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子罕第九」,第九篇,我们看第九章。《论语》里面每一篇都有不同的章,像这一篇总共有三十一章,就是三十一条,我们来看第九章。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一章我们先看李炳老的《雪公讲要》,他的《论语讲要》。雪公引「集解孔安国注」,这个《集解》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论语集解》里面又引用孔安国的批注。孔安国是在何晏之前西汉时代的一位经学家,他是孔子的后代。他这个注是这样讲的,「有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孔安国他的批注里面讲,圣人要出世,圣人是受命于天,上天赋予他使命,来到这个人世间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使世界大同,天下和谐,这是圣人来到这个世间的使命。自古凡是有圣人出世,必有祥瑞的征象,这个「凤鸟至,河出图」就是两种瑞相,凤就是凤凰。孔老夫子他懂这个道理,他希望圣人能够出世。
「河出图」,我们看到《周易·系辞传》里面有讲到,「河出图,洛出书」,河洛图这是很早的,有圣人出世。这个河洛图,河图就是八卦,八卦最早是伏羲画的。伏羲他是圣人,这是在五千年前的,他画了八卦。后来文王给八卦做了一个解释,很简单的解释,每一个卦象做了一个简短的解释。之后,周公又给每一个卦的每一爻也做了解释。孔子又在这个基础上做更为周详的解释,这就是《周易》。《易经》为什么叫《周易》?「周」是周朝那个周,因为是文王他来解卦,下了这个解释,还有周公,孔子也属于周朝,东周末年,春秋时代,那还算是周朝,所以叫《周易》。圣人他来到世间,依天地的这些运作,效法天地之德。《八卦》、《周易》,这都是圣人用来学习效法的参考书籍。所以孔老夫子讲,他如果能够早一点学《周易》,如果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孔老夫子他以《周易》做为自己反省改过自新的标准。《周易》,当然都不是普通人所作的,圣人把天地的这些智慧带到人间来。
现在孔老夫子很感叹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今天无此瑞了,没有这种瑞相,所以他自己叹息,「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这个已就是停止,一般我们的话讲,我可能要到头了,感伤不得见这些瑞相。这是孔子藉凤鸟、藉河图来感叹自己不逢明君。当时孔子在春秋时期,那真的是礼崩乐坏的乱世,没有一个国君能够任用孔子,孔子一生很想做周公那样的人物。周公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了盛世,制礼作乐,以传后世。结果孔老夫子很感叹,自己虽然有周公那样的抱负,也实际上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可是遇不到像文王、武王这样的圣君,自己有本事也不得其用,所以感伤。『吾已矣夫』,就是感伤,他说见不到凤鸟、河图,就是见不到圣明的君主,因此就不能够推行大道。这个是古人所感叹的,生不逢时。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批注说,「此老热肠犹昔」。蕅益大师点评就这么一句,可以说把孔老夫子的那个心态都给我们勾勒出来。「此老」就是讲孔子这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的热血心肠还像过去一样,没有改变。虽然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明君,不能够得其用,但是自己那一颗推行大道、救度众生的热心没有改变过。这是什么?真实的仁爱、慈悲,不会因为能不能够得其用,是不是生逢时而有改变。能不能得其用,有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那是个机缘问题,但是自己有没有这种热心肠,有没有这种慈悲、仁爱,那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没有这样的机缘而退心。古诗有一句说得好,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他说比喻成老马,老骥这是千里马到老了,虽然已经老了,但是牠的志向仍在千里之外。
孔老夫子这种感叹,表面上看他是一种感伤,实际上他还是在抒发自己的那种抱负,大愿从没有改过。虽然现在已经年纪老了,但是希望推行周公之治,这种心从来没有退过,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从来没有堕过青云之志。正如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在未来际,哪怕是这一生不能度尽,来生下世,生生世世都不退自己的菩萨愿,这个心、这个愿才是真的。身体是可以老化,但是愿是不退的。身体那是个暂时的皮囊,可以换的,身体有生灭,可是我们的灵性是不会生灭的。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愿,即使是在临命终时,这种愿会引导我们的神识,民间讲灵魂,到更好的地方去,那么你就是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还是要干这桩事情,还是要推行圣贤之道,还是要救世救民。
我们现在求往生,不就是走这条路吗?所以年纪大了,年纪大了更需要提高我们的警觉性,保持我们的大愿。因为什么?离最后终点不远了。所以我们努力精进,在我们离开这个臭皮囊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然后立即乘愿再来,完成我们的圣贤使命。到你回来的时候,那一定就有凤凰来仪,河洛出图,那是什么?众生福报现前。所以,从孔老夫子这种感叹,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老人家他的灵性一定是不断的提升,因为他没有气馁过,没有退心过,他一定会再来,什么时候来?众生福报现前的时候。什么叫福报现前?我们肯听他的话,愿意依教奉行,他就来了。
