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自然散发着能量信息。这是因为生命在过去积累了力量,再加上今生生活习惯的积累,产生了不同信号。当下这个时刻所散发的能量,也在影响着每个人自己的生命轨迹。
有的人,带给别人的是暴躁,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不安全。
有的人,散发着贪婪的信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有的人,带给别人的是宁静,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心也会感到安静与力量。
也有一些人,因为厚德与智慧,让人肃然起敬,与他相处,会让人的身心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每个人之所以散发着不同的能量,是由于在过去的起心动念及行为中积累了不同的力量,那么每一个当下的言行积累,也是推动生命未来走向的力量。
所以我们应慎重取舍,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原标题:要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
转自微信公众号:顿珠法师ask
有一个生活充满痛苦的可怜人遇见一位证得神通的圣人,于是便向他诉苦,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地不如意,命运是对自己如何地不公,希望圣人能帮助自己得到一些幸福。证悟的圣人欣然应允了这个可怜人的要求。于是圣人递给这个人一个背篓让他背上,把这个命运的弃儿领到一块宝地,这块宝地上铺满了幸福。圣人告诉他,这块宝地上的幸福随便你捡,捡到后扔进你自己的背篓里,幸福都是你的。这个可怜人走在宝地上,发现遍地是自己以前梦寐以求的幸福,激动极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弯腰捡拾起来,有爱情、有事业、有家庭、有婚姻、有友谊…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去。这不是‘放弃’,是‘放下’!”冬天来了,小沙弥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娑婆世界唯心所造,十方净土亦唯心所造。凡夫迷失,错用心,执于相;圣者明觉,正用心,不着相。人人皆有心,人人皆用心,心能造恶,心能种福,心能送我三界轮回,送我下地狱,受尽委屈,受尽苦;
现在民间很多拜神的,你问他信什么,他都说信佛。然后去拜的时候,他到隔壁去拜那个将军去了,他说那也是佛。混为一谈,误导了很多大众。佛法从来没有拜鬼神一说,你一定要拜,你去拜父母,可是这个话听得进去的人又不多。为什么民间很多人宁愿去拜鬼神呢?听说鬼神能保佑人发财。民间很多各式各样的传言,某个庙里的神将军特别厉害
禅,称为教外别传之法。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这样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诸摩诃迦叶。此后,拈花微笑的公案就在佛门中广为人知,这是以心印心的传法因缘。禅既称为教外别传,以心印心,自然无法用言语文字直接说明。所以,凡有言说皆为方便启发,无非令人因指见月、悟明心性而已。
我这几天去看母亲,只见一群邻居又在砍树,有的都从根部割除,楼前都是倒地的树干。这样大规模的砍伐大树已经是第二次了,问其原因,嫌弃树长得太大了,夏天虫子太多,影响在树下打麻将的心情。这几栋楼是老建筑,有三十年了,这些树都是当年的老邻居,精心栽培的,现在这些人大部分都去世了,否者见到此时此景,一定会心痛的。
善士提问:阿弥陀佛,师父好!请问师父,弟子现在感觉到自己的傲慢,今日在众人面前真诚忏悔。请问师父,弟子应如何反观,改掉自己傲慢的习气?感恩师父慈悲开示!恒传法师答:首先我对你是否能真正称为居士,是否真正在学佛,表示怀疑。为什么这样讲?身为佛弟子,为什么要起傲慢心,你有哪一点值得傲慢?
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这两难是一桩事情,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大家不要以为,有钱人舍得很爽快,他不过是九牛拔一毛,这个要知道。你让他全部舍,那跟贫穷人舍一块钱是一样的概念。下决心,这辈子都下不了的。所以这跟贫富贵贱没有关系,这是一种习惯性。贫穷的人变富有了,他会变得很爽快,那是因为他的贪心放大了,并不是说他没贪心了。如果让他全部,暂时假设一下,你能暂时放下一切吗?不敢想,从来没想过这个事情。怎么知道呢?财富稍微打一点折扣,比那个穷人还要难过。
有许多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常常询问如何开始学佛?学佛的过程、步骤、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信、解、行、证。”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应读专书,以为指南。
佛教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应该持守的十条戒律,也称为沙弥戒、沙弥尼戒,或者称为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它包括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成引 。咒是口头语言禁忌 ,平时禁止使用。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
所谓出家,就是打破自我的局限。出家不是消极,不是躲避,不是为了自我了脱,而是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佛说:假如四大部洲的人,全都证得阿罗汉果,然后有一个人,供养四天下阿罗汉一百年的时间,他所成就的功德,不如另外一个人一念之间发心出家。所以,世出世间出家人,应该说是最难得、最稀有、最不容易的一群人。
【弘善法德广西放生小组第70次放生筹备公告:】 愿往生者得生净土,愿病苦者病苦消除。 弘善法德广西放生小组第70次放生定在2018年11月22日举行放生祈福活动,物种为龟类、鱼类等。现在可以随喜参加。 随
若众生想要得到大的、善的利益,应当坚定修持戒律,就像珍贵的财宝一样来珍惜,就像守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遵守。为什么这样呢?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能改变的事,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自己心灵的重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风或其他什么吹倒和打翻。
过去世尊常在恒河边游化,广说法要。每当世尊说法之时,都有无数天龙、鬼神、国王、人民,乃至飞鸟走兽,前来听法。一日,有位放牛老翁,听闻世尊在恒河边为众生开示微妙法门,便拄着柺杖前来恭闻法要。由于专注听法,太过入神,没有察觉到柺杖下压着了一只虾蟆;
你杀生吗?你是否认为那些杀业深重的人必下地狱?玄素禅师住锡在京口鹤林寺,有一天,一个屠夫前来拜访,愿意在他的家里办素斋供养玄素禅师,玄素禅师欣然而从之。众人对此感到惊讶。禅师却认为:“佛性平等,贤人和愚者都是一样。
儿时的你是否曾经对影子感兴趣?他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夜夜与你同眠,早晨又和你一起起床。行走坐卧跟随着你,说话和沉默都与你保持一致。他与你永不分离,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你。你要问佛在哪里?就在你这里啊!
你是否也曾经“童言无忌”?百丈怀海禅师童年时跟随母亲去寺院礼佛,他指着佛像问:“这是什么?”母亲回答:“这是佛像啊。” 百丈怀海禅师答道:“佛的样子象人,跟我没什么不同,以后我也要作佛”。
真理离我们很遥远吗?是遥不可及的吗?“道”就在心里,我们自己要去挖掘深藏在内心中的智与悲的种子。慧思禅师对大众说:“道的本源本不遥远,法性之海也不遥远。但须向自身探求,不要从其他方面寻觅。
为何要坐禅呢?其实禅不是坐出来的,禅无需坐。禅即是法,即是道:道本无相、无影、无声,非坐能得。只因我等众生心乱、心躁动、不见道、不体道,与道不相应,所以驰骋于生死。
你自以为是个立场坚定的人吗?你常玩游戏吗?游戏中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一个大智慧的人,要脚踏实地,要相信自己,不被各种境界所转,自己做顶天立地的人。用游戏的态度活在人间,把所有的名相都看成虚幻之物。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