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士就是人,下士、中士、上士合起来称三士,这三种类型人修的法叫三士道。下士唯求乐,修下士法不会掉到三恶道里。中士唯离苦,修下士法即使不掉到三恶道,你在人天道福气享完,还得六道轮转,还是苦,所以中士道叫出离道,唯一想求的就是离开生死流转、六道轮回的苦,了生脱死。上士自苦他安乐,发大心,修菩萨法,六度万行。
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
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它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
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
第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
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
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
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着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跳出生死轮回。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借着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跳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刹那。就像求学,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刹那。那么,我们从何做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为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着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跳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着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着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做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着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着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着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为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
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
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部「佛经」开始学习? 当然是从『地藏经』开始学习。凡是初入佛门、初皈依的佛教徒,绝大多数都是以诵『地藏经』为认识「大乘经典」的起步。笔者最初学习「佛经」时,也是以读诵一百多部『地藏经』为入门。然而为什么许多佛教徒都会以读诵
释迦牟尼佛说:从这里一直向西去,要经过十万亿那么多的佛世界后,那儿有一个佛世界,世界的名号称为极乐,极乐佛国的佛主名号,称为阿弥陀佛。就是在现在,这尊阿弥陀佛还正在为大众说法呢!舍利弗,那个佛国为甚么会称为“极乐”呢?因为在那个国土里的一切众生,没有种种痛苦与危难,只会在生活上、精神上享受其他一切世界所没有的种种快乐,所以称为“极乐”。
法供养,是二种供养之一。谓依佛所说教法,修于众行,乃至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即是以法供养诸佛、菩萨,是名法供养。七种法供养是指「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开光是佛教久远的传统。在一般人的认识和想法中,不管佛堂的规模大小,若要供养佛像时,那么是一定要举行佛像开光仪式的,这个传统到如今一直都在流传。但是开光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佛珠要怎么开光呢?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
十殿阎王是民间流传主管地府十殿的十个掌控者,其说始于唐末,其名分别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因分居地府十殿,故名十殿阎王。
忏罪是佛教徒佛法修持的重要部分。忏罪有很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罪业有不同的忏罪方式,比如说法忏、事忏、理忏、四力忏等等。而金刚萨埵是忏罪极其有效的一位本尊,阿底峡尊者曾说:修学小乘、大乘、密乘最重
当我第二次看完台湾33集电视剧《再世情缘》后,内心的那份感动与触动,无以言表。顺亲王府的格格到崇恩寺进香,遇到玉琳法师,二人相见,四目交汇的那一刹那,眼中的那份依恋,唤醒了八百年的情缘记忆,“今生无缘,但求来世”,“就算天荒地老,我也等着你”,这一份前世未了的情,使得在800年中寻寻觅觅到今生,虽然换了时空,变了容颜,可那份情缘,使得堕入轮回的苦恋,此中有缘无分,情何以堪?
人生有生老病死,气候有春夏秋冬。拿四季来比喻人的一生,春天百花盛开,充满无限生机,就像年少岁月,灿烂美好;夏天艳阳高照,万物欣欣向荣,就如满怀理想的青壮之年,热情奔放;秋天落叶飘零,大地一片萧条,象征老病人生,寂寞悲凉;冬天冰雪覆盖,凄凄岁暮残冬,正如人生之最后,逐渐萎谢而亡。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同感,每次去爬山的时侯,上坡时总觉得特别困难,特别吃力,于是便会不停发牢骚,埋怨路为何这么长,为何这么陡,总走不到尽头,甚至会有想放弃的时候,而下坡时却刚好相反,整个人感觉身轻如燕,整个人好像释放了,有一种想飞的感觉,嗖的一下,很快就到山底了。其实我们的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这么一句很经典的话,“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有人说努力的人生是苦半辈子,不努力的人生是苦一辈子。北宋诗人林逋说: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比安逸。佛说众生皆苦。老话说生活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苦是生命所不能避免的一味,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换成幸福”,努力就是转化的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更加辛苦。
广西小组第51次放生筹备公告: (活动定为2017年1月8号,欢迎就近地区师兄前来参加!) 放生: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2018年1月8日(农历2017年11月22日)弘善法德广西放生小组
2017年12月30日弘善法德广西小组第50次放生明细公告: 参加人数及名字:邓妹珍师兄、张创师兄、刘照国师兄、顿顿师兄以及女儿吴博斯顿小师兄以及十方众生。 款项明细: 自行筹集:289 32元(邓妹珍
现场随喜善款948元(张爱芝师兄100元、韩秀华师兄100元、信丽师兄全家100元、任继星师兄全家50元、惟孝师兄全家30元、闫鹏师兄30元、穆立敏师兄全家30元、葛晓励师兄全家30元、马佑师兄全家25元、张会山师兄
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一味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得到好报?就如同一块石头因为自身太重沉到河里,无论你怎么祈求,这块石头都不会浮上来。佛教常言,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如果心生邪
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心情像六月的天气,阴晴不定。一个人的生活如果要依赖于心情,他一定也是善变的,他的人生会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摇摆,无法自拔。生活的强者,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儿时的无忧无虑、快乐、自在每个人都非常怀念,并且是一生的追求,但是,随着时间、年岁的增长,这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寂天菩萨早已经说出了其中原因:愚人欲求乐,反行痛苦因。愚笨啊
诱惑看起来是从外面而来的,眼见得红男绿女,万种风情;耳听的靡靡之音,耳闻轻柔淡雅的香味,还有那轻柔温暖的感触,甚至一些刺激嗜好的食品,所谓财、色、名、食、睡的绳索,就会把自己紧紧地捆绑起来。人
零碎的时间,聚拢就是一生,飘散的花瓣,拾起就是一季,经过、路过、迷过、苦过,也错过,日子,就这样在阴差阳错中滑过;痛过、哭过、爱过、笑过,也醉过,生命,就这样在半梦半醒中恍然度过。生活就是一个
看清了很多人,却不能随意拆穿;讨厌着很多人,却又不能轻易翻脸。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诉不完的苦,做
我们今生所有遇到的人和事,前世已注定;我们来世所有遇到的人和事,今生已注定。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轮回路上,就让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