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尼沙罗尊者答: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 下决心每天做一件佈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助的人作佈施不管是金钱上的捐赠,还是时间、知识上的贡献。一次不
坦尼沙罗尊者答:神祗在早期经文中是有的,但不是作为崇拜的对象,也不是必须服从的权威。他们与佛教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如何修心,使之不再造苦基本上是无关的。 早期经文中提到的神祗,范围之大,从类似于[西方传说中的]仙人、天使的树精与天人,一直到自以为是宇宙缔造者的梵
坦尼沙罗尊者答:试着不把你自己想成渴求的受害者。反之,试着看你正在做什么,使这股渴求保持其活力。渴求通常仰仗这样一句说词:我有如此这般的一组不舒服的身体或心理感受,能够去掉这种感受的唯一方式,是抽点上好的大麻。你看见这种想法升起时,就要试着换一套说词。 首先
坦尼沙罗尊者答:瘾习的对治与抑郁症的对治,方式差别不大。因此你不妨参考对TK321提问的答复。 禅修特别是观呼吸能使你在身体出现某些症状、引发酒精或尼古丁的瘾欲时,为你提供身体舒适感的替代性渠道,不跟着那些症状走。它也给心提供一个安居处,让心得以从那个角度,对推
坦尼沙罗尊者答:有两点必须牢记在心: (1)上座部佛教不是一件我们试图贩卖的商品。这是一套修练心智、达到灭苦的体系。这个传统曆经多少个世纪传了下来,是因为它行之有效。如果人们不受其吸引,也许是因为他们尚未准备好修练。这不意味着修练系统需要改头换面。 (2)上座部
坦尼沙罗尊者答:法起始于佈施。佛陀免费传法,把它作为佈施的一种形式。如果一位导师不能对他/她所传授的佈施之法身体力行,你要想一想他/她所把握的高深佛法又有多少。 当然,佛法免费传授时,也不能保证是真品某些经济富裕、无须依靠他人的导师对佛法有奇思异想亦不无可能
坦尼沙罗尊者答:把你的禅定方式拿来仔细审视一下是有益的,既要检查你带入禅定的动机(是否是为了逃避日常现实?),也要检查你的具体修法。有些禅定修法,如果你没有适当的指导,有可能激发起不善巧的情绪,因此你不妨以试一种比平静或舒适的法门,例如给howardmass讲过的观呼吸修法。 至于你的态度: 你来禅定,目的不应是逃避生活的其它部分,而是学习一些技能,用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不受其苦。拿观呼吸为例: 一旦你在坐垫上学会如何以滋养性方式呼吸,在你离开坐垫,面对当日事务时,要试着维持那
坦尼沙罗尊者答:良师不能够批量生産。做一位良师需要诚实、正直具备你在一位善知识身上应当找到的一切良好素质。佛陀对此列出了四项: 信念、佈施、戒德、明辨。这些素质是不可能大规模生産的。如果你发现一位导师拥有这些素质,应当为之庆幸。常常有一位就足够了。只是要确保你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向那位导师学习。多数人度过一生,未觅得任何良师。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教问答 坦尼沙罗尊者佛学专页
坦尼沙罗尊者答:问题的关键不是身体,而是淫欲。想一想人们的心被淫欲控制时做出的种种愚蠢、害人之事。如果你想把自己从那种奴役中解脱出来,就有必要褪除旧的习惯即把淫欲的对象看成富有吸引力的旧习把那个对象看个完整,看清楚皮肤下面是什么。那样,当你的淫欲试图影响你时,你可以质疑它的真僞,你可以转过来直接看淫欲本身,学会观察它的运作。接下来,当你看见它如何地不可靠,它的诱惑与其过患相比得不偿失时,你就能超越它。一旦那个禅修法门完成了它的工作,你就不再需要它了。 顺便说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陀从未说过世界是幻觉。他的言教当中看上去离那句话最接近的,是他说,如果你在受、想、识等东西里寻找任何实质性的精髓,就好比在一团泡沫、一个气泡、一座海市蜃楼、一株香蕉树、一场魔术表演当中寻找实质性东西一样。他并未说这些东西不是真的即使香蕉
