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学佛到成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皈依三宝的过程、就是一个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过程、就是一个走戒定慧之路的过程。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
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
一、教主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 2500 年前出生于现今尼泊尔,与中国孔子同时期人。他诞生时,天地震动、百鸟朝鸣、九龙吐水、彩霞纷飞,一从母体落地便独自行走七步,步步脚底莲花,且指天划地地宣称:天上天
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义,开光也不例外。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受到无明尘垢的污染,而不能彻见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开发我们内具的智慧。如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
今天,我和大家谈一谈修学佛法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 佛法博大精深,尤其在今天这个资讯和媒体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得以广泛接触各种法门。除汉传各宗派外,还有因缘了解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目前,甚至有
唐朝延载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来了一个女人,自称是圣菩萨,此人为求名闻利养,显现各种神异,尤其具有他心通, 可知道对方心事,一时之间轰动了京城。 消息传到武则天耳中, 女皇便召见她,且试
第一章 佛教的特点 第一节 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特点 1.佛教反对盲目的信仰,主张理信 有些人把其它宗教和佛教混为一谈,认为所有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说什么宗教信仰不把科学真理作为自己的基础,
为什么要学佛? 世上所有宗教,宗旨不外离苦得乐。但是很多人对这有误解,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迷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传统信仰而已。这是因为对宗教不理解而产生的观念。为何会这样?因为有人不知自己苦!有人已
佛陀教导什么?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学佛的人好好地思考,如果不搞清楚,那么我们都只配称为假的佛弟子,想要有觉悟解脱的日子,那是不可能的事啊!佛陀说:「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和苦的止息
下边是四圣谛,这是原始佛教的一些核心的道理,都是从这个缘起的理论里推论出来的。下边,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组织自己成道时内观的全体而安名。从初转法轮,示五比丘,到涅盘的遗诫,皆不出四圣谛。佛自己
目录 上篇:佛陀示现 一、如何理解佛教 上篇:佛陀示现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上篇:佛陀示现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上篇:佛陀示现 四、佛陀的教化工作 上篇:佛陀示现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
第一章 缘会 有一天,伦敦学术界中心的学术研究会,正要开演说会的时候,一般素有研究科学、哲学、神学的各位大博士,个个笑容满面高视阔步的都前来集会,济济一堂,将要发表他们所研究的心得,互相来交换意
为什么要学佛呢? 好,今天呢我要讲的题目就是——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这个题目,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呢? 信仰佛教的目的,就像从事其他的任何
一、前言 街上的大楼不是凭空出现的。首先,建商想盖大楼来赚钱,有了这个动机之后,就开始找理想的地点、筹钱买地,而后开始规划,设计蓝图、刊登广告、接受客户预约、买建材、钢筋、砖块、水泥,找工人盖建
一、详说身功德: 佛身功德,即须思惟忆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应按《喻赞论》所说而忆念。 喻赞即以众多比喻赞叹佛陀功德;忆念即以现总相之方式忆念。 对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讲法有二,略有
有关佛语功德,《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言一百一十二种;《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言六十四种支分;《大乘庄严经论》中言六十种妙音支分,此处又如何释之?一、一时回答一切所问: 所谓语功德,即十方世界所
佛意功德包括智悲二种: 一、智功德: 先宣说智功德,详讲即《现观庄严论》所言二十一部无漏功德。此处概略宣说佛智遍知功德。 论云: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
《现观庄严论》中宣说二十七种佛事业,《宝性论》中以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描述佛陀事业之相。本论从世尊任运不断饶益众生之角度,宣说佛陀业功德。 论云: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
一、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 很多人认为闻思时才需要观察,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不必观察,这样自然便会认为:不闻思照样能修,或者闻思只是研究或为实修提供证据。 这种想法若不遮
四圣谛 四圣谛之一:苦谛 苦谛的真理是什么意思?若我们了知轮回的本质,这样的认识会让我们由痛苦中解脱。例如,如果有个人装扮成狮子,躲在门后,若我们不知道那只是人装扮的,那么,当他途然跳到我们前
诸位,讲这个题目,当先从一切苦讲起,迫恼身心谓之苦,赅括种种曰一切,是指人生所受种种的痛苦,叫做一切苦。综观三界无非是苦,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此毫无虚诞
佛法界 不大不小,非去非来;微尘世界,交映莲台。 今天还讲这个十法界。第一个讲到佛法界。这佛法界,我们到红木城那儿去讲过这个‘佛’。我在那儿对大家就讲,英文叫Buddha,Buddha,Buddha!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们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除非我们不学佛,学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为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起步,受持五戒,是学佛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相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朝代,很少有超过一千年以上的统治时间。中国的周朝,号称是一个极长的朝代,前后一共也不过八百多年;罗马帝国,在东西分裂以前,统一的时期,也不过五百年左右。但是,世界上的五大宗教
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不了!但
序 知之为知,学者之知;博闻强记,学者之学。强不知以为知,饰未学以为学,则非学者风矣!近代之知识界,每有猝然曰:‘佛迷信耳!’细审所以,则又瞠目相向。是既未睹佛之门墙,遑论窥其堂奥,实
