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述而第七」,第三十一章: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这个「反」是讲重复。在古时候宴客的时候,主人往往会与客人互相之间和歌,这种文娱活动就跟现在有点相像,现在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往往也会献上一些文娱的节目。不过,古时候的节目是思无邪的节目,真正是纯善的,没有靡靡之音。所以孔子招待客人的时候有歌、有和,和就是跟人家和歌、对歌,这是在古礼上有这样的做法。这里讲『子与人歌而善』,就是孔子与客人一起歌唱的时候,如果见到客人唱的歌很好听、很美,这里讲的很善,这个善一定是思无邪,这个是善的根本。如果有产生邪思、邪念的这些歌曲,那就不善了。所以内容一定要善,这是最根本的。其次它的音律也很美丽动听,这时候孔子必定请客人再歌唱一次,『必使反之』,反是反复,像现在人用英文词叫encore,encore让你再唱一次。为什么要请客人再唱一次,然后自己再和之?这是孔子虚心学习,见到好的一定虚心学习,他也要学这个歌、学这个韵律,这是孔子好学。
古人有和歌的,也有和诗的,这都需要什么?亲自来和,不是请人去和,请人来和那就失礼,不是真正的礼。《朱子集注》里面讲到,「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必使反之」,就是必使客人再唱一次。那是什么?孔子希望能够更加细致的学习,学习更详细一些而取其善,见善则从之,这是夫子好学的一个表现。他好学包括学六艺,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歌唱这类的属于乐,所以孔子要学习。
「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孔子学会了,跟他和这个歌,这时他很欢喜,已经得到、学到这个歌了。而又鼓励客人继续往善的方向努力,与其善,跟他一和歌,这是鼓励他。「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朱子总结得好,说从这样一件小事上就能见得圣人从容气象,他的气象是讲的气质,讲他的风度。从容怎么得来的?没有私心、没有嫉妒,真正是见人之善如己之善。所以他向善人学习,而自己努力来学这个善,诚意很恳切,「至」是极处,恳切到极处,毫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真正做到了思无邪。而表现出来的谦逊审密,这是他好学。又「不掩人善」,一般人难免有嫉妒心,看见人家有善自己反而放不下,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善,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善,看见人善要掩盖人家,甚至打压人家,那这是小人,不是君子。
孔子在这里给我们显示君子之风是不掩人善,鼓励人继续行善。「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这里讲一事之微,你看就是宴客的时候和歌这么一件小事情,很平常、很微小的事,但是已经显出圣人众善之集,集就是集合于一身。圣人的心是纯善,因此行为纯善,无论事有大小,但是善总是一致的,大事也是体现出善,小事也体现出善,一味的善。这个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玩味,细细的去体味夫子存心。而事无巨细,我们都应该去反省自己,有没有像夫子那样好善、好德,好学、谦逊,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君子、成为圣人。
好,我们来看下面第三十二章。刚才这一章蕅益大师就没有批注,所以我们只讲了一个大意。下面第三十二章是: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个『文』是文章典故,夫子讲论及文章典故,『莫吾犹人也』,这个「莫」是讲勉强的意思,也就是我勉强犹如他人,还算够得上别人的水平。底下说,『躬行君子』,这是如果讲到所做的事要处处合君子之道,『则吾未之有得』,就是夫子他说自己没能够做得到。所以夫子多么谦逊,他说自己连君子都没能够做到,还在努力的来做君子,君子做不到了,那当然圣人就更不敢。所以底下那章是接着这章讲的,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圣人、仁人自己根本就不敢自称,君子都还没能够做到,这是夫子谦逊到极处。
所以要学习圣道,这个谦德重要,夫子讲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如果你有周公那样的才华、那样的长处,但是骄傲、骄慢了,而且吝啬,那其余就不用看了,也就是说好极有限了,不会好到哪去了。证明有才华、有长处,也不能够引以为骄傲。觉得自己值得骄傲,完了,这就堕落,那孔子就不看你了。孔子,你看看他是一代圣人,尚且这样的谦逊,说自己「躬行君子」还未之有得,那这个话是谦逊的语言,但也是事实。蕅益大师下面说,「也是千真万真之语。」这句话我们听了,还真有点摸不着门道,蕅益大师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都把孔老夫子看作是圣人,真正是至圣先师!孔子自己谦逊说自己当君子都没当上,那他自己谦逊是他的事情,我们呢?我们来看孔子,我们不能够说他连君子都做不到,怎么说孔子讲这个话是千真万真之语?这个里头的道理很深,真正学了大乘佛法才能够了解透彻。
在《金刚经》里有这么一段话,《金刚经》在古代来讲凡是读书人没有不读的,他不学佛也读《金刚经》,那是中国人必读。《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向佛启请的,启请两个问题,请问两个问题,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我们应该怎么样住,就是心住在哪?我们怎么样降伏我们的妄想烦恼心?降伏其心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用不着降伏,降伏的是妄心。须菩提问这两个问题,佛给他回答,就是一部《金刚经》。这是讲菩萨、圣贤应该怎样存心。其中有一段我把它摘抄下来,是讲「佛言:『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像这样的话,《金刚经》里佛重复了很多遍。这一段佛告诉须菩提,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古印度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果位上的智慧。阿罗汉得的是正觉,菩萨得到的是正等正觉,佛得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就成佛了。可是我们一般人听到无上正等正觉,以为真有实法是正等正觉,这搞错了,这执着了。无上正等正觉怎么得到的?你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才能证得。佛法里面讲三个学位:第一个是阿罗汉,这是小乘圆满的果位,他出三界六道了,不再轮回了,这叫阿罗汉,正觉果位,要取得这个果位必须要放下执着,有执着你就拿不到这个学位;第二个学位是菩萨,是正等正觉,放下执着之后,还要放下分别,分别、执着都放下了,你才能得到正等正觉的果位;到了把妄想也放下,那就统统放下了,你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果位,如来果位。所以这是佛法的三个学位名称,就跟儒家里面讲到的君子、贤人、圣人,是一样的。君子、贤人、圣人,人人都可以做。所以它也是学位名称,佛法里称果位,那就是学位。