坦尼沙罗尊者答:一个有用的比喻是,把你的心看作一池水。早期阶段的禅修使表面平静下来,这就使陷在池水深处的毒气上升、逸出。这个阶段也许会继续一段时间,不过完全正常,它会过去的。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教问答 坦尼沙罗尊者佛学专页
坦尼沙罗尊者答:正如不存在一种纯粹泰国式或中国式的佛法,对于是否会有一种纯粹西方式的佛法,我表示怀疑。例如,泰系佛教当中就有广泛多样的修法。我选择林居传统是因为,与其它形式的泰国佛教相比,它的绝大部分行持就是禅修,仪轨形式较少。(就上座部总体来说,不存在传心
坦尼沙罗尊者答:想象的最佳用处是,想象你如何克服人生的困难、修行的困难。换句话说,你试着想象行动的可能性,接着加以实践,看是否引生你 希望在内心深处找到的真乐。这样的想象有目的性,因为它开啓新的可能性。没有这种想象,禅修就变成一个枯燥、机械的过程。 至于失念
坦尼沙罗尊者答:首先,确定你不在给当下,增添过去与未来的重负。换句话说,不要一味想这个不可忍受的情形已经持续了多久 ,也不要推测它还会持续多久。否则,你会使当下沉重不堪,趋向崩溃。 因此,只专注你当下面对的事件。此时此刻,你能忍受么? 那样就把问题引向第二点: 你
坦尼沙罗尊者答:Awakening和enlightenment,这两个词都被用作巴利文/梵文bodhi一词的英译。菩提尊者[Ven.Bodhi]或许可以说对这个词具有专门的兴趣?,他选用 enlightenment,因为巴利圣典中bodhi一词经常与光的比喻相关。我选择awakening,既因为它最接近bodhi的巴利词根的涵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陀教导说,以任何方式定义自我哪怕以纯淨的意识、或是佛性、还是别的等于是限制你自己。而且这样做,妨碍你观察自己内心因果的运作方式。你若自认性恶,就不会相信自己有培育善法的内在资源。如果你自认性善,则难以理解心的善恶状态何以不稳定、有赖缘起:
坦尼沙罗尊者答:看一看我给denenbsa的答复,那一位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下次你去密集禅修,在最后一天试着花些时间培育慈心。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教问答 坦尼沙罗尊者佛学专页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2007年7月,美国佛教杂志《三轮》网络版的“导师问答栏”请读者向坦尼沙罗尊者提问,编者把收集到的问题转给尊者,请他答复后,在网络上刊出。笔者征得尊者同意,全文中译如下: 1.TK321问: 从佛教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祝福您。TK 答: 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 下决心每天做一件布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
坦尼沙罗尊者答:我们有时谈论业力的公平性,不过业力的运作形式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公平性并不对应。以下稍作解释。 业是动机[意志]。每一时刻体验的业力由三部分构成: 旧业的果报、当下之业、以及当下之业的果报。这就意味着,当下并非完全由过去缘定。例如,面对旧日的恶业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教至少是佛陀教导的佛教没有任何你对之祷告的对象。然而,佛教的确建议你,应当把把他人包容在心,祝愿他们幸福、安甯。这项愿望特别是心处于高度入定状态下发愿时力量比你所想象的还要大。它在世界上制造出更好的气氛,当你有意识地给他人以良好祝愿时,你
坦尼沙罗尊者答:有关情绪,佛陀最详尽的讨论是在中部137。他一开始,描述了如何利用悲哀、喜悦、舍离等情绪作为圣道助缘。(是的,哪怕悲哀也可以作为助缘,比如,当你想到自己尚未达到目标而为之难过时,该情绪激发你对修行付出更多的精力。)接下来,他描述了自己作为导师的相关情绪。他说,当他的听衆不听从他的教言时,他既无满意感,也无不满意感,他的心住于无扰、警觉。当他的听衆听从他的教言时,他有满意感,但即使那时,他的心住于无扰、警觉。因此总结起来说,彻底觉醒者是完全没有造苦的情