这个「凤鸟至,河出图」,都是福报的那种瑞相现前。为什么?因为这些景象都是众生心念所感召,它不是什么神奇的、神话的东西,真的。我们这个心好善好德,追求真善美,真善美的东西它就会出现。如果我们的心不求真善美,追求什么?贪瞋痴,那么这个世界环境会愈来愈差,过去有的那些珍奇名贵的品种,慢慢就会消失掉。你看凤凰,孔老夫子那个时候还会有,现在没有了。现在不仅凤凰没有了,不少的珍奇动物也都濒临灭绝了。为什么?这就是人心的感召,环境愈来愈差,愈来愈不适合居住,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你看看现在全球暖化,北极熊已经没有地方再住了,因为什么?没有冰了,很大量的这些北极熊,最后可能就淹死在海里。
我们记得小的时候,我生长在农村,我爷爷奶奶都是农村人,上学的时候,我常常还回农村看望爷爷奶奶、家里人。那时候我们是广州市郊农村,在山上还能采到那些很好的菌种,那些蘑菇很鲜美,可是现在全没有了。现在我们那个家乡已经不是农村了,都变成城市。我们家乡原来是水果之乡,产的水果都很甜,橙子、荔枝,是广州罗岗,现在那个味道都不对了,跟以前相比,完全不是那个味。这就是什么?你看,三十年这就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这种情形,不能够气馁,不能够失望,还应该效法孔老夫子那样,「此老热肠犹昔」,我们热心肠不能退,要发愿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帮助消灾免难。怎么帮助?最有效的方法,我们恩师常说的,推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孔老夫子当年正是推广这个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推广这个教育,圣人的事业就是在推广教育,愈是在苦难的时期,愈要推广。
我们也很欣喜看到,中国现在对传统文化已经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逐步逐步在重视这个问题,知道真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看到新闻报导,二0一0年八月六号,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他参加完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之后,对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要心存敬畏,二要心存感恩。文化部长说出这样的话,让我们看到了非常欣喜,这个话过去没说过。心存敬畏,敬畏什么?他没有说。在过去古人对天地鬼神,都有敬畏心;对因果报应,都有敬畏心。我们怎么样来培养我们的敬畏心?必须要大力推动因果教育。人懂得因果,他才会有敬畏心;人不懂因果,怎么可能有敬畏心?那真的叫肆无忌惮,天不怕、地不怕。他不是不怕,是报应没到,报应到了,他比谁都害怕。所以,因果教育培养敬畏心。怎么样生感恩心?伦理、道德的教育,培养感恩心。所以蔡武部长提到这两条,如何落实?就是要推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中国如果能够落实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国家一定安定和谐。中国安定了,全世界都能安定,这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最迅速的国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它要安定,才能够使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这不正是我们恩师现在在努力提倡和推广的吗?所以老人家现在不在澳洲长住,澳洲的生活那是太好了,简直像天堂一样,你看气候、空气、阳光,现在图文巴水分都充足了。自从大家做三时系念以后,雨水充足,不像以前那样干旱了,这是大家的功德感召,环境是随着心来转的。这么好的地方,老人家不住,跑到香港弹丸之地,,在那儿住,为什么?为什么天堂不住,要去下凡?没有别的,老人家说,这样离祖国近一些,能够帮助更多的同胞觉悟,大家能够破迷开悟了,就能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老人家今年八十四,孔老夫子走的时候才七十三,我们恩师八十四了,蕅益大师这句话说,「此老热肠犹昔」,也是我们恩师的写照。老人家不仅照顾中国,也照顾全世界。你看看,他几乎是每年都会到各国跑一趟,就是今年以来,我跟着他的,就走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他也回来过,好多个地方,马来西亚都去过好几次了,就是今年。
为什么他放下清闲的日子不过,要这么苦、这么累到处跑?没有别的,周游列国,还是为了推广圣贤之道,推广伦理、道德教育。我们看到恩师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你看每天只要停下来就是讲经,有时候讲两个小时,有时候讲四个小时一天,八十四岁的老人。不讲经的时候,一定就是在推动宗教团结,出席国际宗教的和平会议,把老祖宗的这些教学理念向世人介绍。这一股推广的力量,确实也是有很大效果,我们很欣喜看到,《弟子规》在全世界华人地区迅速的推广。现在在中国大陆每一个省、市,学校都在学习《弟子规》,全国各地都在热心的办传统文化论坛,回归传统文化,提倡圣贤教育。所以这是老人家功不唐捐,我们后生晚辈就更需要努力。如果我们要是懈怠,我们自己懒惰,不能发愤,这我们太惭愧了。我们首先自己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没有定、没有慧,你想帮助都不可能。不仅帮助不了别人,会给别人拉走了,自己跟着烦恼去了。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越美相貌越美
