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根据视频内容整理编辑而成,请观看视频学习
归依了以后,尊为师承。像西域有九十六种外道,我们东土有一些异教呀,旁门呀。大家知道还有一些邪门外道的,提倡什么集体淫乱,到了那儿衣服也不穿抱在一起,这就是一教团,还称之为什么善呀美呀爱呀等等,就弄这些。这很多了这种例子。而且这种人呢,我慢成习,你看,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都说他们是已经成了无上道了。
你看佛说,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还自己自称为善知识,令这些众生都跟着他们去。所以说,你阿难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的清净明确的教诲。清净明诲就是说,这个不可以商量,是决定的,是明白的、确凿的教诲。这是这段。所以是故阿难,你看这个比方,第一个比方说,如果不断淫的修禅者,就好比用砂子煮饭一样。
你砂子你能煮成饭吗?你再多的劫的时候,你这不是饭的因,你怎么能煮成饭呢?最后只能算个热砂。所以说你以淫心淫身而求佛的清净三十二相妙果,你说这因果相当吗?
所以这里说,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这里讲,如来涅槃,何路修证,怎么能修成呢?特别是这里讲到一个是什么呢?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这就是往如来藏性上会了,你看他不但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连断性也亦无,这就拔高了,跟本经的这个义理持平了。你看这里,什么叫做淫机呢?就是淫欲心萌发的那个给它机会生起来的时候,不能让它一发不可收拾,让它俱断。
那我们这里怎么理解一下身心俱断,断性亦无呢?身断,就是身体不淫了,这叫做律仪戒,律仪呀,戒律的律,威仪的仪嘛,对吧,四威仪,身体不去行淫了嘛。心断,叫做什么呢?定共戒,就是心不起了,不起这个淫念,起心动念了,这在禅定里面了,定共,禅定的定,共业的共,叫定共戒。
那么断性亦无,就是连断不断我都不可得了,不要刻意去断了,本身就不生,怎么去断呢?这叫做道共戒,就是如来藏性。所以这里讲的断性亦无。再一个就是身心俱断,怎么样呀?就等于不住生死了嘛,对不对,身心都把淫心淫业都断了,那就不住生死了嘛。断性亦无,就等于不住涅槃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呀。再从一个角度来讲的话,身断出生死,我们通常把它叫做真谛戒,因为你出生死了嘛。
二谛的谛,真谛俗谛的这个谛,真谛戒。那么心断了,心断了以后你心不染著了,那就可以世间游戏神通了呀,就像维摩诘一样,示有妻子,常行梵行。他不是我们身心投入地去行,他游戏神通,这叫俗谛戒。如果说断性亦无了,就是说杀盗淫妄性皆是佛性,皆是如来藏性了,无复可断,没有断不断了,这叫中道第一义戒,就是叫中道戒了,也是戒呀。
所以这是蕅益大师的判法,就把戒给提升到这个如来藏性的妙理上来了。所以说,这是佛说的呀,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你看,最后是对辨佛魔,就是说,什么是佛,什么是魔呢?你看,如我所说,即名为佛说,若不作此说,就是魔王波旬所说。魔王说什么呢?说行淫造业,不碍般若嘛,你不要那么执著嘛,人之常情呀。所以这是讲到的第一个,断淫,请大家若欲了脱,好自为之。好,下面再第二段,大家一起来,断杀。断杀比较长,还是读到即波旬说,一起来。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好。这读这个cui,是吧,cui。大家来看这一句是,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这就是科注了,这些词不常见这些词,这具体我们待会儿再讲。这里讲到的是这个,讲什么呢,断什么?对,断杀。
大家想想本来是清清净净的如来藏性,你非得要你恨他他恨你,来回自相残杀。你看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这杀业多重呀,而且不仅在畜生道,开始辐射到人道了,人也开始成批成批地杀了,这不是刚刚又有了几遭嘛。你说那些世界大战的时候,那就跟畜生屠宰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这个杀业呀,确确实实,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没有办法,这个你看,六道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所以我们修三昧,杀心不除,还是尘不可出。那么这里,我也不知道大家受杀戒的时候,其实我们现在呀,人人还是难逃这个杀业,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比如说,大家都受戒,知道说杀生戒里面最根本的是杀什么?杀人,这都知道。那我们受戒的时候感觉到说,杀人好像与自己没什么大的关系,说我肯定不会杀人。
我给大家授五戒的时候也会觉得说,杀人基本上我们现在还没到那个地步。可是要大家记住,是没到那地步,不是不可能哦。大家知道到什么地步呢?杀人这个业呀,就是我们现在不是时时具足因缘,就是可能这个缘比较疏。淫业的话,缘比较亲嘛,每天你有夫妻夫妇,就可能行淫呀,你出去邪淫,乱搞男女关系,就可能行淫,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但是这个杀人对于我们来讲的时候,因为没到特定情况,大家会觉得说,我不会杀人。