坦尼沙罗尊者答:事情并非是,各人有一份业力的单本帐目,我们看人时,看见的是他们过去所有善业恶业的总帐。而是,我们应当把每一件旧业看成一粒种子,并且记得人人都有一个巨大的种子库。有些种子发芽快,有些长久随眠。同时,每个人随着每一个有动机的行动,又在继续制造新的种子。任何一个时刻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当下正在发芽与结果的种子。我们不了解那个果报会持续多久,是否还会有与之相克的其它种子正等着压倒我们当下所见的种子。 就疾病来说,这意味着,疾病的痛苦是那些正在异熟结果
坦尼沙罗尊者答:传统上,佛教对淫欲的对治是观身不淨: 看清楚,一切人体即使是表面上最具吸引力的人体是由种种丑陋部分构成(想象把你的所有内肠取出,展示于餐桌的情形); 并且,观想一切人体都不免将化为死尸。若想更多了解这个禅修法门,可以在网站有一组死亡腐烂的尸体图片
坦尼沙罗尊者答:你这里涉及了三个问题。 第一:亚洲佛教居家弟子是否禅修? 这取决于你所说的是哪一种佛教。在上座部国家中,认真的佛教居士都作禅修。至于绝大多数对个人佛教修持不十分认真的,他们当中也有人禅修。对每一个佛教居家弟子来说,无论亚洲也好,西方也好,问题只是: 对真正幸福的追求,他想多认真? 第二:多数人不做的事,是否就是有益的? 有许多善良、有益的行为,在这个世界上相当少见佈施、持戒、明智的自御,就说这几样不过那不说明它不是好东西。你不能把多数人做什么当成你在
坦尼沙罗尊者答:上座部佛教没有公民,而是有自愿者。佈施是自发自愿的。作为居士,假若你想把自己佈施给禅修,是完全可以的。圣典中记载佛陀给居士作禅修开示的经文为数可观; 还有的经文记载佛陀谈到他的许多居家圣弟子。相应部还有一系列有关家主质多的经文,他是一位不还
坦尼沙罗尊者答:因为有时候我们从说谎中获得近期利益。未修练的心有一个普遍倾向,那就是,选择凡是它能找到的权益之计,也就是寸光之利。 正如佛陀所说,智慧不单是一个了解某件事给出的果报将会是善是恶的问题。它更是指一种决策能力: 某件事即使你不爱做,但自知将引生善
坦尼沙罗尊者答:首先,你对这位导师要有充分了解,确信他/她体现了四种素质: 信念、佈施、戒德、明辨。这就要求你仔细观察他的行动,你自己也努力培育这些素质。同时,把他/她的教导付诸实修,看看得到什么果报。如果遇到困难,就去问他。要注意他对认真的提问如何答复,因为这是对一位良师的重要检验。一旦你得到解答, 就把它用于实修。再遇到困难,回去再问新的问题。只要你觉得这样的关系对你有助益,就继续下去。那样,你不需要问,就已经确立了师生关系,假若后来发现出了错,也可以以最少的
坦尼沙罗尊者答:不谢。 佛陀以两种方式使用空性这个词。从禅修角度,他讲的是定的精细层次,在其中空无低 等定力层次里存在的细微张力与扰动。从感官体验角度,他讲的是,我们的官感与其对象都是空无我或属我换句话说,那里没有什么内在的我或我的。 至于蕴涵空无内在本质[性
坦尼沙罗尊者答:一般来说,福德的转移要求: (1)行福德者把一件善业的福德回向给另一人。 (2)而另一人,在得知前者的善行时,有赞同之意。 如果另一人不知道、或者不赞同,该福德就没有得到转移。不过,你可以祝福他人,不论他们知道与否,都能够利益他们。如果你与另一人的关系
坦尼沙罗尊者答:怖畏有三种成分: 对危险的辨知,对面临该危险的虚弱感的辨知,以及逃脱的欲望。有些怖畏是明智的,比如当你意识到自己未脱老、病 、死,为将来不受苦迫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时升起的怖畏。这种怖畏是明智的,因为它激发你审慎,投身于修行,使你能够放开置你于虚弱与险境的那些执
坦尼沙罗尊者答:要看你是什么样的怀疑论者。如果你心里对轮回重生之说彻底关闭,认为那件事绝对不可能,那么就佛教当中你信奉的那部分,你可以视自己为佛教的同情者。如果你开明地认为轮回重生有可能成立,但自己还不确定,那么你可以视自己为佛教团体的成员。 顺便说一下,对于轮回重生,佛陀从未给出过经验性证明。他只给出了一个务实性证明: 把轮回作为工作假设,来做一项实验。你在作日常选择时,把轮回当作实有,在这个背景下作选择。看一看,这个实验促使你培养的意、语、行是善是恶,养成
