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我觉得无论干什么,干多大的事业,健康毕竟还是第一位需要维护的利益。我们连生命都没了,还会有什么?
人性的孽根性就在于不知足。不是有句话就欲壑难填吧。现在一些人,吃了地上吃天上,几乎活的东西都想品尝一下。还有一些人,贪了百万想千万,贪了千万想万万,到了嗜钱如命的地步了。殊不知,钱到一定地步,就只是一堆数字,而且变成心惊肉跳、寝食不安的数字了。还有一些人,没有多大的领导才能和水平,也没为老百姓干下多少实实在在的政绩,一心直想往上爬,对岗位经常是挑肥拣瘦,对自己也没有正确认识,还觉得谁都对不起他。
当然, “ 满足 ” 要怎么去理解。往大里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不应该满足;往小里说,个人的修养和提高,也不应当满足。
这里说的满足,我想应该是知足,知足常乐吧。就是说,正确认识自己,合理把握度和分寸。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我们只能尽力干好力所能及的事。 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凡事要适可而止。不是自己的或不该碰得东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烫手,碰多了灼伤的还是自己。
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好像到了信任危机的时代。 “ 不信任 ” 的情绪四处蔓延。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不信任的情况,而且,一系列食品安全等公共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正在遭到社会的质疑和挑战。老百姓对过去崇拜和迷信的专家、明星、知名企业,也开始将信将疑。也难怪,当人们一日三餐,吃的喝的都不知、不敢相信是什么的时候,这个社会还会有多少信任呢?人们还有多少幸福指数?现在,邻里之间一般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亲朋之间、夫妻之间也因为不信任导致反目为仇的比比皆是。
这个世上,人与人相遇、相识、相知,无论是血脉的还是非血脉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失去了,这个社会、这个世道和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美好可言。
只有重构社会信任的氛围和文化土壤,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亲情、少一点私利,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猜疑,我们才能享受来到人世因相遇、相识、相知而得到的这份缘分,以及这份缘分带给我们的那份美好和温馨。
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这就叫心安理得。孔子说,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康有为说:人为一己私欲所系缚,被外物颠倒役使,成天患得患失。刚从这件东西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又跌入到那件事的营求中,就没有一刻可以安宁。现实中,凡做了亏心事,干了缺德勾当,强取豪夺、贪得无厌者,哪一个不是整天提心吊胆,吃不香饭、睡不了安稳觉。你说,这样的人,即使有权有势,有钱有财,表面上看很风光、很气派,内心里他能感到幸福吗?能享受幸福的真正滋味吗?
幸福不是别人的感觉,而是自己的内心体验。幸福不在钱多少、官有多大,也不再住得房子有多大、开得车子有多好。其实,幸福并不昂贵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我们平常生活的点滴中。
只要行得端,走得正,没有害人之心,不做亏心之事,就会活得踏实、坦荡。即使生活并不富裕、无权无势,我们也会在这份心安中享受别人难以体验的那种幸福,寻常百姓的朴素幸福,真正发自内心的那种幸福。
这四句话,揭示的人生哲理精辟而深刻,令人掩卷深思。每每咀嚼都会有心得和收获。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很多初学者对此都摸不着门路,给练习静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练好静坐,现就如何的练好盘腿及锻炼方法阐述如下:
六祖能大师,够厉害吧?资质够好吧?上上根人。按说他可以直接宣布:我是祖师了,你们都靠边站,什么程序全免!忍和尚应当也可以放心这么样去交给他的。就是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既然这个人这么厉害,直截了当不就行了吗?不行,槽场舂米去。槽场就是厨房的后勤部门。
在家居士呢,你说我学佛修行呢,为你家人服务,为你身边的人服务,这就是学佛的基础。果然这样做,绝不至于会闹家庭别扭。有不少同修说,学了佛家庭别扭。为什么别扭啊?你老说自己做早晚课,没工夫做饭;老说要去参加共修,没工夫烧火;老说要去做义工,先生也不管,孩子也不问。上有老,下有小的,说你们好好活着,我去修行了,我会把功德全部回向给你们的。
当今社会网络便捷,资源获取便利,在大乘佛教通过网络弘法的同时,不少邪师也借此渠道宣扬邪法。初学道之人,很难分辨真伪。很多初学者找不到接触正法的渠道,故而说遇见正法难,殊不知正法就在我们身边。佛陀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正规寺院皆可免费结缘,这就是指引我们得到解脱的正法。
若欲证得此三昧者,先应修福。这段教诲对我们初学佛的在家出家的同学来讲,非常具体。就是很多学佛的这些同修,在家出家都有,一开始感觉佛法好、法门殊胜,就想一下子入如来境界。别管我!干吗?我要闭关了!闭关干吗呢?我要去证三昧!这种情况现在还比较多,很流行。有没有错呢?这想法没错,但是程序弄错了。
若自己没有一颗善良的心,那遇到的一切在你眼中也不会善。若自己没有一颗清净的心,外在的一切在你眼中似乎蒙了尘。若自己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你感受到的定是报怨与索取。若自己没有一颗强大的心,一点风吹草动是否就能把你击倒?
