也可能让很多人遭殃。表面看起来是口业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着你的身业和意业。我们凡夫心随境转,语言虽然是缘起组合,
当你看到这一生从生到死的这个核心的点,而我们善恶报应的这个业力,比如说你学习来的知识到底在哪里?你今天听了一堂课,你觉得这堂课不重要,或者你说我很反感这个人,为什么他讲佛法这么好,我都没看到?只要你听到了,你就种下了这个种子了,
早晚课诵就像框架结构,它其实分了几块儿,我们可以组合,当然最好的组合就是它的全部。如果时间有限,不能全部都读,我们可以读一部分。早晚课中有五堂功课,我们至少可以分成五块儿。最重要的是早晚课诵实现了一个功课的样本的功能,这样的实修仪轨和藏传的一点
其实,每个众生在这个世间都是孤独的,都是独立的存在。有的人,什么都有了,他还需要什么呢?人在世间,需要得到关爱,得到关注,感到被需要,这个人才活得有点意思。但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每一个人都是爱的贫乏者,并不是一个富裕者。让别人无条件地爱你,怎么能得到
大家要努力地用功,真心地用功。真心用功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但能消灾除障,还能坐脱立亡。宋朝有一位蕴齐法师,字清辩,俗姓周,是钱塘人。少年的时候他就通过经文的考试而受戒得度,宋朝的时候要通过考试才能出家,蕴齐法师经文考得很好。后来他在法明会
这种情形往往都是在孩子身上发生比较多。孩子十岁,念佛三年多,根据描述,他念佛也不是非常多,只是偶尔害怕就念佛,或者求佛保佑不被老师惩罚就念佛。像这种情形,这个孩子的描述应该是对的,他说越念佛景象会越清楚,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念佛,心就更加清净,那
闻思·悟,欢喜地的菩萨,他的化身就是靠他的愿呈现。没有愿,化身也没有的。比如说你想做十件事情,因为你想度众生要应该做什么,就会想很多事。你要想十件事情,但是你只有一个人,你没办法做十件事情,所以你的强大的愿力,他就会化身,就会出现一个化身的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我们也常常讲的。所以,我们应知道,祸福是无门的,唯人自招,不是从这个门进去我们就有福报,没有,它没有门,没有径,完全是在于我们自己要什么东西。可是,世上的人以为我只要聪明,我机灵,我会巧办事,
常见许多太太小姐们,热络起来,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突然间为了三言两语,鸡毛蒜皮,便发生了误会,便自相视如仇雠,每当他们义愤填膺的来找我诉说评理时,我从不偏袒来者,顺着他火上加油,我永远是装作很不发生兴趣的问她说:“你还喜欢她吗,
我先生有外遇,且有一私生女已五岁了,我现在才知道。是否该离婚?我先生目前是经济犯,正在牢中,明年四月出狱。在等待他回来的这一段时间,我忽然发现他曾有外遇之事,私生女的母亲和他分手另嫁了,小孩托保姆在看管。
我们常常听到世间人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实际佛法告诉我们,有一种后悔药可以吃,吃了就能治病。什么药呢?就是忏悔。一个人若没到圣人的位次,难免会有意无意犯错误。但我们之所以能够进步,就是因为知道反省忏悔,更新自我。
“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学之一,逻辑可能因资料或方法的不正确,而导致错误。”逻辑往往有不正确的时候!我们说佛教徒不怕死,而亡命徒也不怕死,然后我们因此说他是佛教徒,你能这样说吗?
上古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叫皋陶。他生于尧帝之时,活了106岁,历经百年,呕心沥血地辅佐尧、舜、禹三世,可算是功高德厚之人,有着极丰富的人生经验。他曾经提出为人的九德,说成白话就是:“一、宽厚而庄重;二、温和而有主见;三、讲原则而谦逊有礼;
我们有一些莲友,出于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也想让大家知道,采取世间一些歌曲的调子,再填上佛法的歌词来弘法。在实际过程当中,也有不少人蛮喜欢的。像这里说到的这两首歌,我好像也粗略地看过。实在讲起来,情绪化是稍微重一点,教理上比较淡薄一些,文词、格
闻思·悟,这个人无我、法无我都无我,那个人无我,整个身心都是空的,当你通了无我了以后,如果没有愿的话,你在涅槃。不生不灭,那你就没有生死,没有痛苦。挺好,那挺好。但只有愿呢才能登地;没有愿,他登不了初地,初地菩萨要发愿。
现在流行的经忏佛事与早晚课仪轨,在古代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演变,每个时代也有所不同。弘一大师对经忏佛事与早晚课仪轨的一些文字有修改的建议,也提议应该把《无常经》作为早晚课的内容。请问既然佛法是因缘法,那么现在的经忏佛事与早晚课的内容,是否可
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天下衲子参究者多,到处有开发。况云:“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所谓“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在过去禅法兴盛的时节,到处都有真正开悟的善知识。善知识对我们的学佛有极大的帮助。佛菩萨只是把经典放在那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