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是当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其著述极为丰富,研究十分深入,对海峡两岸的教界学界的佛学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为弘扬佛教优秀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 印顺法师提出,禅宗史的研究,必须弄清楚超时空的自心体验,现实时空(历史)中的方便演化,这对禅史的研究具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洪修平 陈红兵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的产物,中国佛学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洪修平 陈红兵 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融人了新的内容与养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 洪修平 陈红兵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是在印度佛学伦理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人生痛苦的解脱,佛教的四谛说、缘起沦等基本教义及其伦理观念都是围绕这一根本追求展开的。佛经中经常提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所谓的七佛通戒偈)最能体现佛教伦理的基本特征。它一方面要求信徒持守佛教的戒律,远离邪恶不善之行,奉行洁净善行;另一方面突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根本是以生善法,心意清净,即达到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这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 洪修平 陈红兵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以后,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最终完全融人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其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和方法,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发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洪修平 陈红兵 中国佛学渊源于印度佛学而演变发展于自身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佛学既保持了印度佛学的基本立
法相唯识学 洪修平 陈红兵 本讲主要介绍法相唯识宗的思想。法相唯识宗是继承发展古印度瑜伽行派理论学说的一个佛教宗派,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境无识有、万法唯识的基本结论,故得名。因而该宗的思想学说主要就是唯识学和法相学,并据此展开了对修行解脱的说明。 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沦》和《成唯识论》。《解深密经》是对深奥隐密的大乘经义进行论释,特别解说了阿赖耶识和三性三无性等,并对释迦一代教法作了判别,这些都成
法界缘起论 洪修平 陈红兵 本讲主要介绍华严宗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宗派中,除禅宗之外,华严宗可称得上是一个中国化色彩最为鲜明的宗派。由于法藏实际创立该宗已迟至武周时期,因此他有可能兼摄诸宗之长而融通之,使其学说颇多糅合色彩。尤其是宗密以禅教相会通,基本结束了自佛法东流以来诸说纷呈的局面,中国佛学由此呈现出一种与印度佛学截然不同的、以真心本觉为特征的统一、稳固的理论形态。当然,说华严宗颇多糅合色彩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独具特色的理论,恰恰相反,它对天台、唯识
诸法性空论 洪修平 陈红兵 万法性空论是大乘般若学的基本观点,自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介以来,就一直在中土流传。至鸠摩罗什及其弟子盛弘中观般若学以后,万法性空论更是成为中国佛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与涅槃佛性论一起,对佛教各宗派理论的形成,影响巨大。其中,对万法性空论直接加以继承发挥,并据以创立宗派的,就是吉藏所创的三论宗。 吉藏一生致力于研习阐扬佛学,并自成一家体系,创立了三论宗派。吉藏的思想学说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早年师承法朗,研习三论和《涅槃经》;后又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洪修平 佛教自汉代传 入中国后,很快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与儒、道并列。跻身于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隋唐时出现三教鼎立的局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或三大主干。关于三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不同作用,人们常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来概括,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儒佛道三教的不同特点及其实际影响。 当然,从总体上看,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总是与儒、道完全等同,特别是与儒学相比,儒学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在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不断碰撞、冲突和融合中,创造出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增添了大量的珍品,其中也包括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确定民族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它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相互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10月通过的《
马祖禅法大义要述 洪修平 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南宗禅的理论与禅行原则,将这种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去,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是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这两大禅脉,这两大禅脉进而分化演变出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其中,化出于马祖门下的临济,则成为中国禅宗流传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个宗派。临济禅是对马祖禅的继承与发挥,为了更好地把握临济卷舒擒纵,杀活自在的宗风,本文特对马祖禅法的特点略作探讨。 马祖禅法的主要特点是将惠能
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 洪修平 在过去的2008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有关地宫文物的出土,备受人们关注,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也引发了大报恩寺与长干寺、阿育王塔与佛舍利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同时,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中国佛教文化,也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由于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始终是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和融合渗透的复杂关系中展开的,故本文拟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来探讨中国佛教文化的
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 洪修平 念佛法门是弘一法师佛教思想和修持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弘一法师大力提倡的念佛法门是否排斥其他思想和法门?换言之,弘一法师崇信并修持念佛法门,是否对禅教都持否定态度?笔者不这样认为。笔者的看法是,弘一法师提倡念佛,并不