治眼病咒文:释迦辉耀。(shi jia hui yao)。治眼病咒手印:食指相钩(右钩左),中指弯转在掌心,大指捏在中指的背上相并,头相拄。无名指竖立相靠,小指左手压右手交叉(重迭)。持治眼病咒时间:每天起码,至少要念半小时。时间充足一小时或者以上更好。
什么是教育呢?不是现在从小学、大学、研究生所学的,那只是知识技能培训。教育是人文、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明了因果法则。也就是说,教你怎样做人的才是教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
大家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配合圆图看看:头上面是乾卦,下面在密宗就叫海底,在中国的医学叫会阴,男女都一样,不过女性的用法不同。这是我们人类生命的开始,会阴也就是复卦。所以中国的道家又产生了一套方法,除了医学上十二经脉以外,又有奇经八脉。
问:我听到很多人说,夫妻卧室污秽,不能念佛,可是有时在睡梦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没有?我看到一本劝文说,行、坐、立、卧、闲、忙都要能够念佛,这个说法对有妻和没有妻是否有区别?李炳南答:卧房和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没有关系。
我们念佛怎么回向?你用十念法念,为谁啊?你说我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你先歇菜吧!你没那么大心量。所以要先敦伦尽分,你先从你的人伦开始回向。妈妈病了,这两个小时的十念法我为妈妈:求佛菩萨加持,老母亲待我不薄,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巴大,今天老太太病了
我已老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课和念佛都不间断,但仍旧一样。前天,看了《高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给他指示念诵《涅槃经》,然后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诵《涅槃经》,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说您老在医药方面也有相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 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阳明是个大儒,他学过佛家,学过儒家,有神通的。在王阳明的学案中,他也玩弄过神通,但最后都丢弃了。 王阳明比你这个本事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
善士问:怎样才能引起青少年对父母的孝心?我总相信孩子一定要与父母建立良好关係与沟通,首先是要他们先孝顺父母。蔡礼旭答:「首先就是要他们先孝顺父母。」大家要了解,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它都会有一个结果。但是我们的心态就像一颗种子,心态对了,这个开好花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
先讲念佛的人容易发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头两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来。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无精打彩,杂念无穷,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个是最忌了。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愚法师。
问:是否末法时期众生只能用十念计数法念佛?定弘法师答:当然也不能这样一棍子打死,印祖他是讲他这样念佛很得力,而且极力推荐。那我们当然最好能够采用,但是可能各人根性有点不同的,他念其他的方法念习惯了,已经很好,就不用改。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了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
问:明知不要胡思乱想,但却无法不想,应如何克服?答:那就是没有心力,业障太重,业障障本明。什么叫做“业”?就是一年的业绩的总和。因此这个“业”里面有净业、有染业,有恶业、有善业。业障太多了,反省忏悔不够,心力就不够。心力不够,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
学佛的人同时也要做到“随喜功德”,不只是对佛菩萨要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的功德也都要随喜。这世界上各个不同的社会,有很多人并不学佛,也不修道,也不信宗教,但他们是菩萨,所做的事是对的,这也都要随喜。不要认为你们出了家,念佛拜菩萨,学禅修密才是对的,
其实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有“我”,“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是我希望的,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很不高兴,你不知道我不舒服吗?”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生气都有一个前提?先想自己才会生气,不想自己的人,生不了气。
佛教是要求佛教徒都出家吗?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