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涅槃的高速公路》是在传达「乐行道,速通达」的观念。一个人学佛之后,不快乐,有闷气,有束缚,是不正常的。不快乐的人接触佛法,会变得快乐;快乐的人,会更快乐;更快乐的人,则解脱更快。这是检查
我们常在「我」和「我的」观念中,忙碌、担忧的过了一生,但是有那些是真正属于「我」和「我的」呢﹖ 世上的人,总认为:我有财产、我有儿子、我有……玲琅满目,其实这些只有突增自己的困扰而使自己不得自
静坐实用手册
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清净道论导读
命终关怀 护法法师主答林义文访问 问:对人死后如何处理? 答:死后身体洗干净,穿最好的衣服,尸体送到认殁的寺院,有人埋起来,有人烧掉,但大部份佛教徒是烧的,为什么要烧呢?因为我们对生体的执着,快要死的时候,还不甘心死掉,有执着心,如果烧掉以后,没有执着的地方了,早一点可以转生,所以愈快烧掉愈好,不要留下这个肉体。有时转生就一下子生了,因为他知道这个肉体不能用了,他已经讨厌了,所以死亡像一条蛇脱皮后,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但有的人还会回来,执着太强,他舍不得家里的东
(南传巴利语) 《耆婆迦经》(Jivaka-suttanta) 我是这么地听说: 有一次,世尊在王舍城耆婆迦养童子的庵婆园驻锡。 那时,耆婆迦养童子来到了世尊的所在。到了跟前,向世尊顶礼毕,他恭敬地坐在一边。耆婆迦养童子向世尊禀告说:「师尊!我是这么地听说:『有人因为特别邀请沙门瞿昙而杀(了众) 生;沙门瞿昙确实知道了此事,却还受用此特别为自己准备的肉』。师尊!他们针对世尊所说的『有人因为特别邀请沙门瞿昙而杀(了众)生;沙门瞿昙确实知道了此事,却还受用──此特别为自己而准备的肉』这件事
请问:禅师,有些人天生有阴阳眼,能看到鬼道众生,甚至在有人往生时能看到死者的气只有呼,而没有吸。请问此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呢?帕奥禅师答:这种能力称为「业生通」,意即由业力所产生的特殊能力;该业力可能是他们在过去世禅修的业所产生。
《内观基础》是马哈希大师于一九五九年新年期间,特别针对一般社会大众所发表的系列演讲。他在《内观基础》(从身体中了悟解脱的真相)中首先区分出「寂止禅」与「内观禅」的差异,并以观察腹部为修行的简单对象,由浅入深,再转入深奥的义理与细密的观照历程
淫欲是动物世界自然的行为,野生的动物追随着自然的规律在适当的季节交配生育,人类本也应该追随着自然的规律在女人每月适当的季节交配,但是人以荒淫之心贪求不已,加上多数的人正念极弱,不知自己心中之所念,随
问:有一位老比丘尼自称是禅修者,常对信徒说她在禅修中常看到鬼来找她。请问禅师,禅修者要修到什么境界,才会常看到鬼来找他(或她)超度?禅修者是否要得到天眼通才会看到鬼道众生?帕奥禅师答:鬼道是很低下的一类众生,我们很难帮助他们。
问:修行人一天睡眠应该睡几个小时呢?法增比丘答:一般人睡的很迟,因为应酬,娱乐节目等,体力常常透支,因此起得迟,若要工作,常感到疲倦。但对一个修行人而言,因为他常以正念保持心灵不受烦恼的侵凌,一般上一个晚上睡四个小时就够了。
诸比库!有一乘道,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即是四念处。《大念处经》由二十一种禅修的项目组成,如果要各别说明每一项禅修的项目,将需要很多时间。这部经开咎二十一扇通往涅槃的门,以上面的经句开始,列举了七种修习念处禅的利益。
在世尊的教导中,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深奥的便是:唯一的实在就是当下出现的任何事物。如实地活在当下的一刻,这样你便会活在真理中。事实上,世尊把当下的一刻说作是「唯一值得的执着」。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满是圈套,比如想要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判别当下那一刻的素质
沙门一行,俗姓张氏,鉅鹿人,本名张遂。二十一岁遇到荆洲景禅师便随出家,畅演大衍历法。以后从嵩山大照禅师咨受禅法,契入无生一行三昧而开悟,故名一行。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三藏来到
《与生命相约》: 1 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 2 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 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
问:释迦牟尼佛曾为诸阿罗汉授记:经过几劫后,将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罗汉因烦恼已断,不再受后有,等这期寿命穷尽时,就进入般涅槃。是否会因佛陀的授记而下生人间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爱着的缘故,能够施舍身心财物给与众生。等到诸波罗蜜成熟时,再经由菩萨而成佛。若不
因为“习气”的缘故,要坐下来,什么也不做,似乎不太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在意识的帮助下,重新学习如何坐着。奔波的习惯已经变得很强:我们总是觉得应该做些事情,而这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平静地坐着是一种艺术,要学习像佛陀一样坐着。
你行为的品质,取决于你生命本身的品质。假设你渴望分享喜乐,让别人快乐,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你自己都不快乐,那么你便无法做这件事。为了要让另一个人快乐,你自己本身也得快乐。所以,有所作为跟活得好是息息相关的。
每分钟的修行都在聚集正念的能量,正念并非来自身外,而是你的内心。正念的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完全地活在此地、此刻。当念念分明地喝下一杯茶,你的身心就完全结合成一体,你是真实的,茶也是真实的。但是如果你坐在一家播放着音乐的咖啡厅,脑海里想着工作
佛陀已经把熄灭怒火的工具传授给我们,那就是: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拥抱愤怒、深层地观照认知的本质,以及深入地看到对方深受其苦,也需要帮助等不同方法,这些都是由佛陀直接传授且是非常实际的方式。所谓念念分明地“吸气”,就是清楚觉知空气如何缓缓地进入体内;
当我们知道如何恰当地把握当下,我们就能治愈过去、改变现在。活在此时此刻,不要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此时此刻就是你人生之中最美好的一刻。
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谛听,但即使你很清楚对方正饱受痛苦,且现在就需要你的解救,
我们都知道当愤怒生起时,若采取任何语言或行动并不明智,因此,想克制自己的反应,须先从言行下手,其实真正该做的是:回到内心观照愤怒。愤怒是心中的一个能量区,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是个内心正在受苦而需要照顾的小孩。
业力不具备人格性,它是根据我们的行为而运作的自然法则,这法则本身没有立法者。业力自行运作,不受任何外力或主宰的干预。有一首童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用来解释业力是最恰当不过了。对农人而言,业力就是:“种下什么种子
业是一种造作,一种执着。我们一有执着,身、口、意都在造业。我们养成种种的习性使将来受到苦报,这是我们的执取,以及过去染污行为的结果。所有的执着导致造业。假使你以前是个小偷,现在出家了。你曾偷窃别人的财物,使他人以及你的父母忧愁苦恼,现在虽然出家了,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是由五蕴构成的,即色(意思是身体,包括五官和神经系统)、受、想、行、识。每天我们都有很多感受,有时候我们很快乐,有时候很痛苦,有时候很生气,有时候很恼怒,有时候又很害怕。这些感受充斥了我们的意识和心灵。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