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佛教在本质上是追求出世的宗教,而佛陀创教的本怀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关怀。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但佛教的中国化不应被片面地理解,在强调中国佛教人生化、入世化特点的时候,不能忽视中国佛教契合佛陀本怀的普世性意义和价值。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真正贯彻契理契机的原则,是中国佛教在当前和未来所面
也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 洪修平 现在学术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两晋时期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可归为本无、心无、即色三派,正好与玄学的贵无、崇有和独化三派相呼应。因此,这个时期般若学的繁兴,也可理解为魏晋玄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思维形式的延长,是玄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虽然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但究其发展规律,大体与玄学类似。 我认为,这是需要商榷的。 我认为把玄佛的合流简单理解为派别之间的对应,既不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从
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 洪修平 僧肇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哲学理论家,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首创者。他传世的著作并不多,一般认为,最能代表他哲学思想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这三篇论文都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不多见的哲学专论,素以文辞的优美和思想的深邃见称于世,且思辨性极强,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其所蕴含的深刻奥义之理解,却往往因人而异。古今能读者无几(熊十力语,见《佛家名相通释》第5页)之说虽未免有些夸张,然这三论的主题到
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洪修平 一、禅与禅宗 禅宗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心之基础上的,无论是北宗的息妄修心,还是南宗的无念显性,都是一种心性学说,都是心的宗教。 禅宗以禅命宗。禅,原为梵文Dhya^na的音译禅那之略称,意译为净虑。《慧苑音义》卷上云: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在解释静虑时则说: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俱舍论》卷二也说: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可见,禅虽为心地定法之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洪修平 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主流的三教合一思潮。到明代时,三教仍在儒学为主导、佛道相辅助的基本格局下继续融合,并在融合中持续发展。从佛教方面来看,由于宋明理学被确立为封建的正统思想,因而佛教在内外融合的同时,更表现出了对新儒学的迎合。三教合一、会通儒学既是当
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来看,惠能禅的地位与影响都是相当重要的。惠能禅坚持了佛陀创教的本怀,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通过对传统佛教的革新,在佛教基础上建构了比较完整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这对宋明理学以儒为基点的三教合一、从而使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它既在传统文化中形成,是佛教中国化逻辑发展的结果,最终又汇归到传
玄学与禅学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学说。玄学作为一股相对独立的文化思潮,主要盛行于魏晋时代,它是传统儒家与道家在魏晋这个特定时代合流的产物。两晋时期的玄佛合流乃至东晋以后佛学的兴盛,使玄学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思想学说逐渐退隐,
略论人间佛教及其在当代的推展 洪修平 一、人间佛教与佛陀本怀 提到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确实,从一般意义上说,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出世的宗教,其立论的基点是对人生所作的一切皆苦的价值判断,其根本宗旨就在于把人从现实的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佛教的全部理论学说都可说是在论证解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谓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等最基本的教义,其重心都在于说明万法无常,缘起无我,从而揭示人生痛苦的本质及其原因,并为人
略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宗 洪修平 据有关记载,菩提达摩来华传禅是以四卷本《楞伽经》印心的。在达摩门下,有以《楞伽经》相传授的楞伽师,他们的禅也就被称为楞伽禅。那么,楞伽师是否都是楞伽禅师呢?楞伽禅与后来的禅宗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有人称后来的禅宗为般若禅,甚至有般若宗革了楞伽宗的命之类的说法。那么,楞伽禅与般若禅的关系又怎样呢?这些都是中国禅史和佛教史上的重要问题。由于资料的繁杂,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一,本文拟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 南北朝时,随着
略论禅宗东土五祖禅法之沿革 洪修平 中国禅宗将南北朝来华传教的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奉为东土初祖。从达摩到弘忍,东土五祖衣法相传,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随顺中国佛教和禅学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特色的禅系,并完成了禅学向禅宗的过渡。这个禅系的禅学思想和禅行方便以融合为重要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印度与华夏两种民族文化的融合:老庄的玄思与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儒家的积极人世与反身而诚的道德修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与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等,都被融合到了
略论禅宗的中国化特色 洪修平 禅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一点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中国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似乎仍应深入探讨,本文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于佛教的中国化或中国化的佛教,我的初步看法是,如果把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照搬照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当然不是中国化。但如果根本违背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规,那它也就不成其为佛教,更谈不上佛教的中国化了。佛教的中国化,首先不应该违背佛教的基本立
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社会在演进,人类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面临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寻求精神安乐和宁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人们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佛教无疑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兴盛在中国。佛教在印度曾一度绝迹,在中国却绵延数千年而至今不绝。佛教在中土的长期流传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和融合渗透中,佛教不仅大大丰富并发展了
