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第一次开始练习静坐,最好找一个安静且不受蚊虫干扰的地方。这地方能使你放松不受干扰。在忙碌的生活中,试着找一个远离骚扰、匆忙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一个房间、花园、你的卧室……任何一个适合你的地方。一旦找到了,就固定它,不要经常变换练习的地方。
当静坐进步了,就可以每天开始在工作的地方练习,没有必要做长期的隐居。当你已经发展静坐,而且能有效地切断外来的干扰时,记住!任何地方都是静坐的场所。
心像身体一样﹔对固定的﹑例行性的工作,做起来会更有效率。心的训练,诸如专心静坐的练习,自始至终都需要严守固定的习惯。初期阶段的静坐训练,即使是一位努力且聪明的练习者,他也必须采用固定而且有规律的时间来做练习。对于一位有规律且不断的练习者,较容易达到目标。
静坐最好的时间是破晓、中午及傍晚。据古人的经验说法,这三个时段是最合适而容易被接受的。基于许多理由,破晓时间要比其它两个时间还要好,这个时间被称为“ Brahma-muhurta ”,意思就是『神圣的时刻』;佛陀开悟时证明了这个事实。再者,从身体的观点来看,它有值得考虑的优势。就在一天的开始,做心灵的练习,经由一个晚上的休息,头脑清新身体舒适,在此时专心练习,可能得到精神的安祥及境界的提升。
如果实在无法在破晓时段静坐,那么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为了能全心专注于静坐的目的,在这段练习时间应该放下所有的事情,不要让任何事务来干扰练习。每天要有规律的时间做静坐练习。练习静坐的初期,请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不要企图静坐很长的时间,务必以自己能完全专心的时间长短为依据,来订定静坐时间,这样才比较实际而有效率。当你得到更多经验后,就可以延长静坐时间。借着不断地练习,使静坐变成每日生活中的一部分。
或许你觉得需要有个人来帮助﹑引导和教授你,但是要找一位合适的、好的静坐专家并不是这么容易。假如你有任何的静坐朋友,和他们恳谈,他们可能是你的老师;假如你碰巧遇到任何有关静坐的书或文章,阅读它们,它们也可能是你的老师。假如你能够发现一位静坐老师,记住,这位老师只是一位朋友和引导者,他不能替代你做观想,不能为你做认知。假如你能发展你的专心,则注意力会更强、更清晰和更持续﹔然后专心会变成你的老师。要有信心﹑有决心并努力不懈地练习。
认知自己的特质是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世尊根据不同的根基介绍各种不同的方法给不同的人去练习静坐。一位静坐的指导老师需要研究他的静坐学生﹕要探讨他的本性﹑评估这位学生心的发展,探知他能了解多少,观察他静坐的效益和进度,并且评定是否有精神衰弱或其它的阻碍。在确定这些特性后,这位老师将介绍一种合适的方法给他去做专心练习。这个方法对他而言必然是自然且合宜的。
为避免静坐者由于修习静坐而身体不舒服、疼痛、血液循环不良、头痛、背痛或晕眩等问题,所以姿势是很重要的。
正确的姿势能帮助我们的血液循环,而且使我们的身体功能正常。那些一坐好几个小时的人可能会体验到麻木和疼痛,佛陀告诉我们的经行正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于这个理由,一些人喜欢经行。静坐的姿势一般为跏趺坐,这个姿势是:你坐在地板上,用右脚放在左大腿股上,以及左脚放在右大腿股上,背和颈应该尽可能地伸直。但是如果这个姿势感觉不舒服的话,可以变换成站立或经行,使之感觉较舒服些﹔基本上,不能引起身体的疼痛和不舒服,因为这些会分散心的平静﹔我们应该要利用坐姿﹑立姿﹑经行三种姿势互相变换,以避免静坐时身体的疼痛或不舒服。大多数人则欢喜采用半跏趺坐的姿势,因为那样会比采用全跏趺坐来得舒服些。另外将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两拇指的尖端轻轻地相触。
事实上,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受限制的。只是在静坐前,不要饮食过量,特别是晚上时间﹔如果静坐前你饮食过量的话,在静坐时你可能会感到某些不舒服,这就是佛陀忠告比丘们和那些依八正道的修行人,在中午过后不要吃固体食物的原因。