坦尼沙罗尊者答:小说的写作,只要你做到以下两条, 即可算是正业。 (1)你表明自己的文字是虚构的(譬如小说开端常见的本文所有事件人物纯属虚构的免责声明)那样,该小说就不算是妄语,因为你一开始就承认描述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 (2)你在写作时,带着不刺激读者的贪、嗔 、痴的动机。反之,你尝试激发起他们心中良好的素质,令他们在读完后不仅有所娱乐,而且更有智慧、更具慈悲等等。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教问答 坦尼沙罗尊者佛学专页
坦尼沙罗尊者答:试着安慰自己,你为她和她的孩子们所做的善事,从长远来看,将不会白费。不要让她态度里的毒素,毒害你的态度。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教问答 坦尼沙罗尊者佛学专页
坦尼沙罗尊者答:除了一位彻底觉醒者,否则自我感在所有禅定层次中都以细微的形式存在。即使当我已经与对象融为一体时,仍然存在一种细微的自我感。因此,在禅修时你所要做的,是确保你的自我感有善巧性: 明智、慈悲、纯淨。 此外,你应当了解,佛陀从未说过体验者不存在。他也从未说过体验者存在。反之,他建议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升起的任何动机的品质上,明察哪些动机激发苦、哪些不激发苦。如果你学会避离造苦的动机,这样做让你对更细微的动机所引生的更细微的苦处,越来越敏感起来,那么你的善
坦尼沙罗尊者答:我不能替其它传统发言,不过在泰国林居传统当中,有数位阿姜有些相当年轻被承认已证得彻底觉醒。因此它仍然是可能的如果你全力以赴。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教问答 坦尼沙罗尊者佛学专页
坦尼沙罗尊者答:我在对TK321与elizabethg的答复中讨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因此不妨参阅。在此再讲几条原则: 首先,亲近持良好习惯者。 第二,向这样的人请教,他们是如何培养那些习惯的。坦率告知自己在戒除陋习时遇到的困难。 最后,学会客观地审察你自己的行为[业],注意你的
坦尼沙罗尊者答:有关业力的教导表明,在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动机。这就意味着潜在地任何人都可以从他/她的错误中学习,作出改变自己行为[业]的决定。 如何对待囚犯,可以从佛陀对僧伽成员设置的罚过方式中找到相应的态度。这些方式包括: 批评、卸职、强制道歉、与整个僧伽隔离等。每一种情形下,处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违犯者改过,而不是为了报复。换言之,我们希望被处罚的人学会改正自己的行为。我们不是要让他为自己的错事作出偿还。然而,佛陀也知道有些人尚未准备好改过自
坦尼沙罗尊者答: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 下决心每天做一件佈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助的人作佈施不管是金钱上的捐赠,还是时间、知识上的贡献。一次不
坦尼沙罗尊者答:神祗在早期经文中是有的,但不是作为崇拜的对象,也不是必须服从的权威。他们与佛教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如何修心,使之不再造苦基本上是无关的。 早期经文中提到的神祗,范围之大,从类似于[西方传说中的]仙人、天使的树精与天人,一直到自以为是宇宙缔造者的梵
呼吸禅定引导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A Guided Meditation by Thanissaro Bhikkhu 身体舒适地坐直,不要偏向前后左右。闭上眼、观想良好的祝愿。良好的祝愿首先要送给自己,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祝福,对自己的幸福没有真诚的期望,就不可能真正为他人祝福。因此,这样告诉你自己: “愿我找到真正的幸福。” 要提醒自己,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因此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实际上,你在内心找到、开启了幸福之源,才能够向他人传送。这种幸福不依赖于从别人那里拿走什么。 现在,你要对