惠能生平事迹考述 洪修平 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开一代新风的禅师,他在佛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的变革与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的出身和人生经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他平凡而又曲折的经历,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惠能这一个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特点。由于各种史料和禅宗典籍对惠能生平事迹的记载说法不一,有的甚至出入很大,因而我们这里将综合现有资料,略加考辨,尽可能地对惠能一生的经历作一概要的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他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
佛教般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 洪修平 西汉末年;随着中西方交通的开拓,佛教经西域传到了中国内地,到东汉时开始出现了汉译经文。佛教自传人之日起,就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开始了它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同时它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乃至整个上层建筑,都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探讨中外思想的互相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很重要的。 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传人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公认的
达摩祖师西来意 洪修平 印度来华僧人达摩(?536,一说528)被中国禅宗奉为东土初祖,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曾成为禅门弟子参学的主要话头之一,仅在《五灯会元》中就出现了不下二百次。达摩初至金陵与梁武帝的问答也在《碧岩录》中被列为第一则颂古而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由此可见达摩在禅门中的地位与影响。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我们通过达摩的生平与思想来看一看。 一、东土初祖菩提达摩 关于达摩的生平事迹,历代记载中传说的成分甚多。考之于史料,各种记载的出入也很大。现存的菩提
般若与禅观 洪修平 禅宗一向是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榜的。它那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简易法门,重在自证自度、妙解顿悟,而不重经教师说,这确实使它在许多方面有异于教门各派。但从根本上来说,禅宗并未超出传统佛教的范围,也未脱离佛教在中土流传发展的轨道。它只是站在禅家的立场上,不拘于一师一说,融各家于一炉,并大量摄取了传统儒、道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从而形成了它的特色,而这与汉魏以来佛教的不断中国化实有莫大的关系。笔者曾针对国内学界比较注重禅宗与
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 洪修平 创立禅宗南宗的惠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所倡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简易法门,强调自证自度,妙解顿悟,而不重经教师说、坐禅人定,开中国禅宗的一代新风,不仅对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影响中国思想史达上千年之久。然而,对于惠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的禅学思想,至今学术界在许多基本问题上看法甚异。本文拟以敦煌本《坛经》为主,参考其它各本《坛经》和禅宗有关史料,就惠能禅会通般若实相说与涅槃佛性论,将实相无
略论禅宗的分化与四川禅系的禅法特点 南京大学哲学系 洪修平 中国禅宗始成于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发展于惠能和神秀为代表的两大禅系,至惠能门下而大盛。惠能本是弘忍众多的弟子之一,由于他倡导一种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简便法门,并保持了道信以来山林佛教的特色,因而使禅宗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在以后的发展中,惠能门下又分化演变出江西马祖和湖南石头两大禅脉乃至五家七宗,在全国形成巨大规模,以至于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惠能禅也就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惠能禅主要流传于
近代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概述 洪修平 人宋以后逐渐趋于衰微的中国佛教文化,在近代曾一度得到复兴,这与当时许多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之秋,力图从佛教中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和政治变法或社会革命的思想武器有密切相关,也与佛教本身强调无我、无畏、重视度人和主体精神的作用等特点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佛教万法唯识的理论可以被改造发挥为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高扬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近代复兴的佛学中法相唯识学成为最突出的显学,而面向现实社会人生的人
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 洪修平 内容提要:从禅学思想上看,石头希迁进一步发展了六祖惠能直指人心、当下解脱的顿教禅法,更注意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位和人的当下解脱,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直面现实的人生而又超然世表。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偏正回互来说理事关系,并归结到无心解脱,进一步阐发了石头希迁的思想,弘扬了石头的宗风。 关键词:石头希迁,曹洞宗,禅法思想特点 作者洪修平,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在有些人的眼里,念佛是净土法门,禅是禅门功夫,两者似乎是分离的。其实,从佛教来说,八万四千法门,本来就是各各相通的,都是证悟佛道的不同方便,只是随顺众生,施化设教有所不同而已。更何况念佛与禅,本来就关系密切,特别是在中国佛教中,两者
中国禅宗初创于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弘忍门下的惠能和神秀两系,则形成了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即南宗和北宗。特别是惠能一系,由于倡导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简便法门,并保持道信以来山林佛教的特色,因而使禅宗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并在全国形成巨大的规模,以至于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1),惠能南宗禅也就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从历史上看,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南宗禅的理论与禅行之原则,而将这种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去,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发展并使之繁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社会,我们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什么意义?如何使我们的研究有助于现实的社会人生和中华新文化的建设?我认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长期存在,自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社会人生的需求是其依存的最重要的条件。从中国佛教文化来看,其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至今不绝,千百年来不仅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它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佛教作为一种
