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之人”皆曰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然而禅宗的中国化究竟体现在何处,人们似乎并没有并且好像不屑于做一些实证性的考察和分析,倒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大而话之”观点在普遍地流行着,那就是,禅宗如果不是中国化的佛教,那就不会在中国如此繁荣
一、基督很温暖佛陀自清凉 我们不妨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达一下基督教拯救和佛教解脱的差异,看看能否藉此以进入基督教和佛教各自的那个最高的精神领域。 在我看来,基督教的拯救就好比是在严寒的冬天,太
引言 印度佛教并不怎么重视孝道(尽管没有明言反对),至少孝道没有被当作其正式的教义给提出来,因为按照印度佛教业报轮回的原理,子女今世所获得的一切皆是其自己前世所做的业的结果,与父母的养育与关照
一、《金刚经》: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第二十三晶的标题叫净心行善分,其经文是这样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
我经过将近七十年学佛修行的体会,觉得我们人生除了生活以外,好像没有第二件事。--净慧法师 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能悟得无他事,只在寻常日用中。--太虚大师(1890-1947) 只有在发生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常被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人老心不老。窃以为,曹操用以自勉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在年过花甲还西出阳关涉流沙往天竺西天取经的法显大师(334—420)身上最为贴切
一、精舍的含义与考证 在中国佛教中,佛教寺院也可叫精舍,精舍,寺院的别名。①虽然我们现在不太用精舍一词来称呼佛教寺院,偶尔一用也多半是指那些规模很小(且主要座落在城市)的佛教修学场所,至于那
谭嗣同已经不在了,其所生活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革命家谭嗣同的政治理想亦早已由其后人完成了。但是,佛学家谭嗣同所提出的度社会观念却依然还值得今天的中国佛教界借鉴和继承(冯友兰氏所说的抽象继承)。
引言 美国学者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50— )曾写过一本研究梁漱溟的著作,叫《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此著被译介到中国后不胫而走,风行一时,梁漱溟也因此被盖棺定论为
无情说法是南阳惠忠国师提出来的一个禅宗命题,其意思是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也能说法。乍一看,这个命题也像禅宗的其他许多命题(如不立文字)一样,表面上给人以一种悖逆感,令人费解:无情之物,无心无嘴,
由于慧思(515—577)有一个创立天台宗的弟子智顗(538—597)便师因徒荣而被天台宗抢注奉为其传承谱系中的三祖(初祖龙树、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顗……),以至于人们都习惯于先入为主地从天台宗的角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1635—1740)是一位力主排佛的思想家,曾写过许多辟佛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辟念佛堂记》,内中有曰: 自汉明帝乃西迎以死教天下之妖鬼,入我天朝,其号曰佛。五蕴皆空,是死其心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 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 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
李炳南答: 卧房和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没有关系。梦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现,这是好境界,哪里还有罪过!在家居士多数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励,怎么不行呢!
问:我已老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课和念佛都不间断,但仍旧一样。前天,看了《高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给他指示念诵《涅槃经》,然后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诵《涅槃经》,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说您老在医药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我已经患
改变命运的十六个方法 ——宇宙自然法则前言:教育 什么是教育呢?不是现在从小学、大学、研究生所学的,那只是知识技能培训。教育是人文、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南怀瑾:东方人为何多灾多难?你看药师佛的第六大愿,与中国文化儒家孔孟思想,‘礼记 礼运篇’大同世界的思想一模一样。宋朝大儒张横渠(张载),在其名著‘西铭 ’就说到:‘凡天下之疲癃残疾
一九九六年六月讲于济南 我们修法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本来见到本性。 心中心法是密法的心髓部。密法含九乘次第,就是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心中心法是密
大家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配合圆图看看:头上面是乾卦,下面在密宗就叫海底,在中国的医学叫会阴,男女都一样,不过女性的用法不同。这是我们人类生命的开始,会阴也就是复卦。所以中国的道家又产生了一套方法,除
南怀瑾先生谈“算命” 听闻南怀瑾先生逝世,不胜感伤。看到一篇南怀瑾先生谈算命的文章,与佛友分享,以此缅怀这位当代国学大师。继续延伸阅读:《六十年说法不虚 南师留下完整的金刚舌舍利(得完整头颅,洁白如玉,内有大量舍利)》 八字就是所谓算命、这个是命根。那么但是八
问:譬如说念佛,今天一天早晚课做完了,我们就念佛也不念经,就这么一直念,应该是可以的?(答:可以的。)那是否连早晚课也可以不要做? 黄念祖答:最典型的,过去一般净土宗实行的,是一卷《阿弥陀经》,三千佛号。这是行之大家都很习惯的。
南怀瑾: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藏十二部,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正是因为缩短了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来到这里又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今天我还能够继续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那是因为我总是记得钟(茂森)博士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复得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
我们心中心法,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开天眼,第二印结了一年,一下子他看到了伏魔金刚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般学佛的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以有所得心来求无所得法。 佛法是无所得的,你用做生意的观念,求利益的观念来求法,
2004年9月份,我到过东林寺参加过百万佛号闭关。那年学佛网刚刚建立,再加上临时性的失业,正好东林寺刚刚搞百万佛号闭关活动,于是放下家庭和网站上的所有事务,只身前往东林寺,参加这个为期十天的闭关念佛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我们普通所讲的打坐是采用这个姿势,实际上静坐的姿势有九十多种,佛法里头采用双足跏趺坐的姿势,其他的姿势还很多。你们看看五百罗汉的塑像、画像,各种各样怪姿势都有,每一个姿势都可以入定,并不一定要这样,不过真正要想证道得定,
前言 叶曼教授,本是学佛的。但她的打坐修行却先通任督二脉,后又斩赤,通三脉七轮;她的经历可以借鉴。大道无为,无为是大道。不要太在意色身上的事。 南怀瑾先生开场白 各位朋友,大家好! 叶曼教
佛讲一切法无相,尤其在《金刚经》中,明确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也讲诸法空相。既然强调无相,为什么又说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净土经典也讲佛菩萨相好光明无等伦,为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佛之缘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