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馈赠、取用,不论对象是谁、理由如何,均犯偷盗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至少也是现前僧物。所谓十方僧物,是属于十方所有、一切僧众所有的。所谓现前僧物,是属于现在共住一寺的僧众共同所有,比偷盗个人物品的罪过要大得多。所以出家人,不得私取公物自用,当然也不得私取公物施予居士。
出家人如果为了取得居士的欢心,希望得到居士更多的供养与护持,而以任何物品馈赠,不论是私有或常住公有,凡是馈赠予居士,都犯了“污他家”罪。所谓污他家,是以染污心,馈赠物品给在家人。
至于居士在两种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馈赠。第一、在贫病急难时,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济。救济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和金钱的,一是精神和佛法的。既然可接受佛法的救济,当然也可接受物质的救济,在接受救济而度过难关之后,再来供养三宝、救济他人。此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曾经盛行过这样的慈济组织。
第二、在为寺院工作并且又必须维持家庭的生活者,当以工计酬;若发心义务为寺院工作,又不便自带食物或到寺院自炊,当然可由寺院供给膳宿。中国古大德还特别叮咛:对于在寺院工作的人,要给予较好的饮食,甚至支付较多的工资。通常寺院的生活清苦,恐怕工人由于饮食不惯,而起镇嫌。至于寺院有多余的物品,既无特定的对象布施,也无法去换取金钱之时,在家居士也当以欢喜心来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费和抛弃。
因为中国寺院和印度寺院的生活方式回异:印度寺院没有厨房,不得自炊;中国寺院自古以来,都是储粮自炊,特别是遇到法会时,信众也在寺院中用餐。这种风俗固然与印度的佛教不合,但在大乘佛教的化区,不仅中国、韩国、日本也是如此。参与法会的在家信众,于寺院中饮食,乃是普遍的现象。此乃有其实际上的必要,最初可能是由居士们自己在寺院中合办饮食,后来就由寺院主办,而其经费,依旧是来自在家的信众。为了便利信众起见,这也是佛教大众化、普及化的形式之一;不过倘若寺院是仅仅供人吃饭,而无佛法可闻,也无佛事可做,变相成了大众化的素食餐厅,那就本末倒置了。
大家去寺院第一件事肯定是上香。然而,其实大多数人都缺乏正确的上香常识,因此才会被各种商贩钻空子利用。所以一直都很想写点文章普及一下上香的知识,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也能转告自己的家人,改正错误的观念。首先,例举几种错误的上香方式:
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痹,妄念也难以收摄,但习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二小时,身心反而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苦于静坐中间,忽因要事下座,假使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
有许多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常常询问如何开始学佛?学佛的过程、步骤、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信、解、行、证。”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应读专书,以为指南。
佛教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应该持守的十条戒律,也称为沙弥戒、沙弥尼戒,或者称为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它包括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成引 。咒是口头语言禁忌 ,平时禁止使用。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
所谓出家,就是打破自我的局限。出家不是消极,不是躲避,不是为了自我了脱,而是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佛说:假如四大部洲的人,全都证得阿罗汉果,然后有一个人,供养四天下阿罗汉一百年的时间,他所成就的功德,不如另外一个人一念之间发心出家。所以,世出世间出家人,应该说是最难得、最稀有、最不容易的一群人。