有些人有这么个印象,就是佛教徒不可以吃肉,只能吃素食,但在佛陀的教导中,并没有这个训诫。那些素食的人,他们如此做纯属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受了宗教的束缚。在丛林中或坟埸练习静坐的人,特别是在晚上,往往被忠告不要进吃肉,以防止某些动物不正当的反应。因为这些动物的本能或嗅觉是如此地强,因此它们会被引诱至静坐者的身边,容易导致危机,有碍静坐。
这里所说的静坐目的,就是南传佛教重要教义之一的业处。
业处,巴利语Kamma-tthana又作行处,其义为业止住之所。为成就禅定之基础,或修习禅定之对象。修习禅定时,必须选择适合自己性质之观想方法与对象,俾使禅修发挥效果,此种观想之方法、因缘、对象即名之为业处。换言之,也就是令心容易专一所用的方法或所缘境。
请问:禅师,有些人天生有阴阳眼,能看到鬼道众生,甚至在有人往生时能看到死者的气只有呼,而没有吸。请问此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呢?帕奥禅师答:这种能力称为「业生通」,意即由业力所产生的特殊能力;该业力可能是他们在过去世禅修的业所产生。
《与生命相约》: 1 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 2 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 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
《内观基础》是马哈希大师于一九五九年新年期间,特别针对一般社会大众所发表的系列演讲。他在《内观基础》(从身体中了悟解脱的真相)中首先区分出「寂止禅」与「内观禅」的差异,并以观察腹部为修行的简单对象,由浅入深,再转入深奥的义理与细密的观照历程
淫欲是动物世界自然的行为,野生的动物追随着自然的规律在适当的季节交配生育,人类本也应该追随着自然的规律在女人每月适当的季节交配,但是人以荒淫之心贪求不已,加上多数的人正念极弱,不知自己心中之所念,随
问:修行人一天睡眠应该睡几个小时呢?法增比丘答:一般人睡的很迟,因为应酬,娱乐节目等,体力常常透支,因此起得迟,若要工作,常感到疲倦。但对一个修行人而言,因为他常以正念保持心灵不受烦恼的侵凌,一般上一个晚上睡四个小时就够了。
诸比库!有一乘道,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即是四念处。《大念处经》由二十一种禅修的项目组成,如果要各别说明每一项禅修的项目,将需要很多时间。这部经开咎二十一扇通往涅槃的门,以上面的经句开始,列举了七种修习念处禅的利益。
在世尊的教导中,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深奥的便是:唯一的实在就是当下出现的任何事物。如实地活在当下的一刻,这样你便会活在真理中。事实上,世尊把当下的一刻说作是「唯一值得的执着」。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满是圈套,比如想要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判别当下那一刻的素质
沙门一行,俗姓张氏,鉅鹿人,本名张遂。二十一岁遇到荆洲景禅师便随出家,畅演大衍历法。以后从嵩山大照禅师咨受禅法,契入无生一行三昧而开悟,故名一行。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三藏来到
问:有一位老比丘尼自称是禅修者,常对信徒说她在禅修中常看到鬼来找她。请问禅师,禅修者要修到什么境界,才会常看到鬼来找他(或她)超度?禅修者是否要得到天眼通才会看到鬼道众生?帕奥禅师答:鬼道是很低下的一类众生,我们很难帮助他们。
问:释迦牟尼佛曾为诸阿罗汉授记:经过几劫后,将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罗汉因烦恼已断,不再受后有,等这期寿命穷尽时,就进入般涅槃。是否会因佛陀的授记而下生人间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爱着的缘故,能够施舍身心财物给与众生。等到诸波罗蜜成熟时,再经由菩萨而成佛。若不
大家来问我问题,最多人急着想知道的是:“人死了有没有来世?”这类问题不是个人的课题,而是我们这些背负着重担的每一个的课题。当他们问我类似的问题时,我会反问他们:“有没有昨天?今天有没有早上?有没有现在这一刻?”他们都会承认有;“那么有没有明天?