一.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至中国,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新的内容与养料,变得更加丰富和灿烂,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从而进入了一个在中外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的新时期。 从历史上看,传统文化对外来的佛教,一方面采取了一种本能的拒斥态度,另一方面又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选择地吸收容纳了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或先秦以来传统文化中所欠缺的东西,例如佛教的思辨哲学和对生死问题的关注等。相对的封闭性及对外来文化的拒
中国思想学术发展到隋唐,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儒学、经学、佛学和道学等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隋唐思想文化中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特点就是以佛教兴盛为标志的儒佛道三教鼎立。有学者称从三教鼎立佛教为首,到三教融合儒教为主,是唐宋哲学发展的总脉络[1](p.2),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对隋唐思想学术特点的一种看法。隋唐时期三足鼎立的儒佛道三教关系,既是汉魏以来三教关系演变发展的延续,也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因素
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初传至中国内地,而佛典的大量译出,则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最早在中土流行的是安世高一系的小乘禅数之学,其所传主要为流行于古印度西北部从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之学。安传小乘禅数之学对中国禅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代表安世高禅系思想的主要有《阴持入经》和《安般守意经》,它们的内容都是提倡通过戒、定、慧来对治各种惑业,通过禅定的修习而获得人生非常、苦、非身、不净的认识,从而离生死,得解脱,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密切关
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 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视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禅其实内涵丰富,名目繁多。在中国,随着佛法的东渐,印度佛教的大、小乘禅在汉代就已传入,并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渗透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禅,乃至最终出现了以禅命宗的佛教宗派禅宗。即使是禅宗,
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大学教授洪修平 当今之世,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类的物质欲望都在同步迅速地增长,和平发展与地区冲突也同时并存,人们在追求外在财富的同时往往忘却了自身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不同的利益追求往往导致了人们心灵的隔阂和族群之间的纷争,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以及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等各种社会和人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帮助现代人摆脱各种精神困扰以安顿自我,正确对待物欲以提升自我?如何促进社会的和平进步与人类的永续发展?佛教的人心关怀可以
提要 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不同的途径、阶段与方法,并有汉化、藏化和傣化等的不同。就外来佛教与汉文化的关系而言,佛教的中国化在思想理论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方术灵神化、儒学化和老庄玄学化等三方面。
摘要: 本章之写作进程,即为将以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的思路,对于南京大学哲学系洪修平教授所著之《中国禅学思想史》一书进行若干方法论的检视与讨论,该书之作中,有几个基本哲学见解的主轴思路,是本文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禅宗初创于弘忍的东山法门。弘忍以后,禅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弘忍门下堪为人师者皆分头弘化,大江南北遍布禅者之足迹。随着因人因地而传的禅法所出现的差异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在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
外来的佛教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最终完全融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和方法,
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一步步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海峡两岸的佛教,无不以人间佛教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佛教在当代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推展,但从人间佛教的
禅学与玄学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它们都是用于指导现实人生的一种理论,相同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决定了它们不仅在思辨的哲理方面相通相摄,而且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原则上也有相通和相摄之处。这突出地表现
佛教思想史研究,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范型在中国得以建构并逐步走向成熟,乃是20世纪整个学术史进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20世纪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新变化20世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研究约略可分为两大阶段
净慧长老离开我们已经近五个月了,但他的声音笑貌,仍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他对禅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也激励我们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努力。 回想起来,我与净慧
什么是念佛三昧? 念佛是净土宗的根本修行法门。念,又作忆,是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使忘失的一种精神作用,念佛的内容包括佛之智慧、毫相、相好、本愿、名号等,总称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中说:念
什么是忏悔?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忏,梵文Ksama,音译忏摩,意思为忍,即请求他人宽恕;悔,梵文丘patti—pratidesana,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自己过去之罪。忏悔合称,就是于佛、菩萨、师