简介美国慈林寺 曾银湖译于Deva Kuti 2001.11.4 ■ 美国慈林寺照片集 ■ 谭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简介 1949 乔福烈.迪可拉弗(Geoffrey DeGraff )生于纽约绿港。 1970 元月(大学期间)参加由一个泰籍比丘和一位禅师教导的佛教禅修实验班。 1971 得到俄亥俄州欧布尔学院历史学士学位。 1972-1974 获得欧布尔先西认可,任教于泰国清迈大学。 1974 四月,遇见尊者阿迦芳.乔地可(Ajaan Fuang Jotiko)。
坦尼沙罗尊者答:试着不把你自己想成渴求的受害者。反之,试着看你正在做什么,使这股渴求保持其活力。渴求通常仰仗这样一句说词:我有如此这般的一组不舒服的身体或心理感受,能够去掉这种感受的唯一方式,是抽点上好的大麻。你看见这种想法升起时,就要试着换一套说词。 首先
涅槃的意义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Nibban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都了解火焰熄灭的情形。火尽烟散、寂然无迹。因此我们初次了解到,涅槃(nibbana/nirvana)这个词,作为佛教的修持目标,其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灭, 会感到作为一个灵性追求目标,很难想象有比彻底消亡这个形象更致命的了。不过,对于涅槃概念作这般理解,实际上是一个误会,并非在文字上,而是在形象上。对于佛陀时代的印度人来说,熄灭之火代表了什么? 绝对不是消亡。 We all know
辨识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Perception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刚才念诵的一句——“那些不辨察苦的人”[Ye dukkha nappajānanti]——听起来有点奇怪,不是吗? 你以为人人都会辨察苦,不过这里用到的动词很重要。人人体验苦,但并非人人都辨察到它。“辨察”,意思是如实懂得,如实看见,直到能够放开它,终结它。 那就需要极其仔细的观察它。我们在生命中经历那么多苦,对它的仔细观察,偏偏作得那么少。我们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们对苦有许许多多的观念,但
序言 我的导师阿姜放-育提可,1915年出生于泰国东南部尖竹汶府靠近柬埔寨边界的一户小农家。十一岁成为孤儿,辗转于多家寺院中被抚育成人,二十岁受比丘戒。然而,在开始学习比丘戒律后,他意识到自己所在
坦尼沙罗尊者答:瘾习的对治与抑郁症的对治,方式差别不大。因此你不妨参考对TK321提问的答复。 禅修特别是观呼吸能使你在身体出现某些症状、引发酒精或尼古丁的瘾欲时,为你提供身体舒适感的替代性渠道,不跟着那些症状走。它也给心提供一个安居处,让心得以从那个角度,对推
坦尼沙罗尊者答:有两点必须牢记在心: (1)上座部佛教不是一件我们试图贩卖的商品。这是一套修练心智、达到灭苦的体系。这个传统曆经多少个世纪传了下来,是因为它行之有效。如果人们不受其吸引,也许是因为他们尚未准备好修练。这不意味着修练系统需要改头换面。 (2)上座部
坦尼沙罗尊者答: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 下决心每天做一件佈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助的人作佈施不管是金钱上的捐赠,还是时间、知识上的贡献。一次不
坦尼沙罗尊者答:试着不把你自己想成渴求的受害者。反之,试着看你正在做什么,使这股渴求保持其活力。渴求通常仰仗这样一句说词:我有如此这般的一组不舒服的身体或心理感受,能够去掉这种感受的唯一方式,是抽点上好的大麻。你看见这种想法升起时,就要试着换一套说词。 首先
