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具足五个条件,就能够在今生获得人类超凡的智慧。当禅修者如实知见到,互为因果关系的名法与色法刹那间生灭的本质实相的时候,即是证悟了生灭随观智。这时候,就是具足了这五个条件。
在最初的时候,禅修者心中对佛法生起普通的信心。而证悟了生灭随观智之后,由于内观智慧已经提升,禅修者从禅修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强大的信心。当然,这时候的信心还并未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
由于通过精进地习禅而证悟了生灭随观智,心获得了清净,禅修者的血液变得清洁纯净,他的健康状况更加良好,他的肠胃消化功能也会有改善。
在习禅初期,禅修者对自己曾经的过失是满不在乎的,而证悟生灭随观智之后,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曾经犯过的过失,他很想去修正过去的错误,有的禅修者会跟老师私下忏悔,说他曾经杀死过动物,甚至有的禅修者I跟老师忏悔曾经杀过人,有的人忏悔说自己曾经偷盗,或者曾经邪淫、妄语等等,他们这时候承认说,自己已经认识到这些恶行是不善的,懂得这些恶行必将带来恶果报,他们会说,尊者,我保证从此以后不再造作这些恶行。自己坦白忏悔之后,决意从今往后绝不再造恶,通过实践内观禅修之后,使得人们从内心变得非常地正直诚实,这种正直诚实,不能够通过阅读书籍而获得。有句话说,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是不会饿死的。
因为,一个人正直诚实,人们就会信任他,如果人们不信任他,就不会请他帮忙工作,也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是个老实人,别人与他交往就十分踏实放心。正直诚实的人不会缺吃少穿。即使一个原来本质并不算是老实的人,在证悟生灭随观智之后,他也会变得非常地正直诚实。
在习禅初期,禅修者无论有多么努力,他总是不能够持续精进,会漏失许多观照。证悟生灭随观智之后,精进力已经提升起来,禅修者已经能够保持持续的精进力,就好像一个人要从地上提起一样东西,自然地会越提越高,精进力也是如此,提起来之后,就能够一直提升,不再滑落下去。渐渐地,精进力由弱变强,圆满成就。禅修者不再娇贵自己的身体,敢于与疼痛决一雌雄,不再惧怕四肢残废或死亡,而在习禅初期,心里是怕死、怕变残废的。由于至少已经体验过一次克服剧痛的经验,再次面对疼痛的时候,就能够坦然面对,勇猛精进地观照。
具足精进力之后,接下来,正念、正定和智慧都会随之提升。禅修者能够持续不断地、紧紧地跟住迅速变化的目标,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觉知到,一切现象都是在快速地生灭的。智慧力已经非常敏锐。世尊佛陀开示保证过,具足了这五个条件因素,继续深入地习禅,他将在今生证悟圣道智、圣果智。
证悟生灭随观智,自己会感到非常满意,习禅初期,禅修者有时候感到困难重重,障碍重重,有时候又感到很顺利、很快乐,一路上总是要磕磕绊绊,上上下下,时进时退。到了生灭随观智阶段,心力非常稳定k,观照觉知几乎毫无障碍。在两周的密集禅修时间里,某些禅修者已经证悟了生灭随观智,有些人需要三周的时间。如果在三周内,禅修者还是没有明显进步,禅修者在习禅过程中一定是遗失了某些要素。本来计划的禅修时间比较短的禅修者,如果至今尚未取得满意的进步,应该继续留下来继续精进禅修,因为,禅修的利益实在非常殊胜。如果能够证悟生灭随观智,就是具足了能够在今生获得出世间的真实幸福的条件。
原文标题:今生证果的五个条件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徐小黄正念微观
请问:禅师,有些人天生有阴阳眼,能看到鬼道众生,甚至在有人往生时能看到死者的气只有呼,而没有吸。请问此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呢?帕奥禅师答:这种能力称为「业生通」,意即由业力所产生的特殊能力;该业力可能是他们在过去世禅修的业所产生。
《与生命相约》: 1 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 2 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 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