什么是三皈依? 三皈依,又作三归依、三归、三自归等,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一词的梵文Sarana,含有救护、趣向之义。在佛教里,佛、法、僧被尊为三宝,因此,三皈依也称皈依三宝。皈依是信受佛法
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据《中阿含经》、《俱舍论
什么是三学? 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前面提到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学的
中国佛学的简易性体现在哪里? 简易性是中国佛学有别于印度佛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征的形成依然与中华文化的特质分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简易,讲究言简意赅、得意忘言,这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
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禅本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这种运用非理性的心理调控来引导人们精神活
中国佛学的调和性体现在哪里? 与印度佛教极大的包容性相比,中国佛学的调和性显得更为突出。中国佛学以天台、华严、禅宗的思想为代表的调和精神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和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
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 直观与顿悟是中国佛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经由概念而通达实在这一有中介、有隔膜的方法相比,直观体验的方法有真实不欺、直接明了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表达、难以让人分享的
佛教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佛教在未传人中国之前,在印度已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展开,其佛学思想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从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再至大乘佛学,最后出现了与印度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 中国佛学具有强烈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与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众
为什么说心性学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拓展,将般若性空论与涅槃佛性论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
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
什么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所谓人间佛教就是在人间发扬大乘佛教救世度人的精神,多关注现生问题,多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致力于推动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改善,建设人间净土。近
什么是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智顗观心说的深化,集中反映了天台宗的宗教世界观。一念三千的全称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按照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思维模式,一念三千也是在实相的基础上将一念与三千世界(也就
什么是五时八教? 五时八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略称。《法华玄义》中说: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就是说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法予以分别与评判,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
什么是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思想。法藏奉《华严经》为众经之首,视华严教义为不共他乘的真正圆满之说,这是立足于他对全部佛说的判释之上的。在他看来,以义分教,教类有五,以理开宗,宗乃有
惠能的禅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惠能(638—713),或作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因父左降迁流岭南而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因早年丧父,老母遗孤,移至南海。由于家境贫困,惠能卖柴以
什么是无相、无念、无住? 无相、无念、无住是南宗禅学的认识论或修行法,也可以说是对惠能整个禅学理论的一种概括。惠能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的宗、体、本
什么是息妄修心? 息妄修心是禅宗北宗神秀所倡导的禅修法门。神秀北宗主要继承了弘忍东山法门重《楞伽》的传统,持奉《楞伽》,递为心要。总体上,神秀的禅法主要是按照《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组织起来的,它
什么是禅净合流? 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
什么是二道二力? 二道二力说是净土宗建立修道论和解脱论的基础。所谓二道,即难行道与易行道;二力,即自力与他力。二道二力说始于北魏高僧昙鸾。他认为,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鞞跋致,有的靠自力,
什么是三句阶段? 三句阶段,即因、根、究竟,或作因、行、果,是密宗实践从修因至佛果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密宗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概括。三句本来出自《大日经·住心品》,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
什么是因明? 因明,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知识、智慧、学术等义。因明是佛教从印度古典逻辑中发展出来的逻辑系统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
什么是八识? 八识是心法的基本内容。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唯识宗将能够变现万法的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由于识能转变生起一切万法,或变现为心内主观(
什么是六度?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大乘佛教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
什么是转依? 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
什么是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唯识宗对宇宙万有的分类。宇宙无边无际,世间森罗万象,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即佛教所说的色法与心法。但佛教对世界的分析并不
什么是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禅定修习过程中,由初禅未到地定之后逐步升进的色界四层禅与无色界四层定的合称。佛教将世界的空间层次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的是没有脱离饮食男女之欲望的世界;色界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南北朝时期,众多学派的出现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们从不同的理论方向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完形。在译介佛教经论的同时,中国僧人开始倾心于对佛教义
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 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佛学理论的建构和不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佛学既不等同于佛教,佛教又离不开佛学。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身是由多种