你觉得你不会吗?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杀呀。你回去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有人吃人的,那平常他们都是好人呀。这会儿一堆人到了荒岛上,没吃的没喝的,说首先把这杀死了大家先吃着,再继续活,等求援的人来了,你看他杀不杀。再反过来,假如我们这会儿到了乱世,你不杀他他就杀你的时候,你杀不杀?两兵相见,到了战争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而且从根本上来讲,你看我们现在国家还有死刑,为什么有死刑呢?为了保护大家,他犯了罪了,要把他枪决了,处死了。那就是说为了保护,那我们每个人现在都跟杀人这个业是完全脱不了干系的。
只能说没有亲手现行而已。是不是这样的?你能听闻得到,还有这情形,那就说明与我们有关呀。所以说这个杀人戒呢,是现在的因缘比较奇缺,并不是不可能,大家千万不要自信说,杀业我是决不可能杀人。等你有杀人的机会,而且特别想杀的时候,你没有杀,说明你把杀戒持住了。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如果说修行人杀业不断,那么会怎样呢?纵然多智,禅定现前,你想杀业跟淫业就不一样,淫业为什么它是魔王呢?淫业它是一种欲望,对不对,它是一种贪欲,占有欲,所以魔王就是,是我的子孙呀。杀业它又是一种体现形式了,它是忿恨。忿恨的时候这个杀业就是一个主宰,我要主宰你的命,你的命杀生大权由我主宰着,这一号人,那么如果他有多智,禅定现前,那么他的智慧禅定大于杀业的时候,就是什么?就是这些,你看,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
就是这些飞行的夜叉呀,大力鬼王呀,我们现在的山岳,什么地君呀,等等这一类的,都是曾经禅定智慧有了,杀业没断,禅定智慧盖过杀业的,就是这一类。禅定智慧跟杀业持平的,就是这些诸鬼帅呀,山林里边的,山林的这些主宰神呀,城隍呀等等,这些属于杀业和禅定智慧持平的。
那么杀业大于禅定智慧的就是地行夜叉,罗刹一类的,这一类的人。这样的人,这些鬼神他也有自己的徒众,说自己成无上道了。你看看有些宗教,是不是一定要祭祀呀?祭祀的时候会有什么?会有牺牲呀。
《西游记》里面有的那些大河神,不是说定期地要把村里的童男童女要给他河里面扔一个吃呀,这就是杀业习性。所以说这种神通惑人呀,他是杀生祭祀嘛,而且这样的这种他会贪求灵验,一贪求灵验了,大家都归依他了,世间的很多邪宗邪人不是都是这样的嘛。他们那供品特别讲究,你知道吗?有一些邪门歪道他对供品特别讲究,要供什么供什么,可讲究了。所以佛说我灭度以后,多这样的这种鬼神充满世间,自己还说什么呢,说吃肉就是得菩提路了。佛就在这儿正本清源,大家来看这段比较重要。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五净肉大家知道吧?都知道三净,五净知道吗?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还有两种是什么?自己死了,这叫第四净。再一个比如说被秃鹫呀这些猛禽们或者什么吃剩下的,你吃了,这叫五净。这叫做五净肉。所以当时,我们现在很多情况,说佛在世的时候也没有不吃肉呀,他们出去托钵,不是托来什么就吃什么吗?你看佛就在这儿说了,说什么呢?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就跟阿弥陀佛化现成鱼,为了让海岛的那些村里的人念佛念得勤快,他变化成个鱼,这些人捕鱼,他自己跑到海边来,而且念佛念得越多,这个鱼肉烤出来越好吃。这是他化现,神力化现的。
你看这里也是释迦牟尼佛化现的,用神力化现的肉。为什么这样呢?你看,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就是南印度啊,印度的全称就是婆罗门嘛,叫南天竺嘛。这个地方湿地居多,又有好多的砂石,所以他们种草种菜老是就是不好好长。在这种情况下,是佛以大悲神力所加,用大慈悲,假名为肉,让他们这些佛弟子们当时乞食,汝得其味。
你看,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这就是释子是谁呀?在家出家两众。这样吃肉,而且还,这个吃肉的人纵然心开,似三摩地,还是脱离不了大罗刹,成不了正等正觉的。你看,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原标题:欲证得涅槃,一定要断了它!丨《楞严经·众菩萨品》6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圆瑛法师发心注解《楞严》时年方二十四岁,从其《事略》(叶性礼,《圆瑛老法师事略》)可知当在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楞严经讲义
楞严经,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古人曾云: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再往菩萨上的话,菩萨你到十住的第六正心住的话,听到任何诽谤称赞的语言就不动了,八风吹不动了。到十行里面的欢喜行的话,就可以把财、法、无畏,就一切都能布施,不会后悔。
今天我们来开始讲妄语,第四种叫断妄。请大家翻到阿难如是六道众生,小本在一百一十页,大本不知道,大家翻一下,看看在多少页。找到了没有?找到了我们一起来把这段断妄,这一段内容大家一起来读完,一直读到,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好一起来。
大家看到了吗?如我马麦正等无异,看到这句了吧?这是要追溯到过去,为什么呢?因为佛在舍卫城有一次在给孤独园的时候,舍卫国有一个郡主,就是大概是王爷之类的吧,叫做随兰然郡主,他呢非常虔诚心。这个郡名随兰然,这个王叫做阿耆达王。