《内观基础》是马哈希大师于一九五九年新年期间,特别针对一般社会大众所发表的系列演讲。他在《内观基础》(从身体中了悟解脱的真相)中首先区分出「寂止禅」与「内观禅」的差异,并以观察腹部为修行的简单对象,由浅入深,再转入深奥的义理与细密的观照历程
淫欲是动物世界自然的行为,野生的动物追随着自然的规律在适当的季节交配生育,人类本也应该追随着自然的规律在女人每月适当的季节交配,但是人以荒淫之心贪求不已,加上多数的人正念极弱,不知自己心中之所念,随
问:修行人一天睡眠应该睡几个小时呢?法增比丘答:一般人睡的很迟,因为应酬,娱乐节目等,体力常常透支,因此起得迟,若要工作,常感到疲倦。但对一个修行人而言,因为他常以正念保持心灵不受烦恼的侵凌,一般上一个晚上睡四个小时就够了。
诸比库!有一乘道,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即是四念处。《大念处经》由二十一种禅修的项目组成,如果要各别说明每一项禅修的项目,将需要很多时间。这部经开咎二十一扇通往涅槃的门,以上面的经句开始,列举了七种修习念处禅的利益。
在世尊的教导中,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深奥的便是:唯一的实在就是当下出现的任何事物。如实地活在当下的一刻,这样你便会活在真理中。事实上,世尊把当下的一刻说作是「唯一值得的执着」。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满是圈套,比如想要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判别当下那一刻的素质
沙门一行,俗姓张氏,鉅鹿人,本名张遂。二十一岁遇到荆洲景禅师便随出家,畅演大衍历法。以后从嵩山大照禅师咨受禅法,契入无生一行三昧而开悟,故名一行。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三藏来到
问:有一位老比丘尼自称是禅修者,常对信徒说她在禅修中常看到鬼来找她。请问禅师,禅修者要修到什么境界,才会常看到鬼来找他(或她)超度?禅修者是否要得到天眼通才会看到鬼道众生?帕奥禅师答:鬼道是很低下的一类众生,我们很难帮助他们。
问:释迦牟尼佛曾为诸阿罗汉授记:经过几劫后,将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罗汉因烦恼已断,不再受后有,等这期寿命穷尽时,就进入般涅槃。是否会因佛陀的授记而下生人间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爱着的缘故,能够施舍身心财物给与众生。等到诸波罗蜜成熟时,再经由菩萨而成佛。若不
大家来问我问题,最多人急着想知道的是:“人死了有没有来世?”这类问题不是个人的课题,而是我们这些背负着重担的每一个的课题。当他们问我类似的问题时,我会反问他们:“有没有昨天?今天有没有早上?有没有现在这一刻?”他们都会承认有;“那么有没有明天?
戒律并非佛陀传下來的一套规矩,也不限于佛教的教法,事实上,戒來自人類的基本感觉。例如,假设我们有股突发的怒气,很想伤害别人,但如果易地而处,并深思原本想做的事,便会回答:「不!不要这样对待我,那是多麽残忍又不合理!」
当我们提起一次正念,一次一次的我们内心里面受到安全,因此之下我们内心是清净无染的,次数多了,我们就会生起愉悦,喜悦之情,这种愉悦,喜悦是清净的,不是五欲之乐,我们有的时候,看到时候的快乐,听到时候的快乐,闻到时候的快乐,
我们在世间里面就可以看到,比如一家公司,或是一家工厂,或是一个店面,凡是重要的出入场所,都是要有警卫人没,凡是没有警卫人员的话,往往会有许多的歹徒进到里面,会抢走许多的重要财物,会使里面的现象变得很凌乱,凡是重要的机关安排的警卫人员是更多的,
各位行者,你们来到这里就是学习佛陀曾经教导的四念处禅法,我们要观照身体,也要观照到我们的感觉,观照到我们的内心,也要观照到我们种种的生活当中的整个过程的一举一动,这个叫四念处禅法,也叫念处禅法,巴利文叫做“satipatthana”。
因为过去世当中自己具备清净的戒律,所以这一生当中我们投生到人界,或是投生到天界,人天的欲界是充满着欲乐,充满着五种所缘,我们现在获得人的生命,我们由过去的布施的功德,我们做人的生活品质样样具备,也就是说看到的色所缘都是美好的,