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什么是识心见性? 识心见性,也作明心见性,是即心即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惠能南宗修行观的总原则。惠能所言之心,指的是众生当下一念之心,而佛性意义上的真心,一般都是用性来表示。性,不是脱离当下人
什么是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惠能南宗禅学的解脱论。这种解脱论主要说明人的解脱,一般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惠能南宗的解脱论是围绕自心的迷悟而展开的,其修行实践建立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
什么是二谛?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
什么是佛性?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
什么是中道? 中道,梵文madhyama—pratipad,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是大小乘佛教共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法。中道之义称中道义,中道的真理称中道理,观中道之理称中道观。
什么是止观双运? 止观双运是佛教禅定修习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原则,又作止观双修、定慧等持。佛教禅定包含了止和观两大部分。止,梵文Sa—matha,音译奢摩他或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
什么是参禅? 参禅,即参入禅道之意,是禅宗修行方法的统称。禅宗修禅,注重向内反究,在意识深层次进行参究、伺察,以顿悟真理。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除去自心污染的障蔽,实见自性本来面目。污染就是妄
什么是三科? 三科是佛教对世界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与概括。科是科目、类别的意思,三科就是三大类别,分别是蕴、处、界,也叫做阴、入、界,具体来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1.五蕴,梵文作Panc
什么是三法印? 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
什么是涅槃?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泥洹、涅槃那等,意译作灭、灭度、寂灭、圆寂、安乐、解脱、无为、不生等。灭者,灭生死因果;灭度者,灭生死因果,度生死瀑流;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 小乘一名,最初是大乘佛学兴起并盛行后对部派佛学的贬称,后来用作历史名词,主要指上座部系统的佛教流派,如从说一切有部演化和分裂出的毗婆沙派和经量部等。小的梵文Hin
原始佛学的主要思想与特点是什么? 原始佛学是指释迦牟尼及其最初的弟子所传的佛学,主要内容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以及缘起、无我、中道、种姓平等说,等等。 四谛是原始佛教对人生和世界的
什么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起
什么是四谛?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被认为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据说佛陀当年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首次说法,说的主要就是四谛。谛,梵文为Satya,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梵文为Catursatya,即佛教
什么是空? 空是佛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范畴。佛教关于宇宙人生的本质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空的观念中,以至于人们在谈到佛教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空,出家修行又被称为遁入空门。那么,什么
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大派别。瑜伽行派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原因。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对世界是空的本性有着透彻的说明,深化了佛学的缘起理论。然而,
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
什么是无我说? 无我说是与缘起论密切相关的佛学基本理论。它也是佛教在同当时印度各家有关我的学说,特别是同婆罗门教的梵我理论进行斗争中提出来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梵我)和不死的灵
什么是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教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佛教各家各派展开其理论与实践的根本依持。佛教把缘起视为世界的终极原理,认为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在于他证悟了缘起法的根本道理。缘起,亦称缘生,梵
一 佛教和禅宗 问:缘起无我和真常唯心两种思想怎样放在一起理解?大乘佛教中常乐我净的佛性和原始佛教中所要破除的常乐我净有什么不同? 答:首先从学理和历史的角度来讲,缘起无我、真常唯心是佛教发展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 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 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而且还对当今的世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值得研究的是,禅为什么能够得到一代代人的喜爱而长盛不衰?其对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其在今天倡导的建构和谐社会中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虽然和谐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如《国语郑语》中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说法,表达了一
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自敦煌本《坛经》和其他禅籍发现以来,中外学者围绕着《坛经》作了许多研究,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但许多问题至今尚未得定论,仍需继续研究。本文依现有资料对《坛经》的形成与版本之流变作了论述,对各本《坛经》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对围绕《坛经》的若干争论问题作了评析,并对《坛经》与禅宗研究的关系发表了看法。 关键词:《坛经》 惠能南宗 本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本《坛经》和其他禅籍的发现,中外学者围绕着《坛经》作了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二十八品,有多种汉译本,最为流行的是鸠摩罗什译的八卷本。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十卷,隋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的
玄学与禅学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学说。玄学作为一股相对独立的文化思潮,主要盛行于魏晋时代,它是传统儒家与道家在魏晋这个特定时代合流的产物。两晋时期的玄佛合流乃至东晋以后佛学的兴盛,使玄学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思想学说逐渐退隐,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 洪修平 陈红兵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是在印度佛学伦理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人生痛苦的解脱,佛教的四谛说、缘起沦等基本教义及其伦理观念都是围绕这一根本追求展开的。佛经中经常提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所谓的七佛通戒偈)最能体现佛教伦理的基本特征。它一方面要求信徒持守佛教的戒律,远离邪恶不善之行,奉行洁净善行;另一方面突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根本是以生善法,心意清净,即达到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这