不少做家长的,谈到孩子教育的问题都比较头痛。也有数不尽的专家,给出各式各样的方案。砖家好多,可以砌墙的,一排一排的。于是家长们呢,也不知道哪一个更好。其实,亲子教育一点都不复杂,只需要从源头上去认知就行了。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是一种生活教育,专业的说法叫孝。
这一年,又过了大半,日复一日,时光流转。在依然重复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日子里,你能看透一些了吗?能放下一些了吗?那颗执着的心能宽松一些了吗?若如是,你应大部分时间感受喜悦;若不是,我亦担忧你的苦恼是否值得。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解脱与自在,那么一定要先从当下的选择中有所取舍,哪些事该放在心里,哪些事该从心里清除,这的确需要智慧。如果自己烦恼连连,又怎么去利益他人呢?很多不良情绪,源于心里装了太多鸡毛蒜皮的小事。给心,留一方宁静的天空,与智慧相映。
药师佛,梵名Bhais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窭噜。一般称为药师如来、药师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或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译为药师琉璃光王佛,简称琉璃光佛、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佛的造像,一般手持药钵或宝塔。
却说唐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长途跋涉十万八千里,从西方灵山佛地,求取大乘真经流传中土。因此通常认为国内佛教教派多为大乘佛教,可是究竟什么叫做“大乘”?
有的时候我们看错人,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没有智慧不懂识人。真正的善良是能看明白一个人,而能包容他所有的不足。就是所谓的“看破不说破”。有的时候我们被人骗,往往也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缺乏智慧和心生贪念。不贪则不被骗。与其声讨骗子,不如充值自己的心智。真正的善良,必须要有智慧相辅助,才能做到利人并利己。也没必要为“你真诚待人,却遭人算计”而懊恼。也不要说那是你自己有多善良。其实,那是你笨你不够聪明。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善士问:往生咒在路上开车时诵可不可以?什么时候诵最适宜?普渡众生用什么方法快而好? 我的朋友不信佛法因果,我应该怎样做?望师父开示。恒传法师答:阿弥陀佛!只要不影响你开车时的安全,可以诵往生咒。普度众生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身精进修学早日成就,用自身的成就来鼓励、影响他人。
善士问:顶礼师父!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父母是北方农村的,过年的时候他们要杀鸭、杀鸡,我也没有办法阻止他们,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我念很多往生咒回向给这些被杀的众生,请问有用吗?传喜法师答:念总比不念好,你看,我们人间在庆祝快乐的时候,其他的众生末日就来临了。
【经】咒曰。南无阿弥多婆夜(一) 哆他伽多夜(二) 哆地夜他(叁) 阿弥利都婆毗(四) 阿弥利哆(五) 悉耽婆毗(六) 阿弥唎哆(七) 毗迦兰帝(八) 阿弥唎哆(九) 毗迦兰多(十) 伽弥腻(十一) 伽伽那(十二) 枳多迦利(十叁) 娑婆诃(十四)
看到有人在煮荤的、吃荤的,首先要念什么?要念『吹肉往生咒』,念一次来:嗡 阿贝惹吽 嘎杂惹忙 梭哈,先给它超度了,但是所谓的味道,这个味道我们布施的是酱油味道,那可以,不是肉的味道,是这种属于这些素的味道,这样观想会好一点。重点是慈悲心。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
「往生净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呢?「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也叫「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咒语出自《小无量寿经》,也可以这样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就是能够诵《往生咒》者,后面这样说的,「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
往生咒全名《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一般我们念完阿弥陀经都会念三遍往生咒,这个往生咒,它的来历也不寻常了。那么经一般讲是显教,后面附了咒,以咒附在经后面,这个经典呢得到这个咒,它的义理就更为显彰;而咒得到这个经呢这个咒也会更灵验。
往生咒总共十四句,每一位同修都念得很熟,我想没有一个人不能够背诵的。要念的怎样才相应?那就是个问题了。这个咒因为大家很熟,我们也就不必念了。咒可以不翻,因为它是佛的密语;也可以翻,也不是完全没有意思。不翻,以恭敬心去受持,容易得利益。诸位要晓得,佛法修学所用的这些方式,无非是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目的就达到了。没有意思,那你就不会打妄想了,老实念,容易摄心,容易入定。如果有意思的话,一面念,一面会打妄想,反而不容易入定。
佛教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你不要因此害怕或分心。另外念完一定要回向,这个很重要!经书最后都有,照着念就行。全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咒,是佛教净土宗信徒经常持诵的一种经咒。亦用于超度亡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