所以佛法它不是宗教,是教育。教育里面讲究学位,而且人人能够得到。可是你要知道,得到这个果位那个人绝对没有执着,他绝对不会认为说,我得到了这个果位。你看,我得到这个果位,这有我相;得到的果位,这个是属于执着果位的相。执着一个相,就四相具足了,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果位也叫众生相,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你把它执着成真有了,四相具足,那什么都没得到。在佛法里面放下执着,最初第一个果位叫须陀洹果,那真正是小学一年级,最低的一个果位,要求放下四相。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越美相貌越美
治眼病咒文:释迦辉耀。(shi jia hui yao)。治眼病咒手印:食指相钩(右钩左),中指弯转在掌心,大指捏在中指的背上相并,头相拄。无名指竖立相靠,小指左手压右手交叉(重迭)。持治眼病咒时间:每天起码,至少要念半小时。时间充足一小时或者以上更好。
什么是教育呢?不是现在从小学、大学、研究生所学的,那只是知识技能培训。教育是人文、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明了因果法则。也就是说,教你怎样做人的才是教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
大家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配合圆图看看:头上面是乾卦,下面在密宗就叫海底,在中国的医学叫会阴,男女都一样,不过女性的用法不同。这是我们人类生命的开始,会阴也就是复卦。所以中国的道家又产生了一套方法,除了医学上十二经脉以外,又有奇经八脉。
问:我听到很多人说,夫妻卧室污秽,不能念佛,可是有时在睡梦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没有?我看到一本劝文说,行、坐、立、卧、闲、忙都要能够念佛,这个说法对有妻和没有妻是否有区别?李炳南答:卧房和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没有关系。
我们念佛怎么回向?你用十念法念,为谁啊?你说我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你先歇菜吧!你没那么大心量。所以要先敦伦尽分,你先从你的人伦开始回向。妈妈病了,这两个小时的十念法我为妈妈:求佛菩萨加持,老母亲待我不薄,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巴大,今天老太太病了
我已老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课和念佛都不间断,但仍旧一样。前天,看了《高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给他指示念诵《涅槃经》,然后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诵《涅槃经》,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说您老在医药方面也有相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 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阳明是个大儒,他学过佛家,学过儒家,有神通的。在王阳明的学案中,他也玩弄过神通,但最后都丢弃了。 王阳明比你这个本事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
善士问:怎样才能引起青少年对父母的孝心?我总相信孩子一定要与父母建立良好关係与沟通,首先是要他们先孝顺父母。蔡礼旭答:「首先就是要他们先孝顺父母。」大家要了解,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它都会有一个结果。但是我们的心态就像一颗种子,心态对了,这个开好花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
先讲念佛的人容易发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头两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来。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无精打彩,杂念无穷,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个是最忌了。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愚法师。
问:是否末法时期众生只能用十念计数法念佛?定弘法师答:当然也不能这样一棍子打死,印祖他是讲他这样念佛很得力,而且极力推荐。那我们当然最好能够采用,但是可能各人根性有点不同的,他念其他的方法念习惯了,已经很好,就不用改。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了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
问:明知不要胡思乱想,但却无法不想,应如何克服?答:那就是没有心力,业障太重,业障障本明。什么叫做“业”?就是一年的业绩的总和。因此这个“业”里面有净业、有染业,有恶业、有善业。业障太多了,反省忏悔不够,心力就不够。心力不够,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
学佛的人同时也要做到“随喜功德”,不只是对佛菩萨要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的功德也都要随喜。这世界上各个不同的社会,有很多人并不学佛,也不修道,也不信宗教,但他们是菩萨,所做的事是对的,这也都要随喜。不要认为你们出了家,念佛拜菩萨,学禅修密才是对的,
其实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有“我”,“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是我希望的,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很不高兴,你不知道我不舒服吗?”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生气都有一个前提?先想自己才会生气,不想自己的人,生不了气。
佛教是要求佛教徒都出家吗?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