事,就是从事相上来说,极乐世界客观存在。真的,真有这个事情。像《弥陀经》后面所讲的,这些内容是真的,不是故事,不是寓言,不是假设,不是像某些人讲,你们这个佛教讲的极乐世界是不是寓言故事。不是的,真实存在。理,就是从心性上讲,极乐世界不出我们心性之外,这一点要特别说明。有些朋友说,那就是,我心里有极乐世界了,干吗还要去极乐世界嘛!这是不理解什么叫心性。心性就是讲宇宙的全体,宇宙全体是心性所现,极乐世界自然也不例外。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很多种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我们谈谈我们现前学佛的状况,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第一,是心外求法。这个是非常普遍的,遇到事情了,就来求佛、就来求法、就来求僧,都来找师父们,殊不知向外求都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修自证。三宝是明灯,是我们的慈航,但是你必须要自己去修持,路必须要自己走,必须要修证,必须要自己做、自己去改变,这个是第一个。
为什么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屠刀并不单指的是坏人,就是狭指是指这些造恶的人,广指就是什么,屠刀是什么,杀害我们慧命。只要我们觉悟了,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原因?因为我们的清净本性本来就没有改变。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的佛性立刻就显现。佛性不是因为你造了多少善事你的佛性显现,你的佛性才有;也不是说你造了多少恶,你的佛性就没有了。大家千万记住,明白这个,你才能恭敬一切的众生。
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假合而成,相聚的时候需要合作共处。但很多时候,它们相处得并不是很和睦。因此,需要不断地维护、调理,稍有不适,我们就感觉浑身不舒服。这就是常说的生病了,佛法中也称之为四大不调。
居士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请教一个重要问题:专修念佛的弟子,如果随力随缘于专修外读诵其他大乘经典,是否就违背了专修宗旨?请师父方便时慈悲开示。感恩!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而闻佛法,是非常稀有、殊胜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应当好好珍惜现有的因缘,当下精进用功,好好念佛。古大德常常勉励修行人: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很多时候,人们会一厢情愿地想:我现在还很年轻,虽然也知道修行非常好,但是,我现在的确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因此,修行的事情可以放到最后。
你杀生吗?你是否认为那些杀业深重的人必下地狱?玄素禅师住锡在京口鹤林寺,有一天,一个屠夫前来拜访,愿意在他的家里办素斋供养玄素禅师,玄素禅师欣然而从之。众人对此感到惊讶。禅师却认为:“佛性平等,贤人和愚者都是一样。
儿时的你是否曾经对影子感兴趣?他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夜夜与你同眠,早晨又和你一起起床。行走坐卧跟随着你,说话和沉默都与你保持一致。他与你永不分离,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你。你要问佛在哪里?就在你这里啊!
你是否也曾经“童言无忌”?百丈怀海禅师童年时跟随母亲去寺院礼佛,他指着佛像问:“这是什么?”母亲回答:“这是佛像啊。” 百丈怀海禅师答道:“佛的样子象人,跟我没什么不同,以后我也要作佛”。
真理离我们很遥远吗?是遥不可及的吗?“道”就在心里,我们自己要去挖掘深藏在内心中的智与悲的种子。慧思禅师对大众说:“道的本源本不遥远,法性之海也不遥远。但须向自身探求,不要从其他方面寻觅。
为何要坐禅呢?其实禅不是坐出来的,禅无需坐。禅即是法,即是道:道本无相、无影、无声,非坐能得。只因我等众生心乱、心躁动、不见道、不体道,与道不相应,所以驰骋于生死。
你自以为是个立场坚定的人吗?你常玩游戏吗?游戏中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一个大智慧的人,要脚踏实地,要相信自己,不被各种境界所转,自己做顶天立地的人。用游戏的态度活在人间,把所有的名相都看成虚幻之物。
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
自己当好自己这条船的“把梢人”,别去追逐那些“影子”似的东西,哪些是属于“影子”似的东西?水中捉月,镜里寻头,刻舟求剑,骑牛觅牛,空华阳炎,梦幻浮沤这些都是。
心能引导我们成佛,心也能使我们成为凡夫,心能为我们建造殊胜之地,也能让我们深陷地狱。心中生起一个分别就会使种种分别心竞相出现,只有心中平静才能坦然;心中常常装着凡夫的心性,则种种烦恼就会缠绕着你,只有一心向善,才可身心自在;
要想心灵健康、头脑强健,最好的办法是淡泊明志,恬淡如钳。要想身体健康,莫过于把勤恳劳动当作悠闲自在。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