乃至到什么地步呢?你看,这里讲的嘛,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楞严经·卷四》这一卷,讲到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色身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六根又是如何蒙尘的,而我们又该怎样勘破这一切。其实开悟的点,不是高大全的,一定是一门深入的,等那扇门开了,里面的院子所有的门都出入自由了。
《楞严经·妙藏真如性》 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到会通思科、七大等等。佛陀不断为阿难开示的一切,阿难装傻不懂得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寻找被我们忽略,遗忘的那个真正的佛心佛性。
《楞严经》共十卷近7万字,经文深长且意义深广。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便将宏海法师开示《楞严经》的课程分为几期,逐步推荐给大家学习。本列表是我们学习《楞严经》的第一卷。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把阿弥陀佛写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是什么,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怎么亲近阿弥陀佛,方法全部写得很清楚。这一本经里对诸佛菩萨果地的威德,也通过《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讲了:观音菩萨是因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而得大自在。
我们这个如来藏的心,如果觉悟了,十方诸佛的清净刹土也是它生的;如果迷失了,三界六道也是它变的。所以我们怎么样?没有退路的,你只有好好修啊!佛既然为我们开解了佛性,开解了这个智慧的心,修,就可以解脱三界,入圣贤行列,生清净刹土。
《楞严经》是专门破迷开悟的。我们佛教里叫“开智的楞严”,把佛法的智慧呈现出来,把每个众生的如来密因挖掘出来,这也属于开伏藏。这在佛法里属于最顶级的殊胜,所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和证是了义的。一切诸佛菩萨以何而行持六度万行?都是以《楞严经》的智慧。
这里佛就是说,阿难,你常听我于戒律学中说到这个三学。三学就是指的什么呢?戒定慧三学。通常我们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嘛,依戒定慧息贪嗔痴嘛。那么这里正讲的是戒,但是在这个戒里面,有时候也把它阐述有旁说定和慧。
为什么要制戒呢?戒不是刚开始就有的,刚开始只有略戒,没有制广戒。略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八个字。
我们再往下看,这里的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大家看到了吗?其实这里开始就是感恩了,文殊菩萨在这里感恩,他要顶礼不思议的三宝尊了。
大家读过《地藏经》前面的觉林菩萨偈吧?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巧幻师呀,他是这个如来藏性,他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这个真如之用,所以他在不变随缘的时候,就像世间的魔术师一样,他有这个魔术的技术,他能够幻作种种的男女的形状。
复归到如来藏心的时候,六根就全部解脱了。就讲到这个点上了。下面我们再来往下看: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几句话也很重要。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句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闻非自然生,就是说能闻的这个根呀,耳根,大家记住,耳根我们错以为在耳朵上体现耳根的作用,其实能闻的闻性不在耳朵上。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三称的时候加文殊菩萨呢?确实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的地位太重要了,可以说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并驾齐驱的。那么这里的一句启佛,启就是告也,向佛说嘛。
大家来看: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好各位,我们继续三十八讲下半场。因为今天的内容特别的紧凑,而且这个还不能讲松了,讲松了反而就难以听懂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跟上来。我们刚才拣别了六尘,这里开始拣别五根,除了耳根之外的五根。
就是我们一念心中,这个无明起以后慢慢就发挥成一种虚空情量了。虚空情量,就生起在我们这个大觉的本有的这个觉性中,生起错觉了。大家要理解这些词啊,因为今天的这个偈文是比较难度大的,它为了追求这个步调一致,所以它涵盖的意义非常,有的特别丰富,可能五个字就涵盖了一大堆的意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