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一卷,净土三经之一,姚秦鸠摩罗什译。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佛说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此经为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中国,由唐代善导大师开创了净土宗。净土宗在中国逐渐传播,最后成为与禅宗并列为中国佛教主要的两大宗派。
在日本,法然也创立了日本的净土宗。之后更有法然的弟子亲鸾开创的净土真宗(别名一向宗)、一遍开创的时宗以及良忍开创的融通念佛宗等。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原文) | 鸠摩罗什 |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译文) | 未知 |
更多《阿弥陀经》文章 |
名称 | 作者 | 朝代 | 卷数 |
《阿弥陀经义记》 | 智顗 | 隋朝 | 1 |
《阿弥陀经义述》 | 慧净 | 唐朝 | 1 |
《阿弥陀经疏》 | 慈恩窥基 | 唐朝 | 1 |
《阿弥陀经通赞疏》 | 慈恩窥基 | 唐朝 | 3 |
《佛说阿弥陀经疏》 | 元晓(新罗) | 唐朝 | 1 |
《佛说阿弥陀经疏》 | 智圆 | 宋朝 | 1 |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 元照 | 宋朝 | 1 |
《佛说阿弥陀经句解》 | 性澄 | 元朝 | 1 |
《弥陀圆中钞》 | 幽溪传灯 | 明朝 | |
《佛说阿弥陀经略解》 | 大佑 | 明朝 | 1 |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 大佑 | 明朝 | 2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 莲池祩宏 | 明朝 | 4 |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 | 莲池祩宏 | 明朝 | 1 |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 莲池祩宏 | 明朝 | 1 |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云栖古德 | 明朝 | 4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藕益智旭 | 明末 | 1 |
《阿弥陀经疏钞撷》 | 徐槐廷 | 清朝 | 1 |
《阿弥陀经已决》 | 大惠 | 明朝 | 1 |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 达默 | 清朝 | 3 |
《佛说阿弥陀经略注》 | 续法 | 清朝 | 1 |
《阿弥陀经注》 | 郑澄德、郑澄源 | 清朝 | 1 |
《阿弥陀经约论》 | 彭际清 | 清朝 | 1 |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 了根 | 清朝 | 1 |
《佛说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 真嵩 | 清朝 | 1 |
名称 | 作者 | 名称 | 作者 |
阿弥陀经讲记 | 索达吉堪布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 吴润江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 莲池大师 |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 净宗法师 |
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 宝静法师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 慧律法师 |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 斌宗法师 |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 南亭法师 |
更多阿弥陀经讲解 |
名称 | 作者 | 名称 | 作者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 净界法师 | 阿弥陀经的目标与方法 | 净宗法师 |
阿弥陀经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 印光大师 |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 未知 |
诵阿弥陀经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 未知 | 《净土三经》之阿弥陀经 | 未知 |
更多阿弥陀经入门知识 |
名称 | 念诵者 | 名称 | 念诵者 |
阿弥陀经全文念诵 | 善音居士 | 阿弥陀经木鱼版读诵 | 悟道法师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 仁炟法师 | 佛说阿弥陀经恭诵 | 慧平法师 |
阿弥陀经(潮语读诵) | 未知 | 《佛说阿弥陀经》寺院唱诵版 | 未知 |
更多阿弥陀经念诵 |
视频名称 | 讲师 | 视频名称 | 讲师 |
阿弥陀经 | 雪歌仁波切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 果缘法师 |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 悟行法师 | 阿弥陀经大意 | 法宣法师 |
《佛说阿弥陀经》 | 圣光法师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 海云继梦 |
信愿讲佛说阿弥陀经 | 信愿法师 | 《佛说阿弥陀经》 | 定弘法师 |
更多阿弥陀经视频 |
《地藏经》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其余两部经分别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和《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关于《地藏本愿经》的真伪,在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中外学者怀疑它是后人依照《地藏十轮经》的构架,并参考《弥陀经》而编造的属于汉人经典;也有人认为是印度真经,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
三学指的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佛教徒的行动规范和守则;定学是禅定、静虑;慧学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学是对八正道的归纳总结,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三学是修行者获得解脱的必由之路。 戒学,三学的第一个阶段 三学的戒学指的是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