当佛陀成道的那个时刻,有许多的天人,有许多的梵天,不断向佛陀礼敬,这些天人,梵天礼敬的时候,也用了刚才大家念的偈颂,偈颂的巴利文就说“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它的意思是礼敬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首先我们有提到解脱,巴利文叫做是“ Vimutti ”,它的意思是从烦恼当中解脱,从烦恼的束缚当中解脱,想要解脱的人,绝对不是静静坐着就能解脱的,必需要挣扎,必需要挣脱,这些挣扎与挣脱就好比如说我们必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来挣脱。
修习慈、悲、喜、舍的人可以过着快乐的生活,这种行者对所有众生常常心存慈、悲、喜、舍,这些好的心念可以减掉自己的烦恼,去除贪、瞋、痴、慢、疑,因此内心越来越清净,像清净的镜子一样能反射光线。
通常,人生气的时候,都无法当下觉知自己在生气,往往过了一阵子之后,气消了,这时才会察觉(事后忆知)自己生气了,然后感到羞愧,瞋恨心才慢慢消失。
念佛,是要思念佛陀的功德。佛陀具有无量的智慧与慈悲,他万德庄严,有求必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时常忆念佛陀的功德,或者直接称颂佛陀的名号。念佛有称名念佛,我们会带领大家念诵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
印度和中国不一样,它地处热带,在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下,西北风吹不进来,凉爽的东南风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吹进来。但由于南亚次大陆的大陆架非常长,印度有很多地方天气炎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印度教和佛教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衍生出来,
当你把所念的佛忘记掉,坐在这里,大家现在可以参禅,你参一下,你看自己念头还没有出来之前。这个念头啊,这个“念”字很有意思,念就是今下面一个心,汉字都是有智慧的语言。念后面还有一个想,确切地说呢,想才是我们念佛的那个念,因为念了佛就变成想;
你说:我活得很开心、很快乐,但是别的人并不快乐,你看他都开心、快乐,其实是没有基础的。另外一个,就是如果只是在时间维度的一条线上活着个人的快乐,那么他的快乐肯定是不长久的,总有一天会结束的。人生就这么长的几十年,这么短暂的人生。
佛给我们讲阿赖耶识、讲了清净心、讲无我、讲涅槃,都指向那个究竟的境界。同一个境界,有时说涅槃,有时说无我,有时说真如,有时说空性,佛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法呢?实际上,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终极的真理:比如涅槃是针对于生死而言,
问题来了,这个“我”,他悟道当然明白了无我,可是我们现在觉得有我的时候,你怎么突破“我”这个点?往上走,到达纯善的时候,我们现在大家可以模仿下,模仿第六维,怎么模仿第六维呢?就现在我的生命从生到死都很美好,我没有意见,我过去只有美好的记忆,
从身口意三业来说,似乎是身业更重要,说的总没有做得多嘛。但口业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嘴巴说一下,可能会让很多人受益,也可能让很多人遭殃。表面看起来是口业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着你的身业和意业。我们凡夫心随境转,语言虽然是缘起组合,
当你看到这一生从生到死的这个核心的点,而我们善恶报应的这个业力,比如说你学习来的知识到底在哪里?你今天听了一堂课,你觉得这堂课不重要,或者你说我很反感这个人,为什么他讲佛法这么好,我都没看到?只要你听到了,你就种下了这个种子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我们也常常讲的。所以,我们应知道,祸福是无门的,唯人自招,不是从这个门进去我们就有福报,没有,它没有门,没有径,完全是在于我们自己要什么东西。可是,世上的人以为我只要聪明,我机灵,我会巧办事,
早晚课诵就像框架结构,它其实分了几块儿,我们可以组合,当然最好的组合就是它的全部。如果时间有限,不能全部都读,我们可以读一部分。早晚课中有五堂功课,我们至少可以分成五块儿。最重要的是早晚课诵实现了一个功课的样本的功能,这样的实修仪轨和藏传的一点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