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校四语,尽性学佛,尽伦学孔,道学为体,科学为用,实为学道不易之宗旨。自儒者以词章为事,遂将学道之法,变作学艺,曷胜痛惜。而今之新学,多皆捨本逐末,能如贵校之宗旨者,实不多见。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此实也,所云佛化之儒宗,不过表示其实而已,有何不可。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尽己分,即慈孝友恭等。然世之不治,国乏贤人,其根本皆由家庭无善教所致。而家庭之教,母之责任更重,是以光屡言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要者,以此。倘常以此与学生说,俾同以此相倡导,则不患不见治平之世矣。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复安徽万安校长书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1 专诵一经: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的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诵那么多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事实上还是要大彻大悟啊!所以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 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出家前每望见山间田野的散户人家,心里会悠悠地生出“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向往,觉得只要与相爱的人一起,与世隔绝的小屋会变成天堂。出家后得尝法味,深明世事无常,再望见此等境界,内心独白是“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安住当下即是乐土”,懂得只要勤修戒定慧,任何环境都是人间天堂!
关于根性,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分。如果听到、看到因果报应的惨烈,知道苦,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止恶修善,保护自己不落于苦,把畏惧苦难当成修行的动力,这是一种根性,是下士道。第二种,就是知道有天堂、有解脱,为了追求快乐,向往着快乐而戒恶修善,精进地修持,这也是一种根性,是中士道。
有人问,师傅跟师父有什么区别?很多人分不清楚,喊出家师父为“师傅”。其实“师傅”这个词,在古代也是非常宝贵的。唐朝的时候,“师傅”是太师、太傅的合称。太师、太傅是太子的老师,教皇太子读书的人才称为“师傅”,这是非常尊贵的,一般人不能用这个称呼。后来,“师傅”这个词开始慢慢普通化,一般的老师也称为“师”或“师傅”。到了民国,这个词用得就更加普遍了;到现在,就是普通的人,我们也尊称他为“师傅”。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诵经。好比一个道场,必须天天要有早晚功课,要是一个寺院,都没有人诵经,做早晚课。那慢慢的鬼神就住进寺院里面了。没人诵经和供养,护法神就走了,那孤魂野鬼就住进去了。大乘经典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力。
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个人讲话他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根本不管你要讲什么,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人要改变只有自己觉悟,只有你自己想改变,你要不走出妄想,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佛陀的出世也知道不能改变我们,但是佛陀可以影响我们
大家都知道,在禅堂,班首师父在喊“起”字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低头弯腰,手抱大腿。这个“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起疑情。疑也分好几种,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管是我们在喊“起”字的时候,还是跑香的时候,这个疑情都是不能丢的,这个疑情是什么呢?那就是“念佛是谁”的“谁”。要一直提起“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时常照顾话头。这个话头就像我们手上抓着气球一样,放松了容易掉,抓的太紧了容易爆。如何正确地去照顾话头,要注意两点:
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到了统一的状态,便称为定,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由身心的统一,至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再进一步,便是前念与后念的统一。要想达到前念与后念的统一,必须经过前念与后念的连续如项链,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样的念头,然后才能把前后念的间隔消化,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时即是止于一念,名之为定。到了连此一念也不存之时,便是即定即慧。
所谓拥有外境五欲的喜乐,都只是源于妄想而来的喜乐。真实之中,奥迪本不存在,更没有高档、低档之分,全都是虚假的妄想。一栋别墅也是如此,一件衣服也是如此,一顿美餐也是如此……一辆轿车新得到的时候,开起来很兴奋、很快乐。但从乐的体性上观察,这不是真正有这乐的实体存在。这只是人觉得这是新事物,会妄求得到从没尝试过的东西,
随缘,即随他喜,随他怒,随他爱,随他恨,随他抬,随他踩,随他笑,随他骂,随他远,随他近,随他怨,随他狎。吾等只需尽人事而顺天命是也。随缘是很快乐的,随缘是入世也是出世的大智慧,随缘绝不是消极逃避的心态。
首先,邪淫的危害相信大家也都有一定经历总结,纵观世间万在古今中外,普通人也好,帝王将相也好谁人又能不受淫者必败的法则呢?古人言万恶淫为首,真乃金玉良言,只因邪淫或者纵欲最伤健康,最伤财运,最伤功名,最伤智慧,最伤家庭人际关系,最伤善根,实乃害人害己第
岁月催人老,人生如过客,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有过迷茫,有过孤单,有过心酸,有过奔忙,都是生命最美的印记。生命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行,时光的渡口,你我皆是过客,善待自己,才能微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因为人的心一直在变,所以我们要坚信自己,可以通过修行越来越好。不要被一时的困境打倒,顺境多了,人有时候就会堕落,逆境到极苦了,有时候又一下子柳暗花明,都是在一念之间。无论对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要
人生像一场梦,在梦里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总该醒来。人生像一阙歌,在似水流年里,唱尽人间风华。人生像一个舞台,在风起云涌里,演绎一段段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人生像一块空白的画板,愿你用勤劳的双手,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学习任何事情,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甚至是修行的道业,要有所成就,都必须有“心”。如伟大的领袖,拥有胸怀天下、民胞物与的心;认真学业的人,怀有奋发勤勉、广学多闻的心;成就菩萨道的人,大慈大悲,抱持救度众生的心。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善”,是牺牲而不是获得,
第2018 3 21法德放生活动·重庆组放生的活动详情: 活动日期:2018年3月21日傍晚 参加人数:法德重庆放生小组1名 参与莲友师兄一名:自由师兄和四位大菩萨及一位小菩萨。 款项明细:购救物命使用
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心相交,静行致远。
如果说烦恼是黑暗,智慧就是明灯,当明灯照破黑暗时,黑暗就不见了,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同样地,烦恼本来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没有智慧,观念上
如果我们发菩提心修持十善业,就会增长寿命,远离灾难。善根随时在增长,业障随时在消失。不但你自己吉祥,跟着你的人都吉祥,他愿意来亲近你,愿意跟随你。增长自在,无烦无恼。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