坦尼沙罗尊者答:神祗在早期经文中是有的,但不是作为崇拜的对象,也不是必须服从的权威。他们与佛教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如何修心,使之不再造苦基本上是无关的。 早期经文中提到的神祗,范围之大,从类似于[西方传说中的]仙人、天使的树精与天人,一直到自以为是宇宙缔造者的梵
正念的真义 Mindfulness Defined by Thanissaro Bhikkhu(1) 作者:坦尼沙罗比丘 译者:梁国雄居士v1.4_2012-2-9 版权声明(2) 【译者引言】 在本文内,斜体字如Pali等是巴利文,正体字如Mindfulness等是英文。自从Mindfulness一字与佛教禅修挂钩后,它的隐含意义越来越多,加上不少创新的定义与解释,其含义益显复杂难解。Mindfulness之中译字眼也有许多 ── 如念(Sati)、念住(Satipahāna)、正念(Sammā-sat
禅定在面对苦痛、疾病与死亡时的作用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Using Meditation to Deal with Pain, Illness 沼泽与居家被喷撒了致命剂量的杀蚊药滴滴涕。但如今,疟疾寄生虫产生了新变种,西药已无法对治; 蚊虫已对滴滴涕有了抵抗力,疟疾的死亡率再度回升。当你想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国家健康研究机构或绍克研究所研发出治愈艾滋病的神药或疫苗时,要记得这一点。 我很幸运。你们可以看见,我活了下来,但只有在热带病专家们提供的最佳疗法失败后转向传统医学,才得以活命。同时,我
呼吸禅定引导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A Guided Meditation by Thanissaro Bhikkhu 身体舒适地坐直,不要偏向前后左右。闭上眼、观想良好的祝愿。良好的祝愿首先要送给自己,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祝福,对自己的幸福没有真诚的期望,就不可能真正为他人祝福。因此,这样告诉你自己: “愿我找到真正的幸福。” 要提醒自己,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因此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实际上,你在内心找到、开启了幸福之源,才能够向他人传送。这种幸福不依赖于从别人那里拿走什么。 现在,你要对
涅槃的意义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Nibban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都了解火焰熄灭的情形。火尽烟散、寂然无迹。因此我们初次了解到,涅槃(nibbana/nirvana)这个词,作为佛教的修持目标,其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灭, 会感到作为一个灵性追求目标,很难想象有比彻底消亡这个形象更致命的了。不过,对于涅槃概念作这般理解,实际上是一个误会,并非在文字上,而是在形象上。对于佛陀时代的印度人来说,熄灭之火代表了什么? 绝对不是消亡。 We all know
无我,还是非我?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No-self or Not-self?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西方人了解佛教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的第一个障碍,是有关 anatta的教导,这个词常被译成无我(no-self)。这个教导成为障碍,有两个理由。首先,没有自我这个观点与佛陀的其它教导并不吻合,比如业与轮回。假如没有自我,是什么承受业的后果,继续轮回? 第二,它与我们自己的犹太-基督教背景也难以吻合,后者把永恒的灵魂或者自我,当成一个基本前提。假如没有自我,灵性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