戒律并非佛陀传下來的一套规矩,也不限于佛教的教法,事实上,戒來自人類的基本感觉。例如,假设我们有股突发的怒气,很想伤害别人,但如果易地而处,并深思原本想做的事,便会回答:「不!不要这样对待我,那是多麽残忍又不合理!」
当我们提起一次正念,一次一次的我们内心里面受到安全,因此之下我们内心是清净无染的,次数多了,我们就会生起愉悦,喜悦之情,这种愉悦,喜悦是清净的,不是五欲之乐,我们有的时候,看到时候的快乐,听到时候的快乐,闻到时候的快乐,
我们在世间里面就可以看到,比如一家公司,或是一家工厂,或是一个店面,凡是重要的出入场所,都是要有警卫人没,凡是没有警卫人员的话,往往会有许多的歹徒进到里面,会抢走许多的重要财物,会使里面的现象变得很凌乱,凡是重要的机关安排的警卫人员是更多的,
各位行者,你们来到这里就是学习佛陀曾经教导的四念处禅法,我们要观照身体,也要观照到我们的感觉,观照到我们的内心,也要观照到我们种种的生活当中的整个过程的一举一动,这个叫四念处禅法,也叫念处禅法,巴利文叫做“satipatthana”。
因为过去世当中自己具备清净的戒律,所以这一生当中我们投生到人界,或是投生到天界,人天的欲界是充满着欲乐,充满着五种所缘,我们现在获得人的生命,我们由过去的布施的功德,我们做人的生活品质样样具备,也就是说看到的色所缘都是美好的,
当佛陀成道的那个时刻,有许多的天人,有许多的梵天,不断向佛陀礼敬,这些天人,梵天礼敬的时候,也用了刚才大家念的偈颂,偈颂的巴利文就说“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它的意思是礼敬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首先我们有提到解脱,巴利文叫做是“ Vimutti ”,它的意思是从烦恼当中解脱,从烦恼的束缚当中解脱,想要解脱的人,绝对不是静静坐着就能解脱的,必需要挣扎,必需要挣脱,这些挣扎与挣脱就好比如说我们必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来挣脱。
修习慈、悲、喜、舍的人可以过着快乐的生活,这种行者对所有众生常常心存慈、悲、喜、舍,这些好的心念可以减掉自己的烦恼,去除贪、瞋、痴、慢、疑,因此内心越来越清净,像清净的镜子一样能反射光线。
通常,人生气的时候,都无法当下觉知自己在生气,往往过了一阵子之后,气消了,这时才会察觉(事后忆知)自己生气了,然后感到羞愧,瞋恨心才慢慢消失。
上次讲到几句话:“没事别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如果要讲“无事”,就没有什么好不好,讲到好呢,已经是对待中的话了。如果要讲无事,甚至连多说一句、解释都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所说的“无事”,不是说叫我们什么都不做,
念佛,是要思念佛陀的功德。佛陀具有无量的智慧与慈悲,他万德庄严,有求必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时常忆念佛陀的功德,或者直接称颂佛陀的名号。念佛有称名念佛,我们会带领大家念诵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
印度和中国不一样,它地处热带,在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下,西北风吹不进来,凉爽的东南风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吹进来。但由于南亚次大陆的大陆架非常长,印度有很多地方天气炎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印度教和佛教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衍生出来,
当你把所念的佛忘记掉,坐在这里,大家现在可以参禅,你参一下,你看自己念头还没有出来之前。这个念头啊,这个“念”字很有意思,念就是今下面一个心,汉字都是有智慧的语言。念后面还有一个想,确切地说呢,想才是我们念佛的那个念,因为念了佛就变成想;
你说:我活得很开心、很快乐,但是别的人并不快乐,你看他都开心、快乐,其实是没有基础的。另外一个,就是如果只是在时间维度的一条线上活着个人的快乐,那么他的快乐肯定是不长久的,总有一天会结束的。人生就这么长的几十年,这么短暂的人生。
佛给我们讲阿赖耶识、讲了清净心、讲无我、讲涅槃,都指向那个究竟的境界。同一个境界,有时说涅槃,有时说无我,有时说真如,有时说空性,佛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法呢?实际上,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终极的真理:比如涅槃是针对于生死而言,
问题来了,这个“我”,他悟道当然明白了无我,可是我们现在觉得有我的时候,你怎么突破“我”这个点?往上走,到达纯善的时候,我们现在大家可以模仿下,模仿第六维,怎么模仿第六维呢?就现在我的生命从生到死都很美好,我没有意见,我过去只有美好的记忆,
从身口意三业来说,似乎是身业更重要,说的总没有做得多嘛。但口业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嘴巴说一下,可能会让很多人受益,也可能让很多人遭殃。表面看起来是口业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着你的身业和意业。我们凡夫心随境转,语言虽然是缘起组合,
当你看到这一生从生到死的这个核心的点,而我们善恶报应的这个业力,比如说你学习来的知识到底在哪里?你今天听了一堂课,你觉得这堂课不重要,或者你说我很反感这个人,为什么他讲佛法这么好,我都没看到?只要你听到了,你就种下了这个种子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我们也常常讲的。所以,我们应知道,祸福是无门的,唯人自招,不是从这个门进去我们就有福报,没有,它没有门,没有径,完全是在于我们自己要什么东西。可是,世上的人以为我只要聪明,我机灵,我会巧办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