1 专诵一经: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的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诵那么多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事实上还是要大彻大悟啊!所以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 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人的一生,很多时间都在开锁,而身上的这把钥匙往往就决定了你的人生。糊涂的人,将智慧深埋于心中,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单做事,逢人不急,遇事不恼,用难得糊涂的随遇而安,酿造生活的醇厚佳酿。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送出什么就收回什么;
在命理学上,也讲究因果,所以时常强调要结善缘;运程虽然看似神秘莫测,其实也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举动,逐渐达到改运的目的,这就是常说的“造命”;许多朋友随着年纪增长,福气越来越多,原因在于,他们不知不觉中就为自己改了运势。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四大分别是指:地、水、火、风。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皆:一切既一,一既一切。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取亦不离。 四大皆空也有只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使之空无一物。地震,(地空)火灾(火空),大风(风空),水灾(水空)。
10月22日,光孝寺周末讲堂如期举行,恣振法师继续为大众讲说《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法师详细讲说了佛陀成道以后初转法轮的事迹,令大众对佛陀时代的社会状况、初期僧团的形成及四圣谛等解脱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生活,就是朝起暮落的辗转,人生,就是月缺月圆的浮沉,行于尘世,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人生的阳光和雨露。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定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胸怀若谷的人,一个心地澄明的人。心怀感恩,便能感受到一滴水的润泽,一朵花的芬芳,才能从他人的微笑中读出温暖。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孤独。不管是在单位、家中还是外面,能够静心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几乎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抱着手机,说是在沟通事情或者打发时间,其实是害怕孤独的一种体现,这种害怕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如今,保存于敦煌洞窟中的大量有关西方弥陀净土的壁画净土变,虽然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不同的想象,但所有这些壁画,无一不对弥陀净土,致以无上的顶礼、无比的赞叹! 一次,释迦牟尼佛在
四威仪是在《出菩萨善戒经》里面说:“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或时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仪律,是为四威仪也。”这个才是四威仪,我们一个一个学习。
善良的人总是快乐,感恩的人总是知足;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
我们都知道贪是不好的习惯,可是有时候我们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悭,也就是小气、舍不得和吝啬,有人以为这是节省,其实悭和节省是两回事。悭和节省的差别,主要在于节省的目的,譬如我们有十块钱,为了布施而量入为出,努力节省了一块钱,这就不是悭。相反的,如果我的生活只需花费五块钱,可是当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向我们求救时,也舍不得将剩余的五块钱布施给人的话,那就是悭了。
人活着就要心怀感恩之心生命因为感谢而精彩,心灵因为感恩而美丽,人贵知恩,贵在感恩!
从容,是一种态度。失也好,得也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必为一失一得而耿耿于怀,彻夜难眠?患得患失,徒然耗精劳神,百害而无一益。以从容的心过生活,天地自宽;以感恩的心待世界,左右逢源。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人之交往,友之相处,人有不足,事有不满。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多一些观心体谅,少一些挑剔戏谑。凡事不必做尽,得理不必争尽,知人不必言尽,留
尘世的喧嚣,皆因人心;世间的浮躁,皆因人言。人受一句话,佛受一柱香,良言恶言仅一步之遥,懂得适而可止,才是智者所为。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下留情,是善良。人活一世,上
第2018 1 22法德放生活动·重庆组放生的活动详情: 活动日期:2018年1月22日中午 参加人数:法德重庆放生小组4名 参与莲友师兄四名:简炼师兄、芷末师兄、一枝花师兄和自由师兄及一位小菩萨。 款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法德放生活动以弘扬【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慈悲救护】为宗旨。倡导维护
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以下是 "第108次
第2018 1 20法德放生活动·重庆组放生的活动详情: 活动日期:2018年1月20日上午 参加人数:法德重庆放生小组4名 参与莲友师兄四名:D师兄、郭师兄、胖妹师兄和自由师兄及一位小菩萨。 款项明细
苦乐其实缘于自心。若能认识自心的话,则无论怎样的外境皆可成为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顺缘、助缘。这样的话,人世间的所有沟沟坎坎,在一个以佛法调伏了内心的人看来,又何尝不是平坦大道呢?明白了这一点后,而
工作中,很多人是保持着一种安逸的状态,消极的听取领导的话语,消极的待命,完成上级交给的事情,保持按部就班的工作。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改变现状步步高升呢?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