惠能生平事迹考述 洪修平 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开一代新风的禅师,他在佛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的变革与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的出身和人生经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他平凡而又曲折的经历,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惠能这一个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特点。由于各种史料和禅宗典籍对惠能生平事迹的记载说法不一,有的甚至出入很大,因而我们这里将综合现有资料,略加考辨,尽可能地对惠能一生的经历作一概要的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他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
也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 洪修平 现在学术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两晋时期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可归为本无、心无、即色三派,正好与玄学的贵无、崇有和独化三派相呼应。因此,这个时期般若学的繁兴,也可理解为魏晋玄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思维形式的延长,是玄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虽然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但究其发展规律,大体与玄学类似。 我认为,这是需要商榷的。 我认为把玄佛的合流简单理解为派别之间的对应,既不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从
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 洪修平 创立禅宗南宗的惠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所倡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简易法门,强调自证自度,妙解顿悟,而不重经教师说、坐禅人定,开中国禅宗的一代新风,不仅对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影响中国思想史达上千年之久。然而,对于惠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的禅学思想,至今学术界在许多基本问题上看法甚异。本文拟以敦煌本《坛经》为主,参考其它各本《坛经》和禅宗有关史料,就惠能禅会通般若实相说与涅槃佛性论,将实相无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洪修平 陈红兵 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融人了新的内容与养
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 洪修平 内容提要:从禅学思想上看,石头希迁进一步发展了六祖惠能直指人心、当下解脱的顿教禅法,更注意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位和人的当下解脱,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直面现实的人生而又超然世表。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偏正回互来说理事关系,并归结到无心解脱,进一步阐发了石头希迁的思想,弘扬了石头的宗风。 关键词:石头希迁,曹洞宗,禅法思想特点 作者洪修平,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社会在演进,人类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面临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寻求精神安乐和宁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人们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佛教无疑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兴盛在中国。佛教在印度曾一度绝迹,在中国却绵延数千年而至今不绝。佛教在中土的长期流传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和融合渗透中,佛教不仅大大丰富并发展了
法界缘起论 洪修平 陈红兵 本讲主要介绍华严宗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宗派中,除禅宗之外,华严宗可称得上是一个中国化色彩最为鲜明的宗派。由于法藏实际创立该宗已迟至武周时期,因此他有可能兼摄诸宗之长而融通之,使其学说颇多糅合色彩。尤其是宗密以禅教相会通,基本结束了自佛法东流以来诸说纷呈的局面,中国佛学由此呈现出一种与印度佛学截然不同的、以真心本觉为特征的统一、稳固的理论形态。当然,说华严宗颇多糅合色彩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独具特色的理论,恰恰相反,它对天台、唯识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洪修平 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主流的三教合一思潮。到明代时,三教仍在儒学为主导、佛道相辅助的基本格局下继续融合,并在融合中持续发展。从佛教方面来看,由于宋明理学被确立为封建的正统思想,因而佛教在内外融合的同时,更表现出了对新儒学的迎合。三教合一、会通儒学既是当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什么是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教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佛教各家各派展开其理论与实践的根本依持。佛教把缘起视为世界的终极原理,认为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在于他证悟了缘起法的根本道理。缘起,亦称缘生,梵
什么是无我说? 无我说是与缘起论密切相关的佛学基本理论。它也是佛教在同当时印度各家有关我的学说,特别是同婆罗门教的梵我理论进行斗争中提出来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梵我)和不死的灵
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
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大派别。瑜伽行派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原因。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对世界是空的本性有着透彻的说明,深化了佛学的缘起理论。然而,
什么是空? 空是佛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范畴。佛教关于宇宙人生的本质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空的观念中,以至于人们在谈到佛教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空,出家修行又被称为遁入空门。那么,什么
什么是四谛?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被认为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据说佛陀当年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首次说法,说的主要就是四谛。谛,梵文为Satya,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梵文为Catursatya,即佛教
什么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起
原始佛学的主要思想与特点是什么? 原始佛学是指释迦牟尼及其最初的弟子所传的佛学,主要内容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以及缘起、无我、中道、种姓平等说,等等。 四谛是原始佛教对人生和世界的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 小乘一名,最初是大乘佛学兴起并盛行后对部派佛学的贬称,后来用作历史名词,主要指上座部系统的佛教流派,如从说一切有部演化和分裂出的毗婆沙派和经量部等。小的梵文Hin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