序(初版) 这是佛教中开示入佛知见的一册好书。大醒学菩萨近三十年,计共推荐过几本好书:一者是梁任公先生的‘佛学十八篇’(中华书局版),二者是尢智表居士的‘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
前言 所谓色身:乃是佛教一种述语,在一般人叫做身体,它是揽父精母血及四大种的地水火风所构成,而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两手两脚之四肢,圆颅方顶,有形有质之一个人的躯壳,谓之色身。 一切饮食起居动作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从身口意开始,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学佛的身就是学佛的行为,行住坐卧怎样达到最高的标准?学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怎么讲?该有什么标准?学佛的心,我们起心动念
第一章 引言 一、错误的见解 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 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这次袁家毅教授要我向同学们作一次关于佛教学术思想的报告,鉴于本人对佛教认识不够全面,知识水准不高,本来不打算来讲,但考虑到佛教是一种影响深广的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来
摘要: 本文以佛教的观点来探讨命运的问题,命运就是一个人一生所出现各个果报的总和。命运与佛教所说的因果论、业报论及缘生论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自心的‘行’也决定命运之好坏。命运组成的要素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诸位先生!今天我能在此地和诸位论说佛法,实在感到非常荣幸和快慰!不过讲到佛法,由于深广无涯,有时不免令人感到不知从何说起是好!因此,今天我要和诸位讲的,是关于佛法的根本特质
序一 开证 我认识林世敏老师,是从他的童年开始的,因此我了解他的为人正直豪爽,仁慈宽厚。 从小他随著父母亲出入佛门,听经闻法,种下了善根。又因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所以对于各种宗教的教义,乃
缘起 周炳煌居士和我谈到,假如要宏扬佛法,真不知道从那儿说起好,比如基督教有一部圣经,只要一句‘信者升天得救’的话,就可以做代表,反看佛教不知道拿什么做代表好,任何宗派似乎都可以做代表
甲、叙言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休息义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在殊胜的因缘和合之下,今天我们和往年一样,能够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北部弘法大会,除了感恩佛陀的慈光加被之外,更感谢各位的拨冗光临。 今天是讲座的第一天,我要和各位谈
佛陀传略 佛陀,姓乔答摩,名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顷生于北印度。父亲净饭王,是释迦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君主。母后叫做摩耶夫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佛在很年轻——才十六岁的时候,就和美丽而忠诚的年轻公主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只是因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时看见鸟吃虫子,看见众生为了生活而互相吞
译者序 东南亚一带的华人有一大部分是佛教徒,但是在这一大群的佛教徒之中只有少数人真正明白佛教之正确教理。很多华人佛教徒把传统的风俗信仰,甚至一些迷信,混合在佛教的教导和实行内,以致于好多人误以为
说明 佛教的经沦,浩如烟海,文理艰深难懂,兼且宗派繁多,就是专家学者,能够全部通达的也不多,更遑沦—般读者了。 虽然—门深入的学者的著述很多,但是,总嫌陈义过深,令没有佛学根底的读者只见树木,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一)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 佛法所广为解说的,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创造自己及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因此,它博大精
经论节录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虽身在旷野,服食于粗涩,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过去现在因果经
印光法师 序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机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
本书的缘起(前言) 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 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
小引 佛教的书,已经译成汉文的,约近一万册;所说的理论,多数是深奥难懂。佛教徒不认识字的不算;识字的人,也不少读了十年八年,还只是一知半解。这一课‘佛学浅释’,就是希望在短短的暑假期内
一画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一明】 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一持】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
四画 【心】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王】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心地】 1.心
七画 【弟子】 徒众对老师的自称。 【伽蓝】 1.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2.指佛教的护法神。 【伽蓝神】 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
十画 【乘】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兼利】 自他两利。 【冤亲】 冤仇和亲爱的人。 【息慈】 梵语沙弥
十三画 【乱心】 散乱的心。 【乱善】 乱心所做的善事。 【传心】 见以心传心条。 【传戒】 传授戒法。 【传灯】 传法于他人,如灯灯相传,心心相印。 【势速】 谓有为法刻刻生灭,其势
十六画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总称。与器世间同义。 【器世间】 指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 【器世界】 与器世间同义。
小序一 ‘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间,万事万理,好像都带著神秘。你看著是黑,结果他却是白;你看著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觉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
前言 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也是为一切苦的根本,因为一切苦皆由生死而来的,没有生死就没有一切苦,生死不了怎能离苦得乐?所以常见一般学佛人,一开口便说要求了脱生死,这是莫怪其
前言 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异,主要在于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为信仰的支柱,佛教则是理性的信仰,以理智为信仰的根源。所以在学佛的四门—信、解、行、证—中,解是居于关键地位。能领解佛法的义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心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
今天,我要为各位介绍念佛法门。念是心念、想念、忆念,称念,佛是佛的名号。佛的名号很多,十方三世都有佛,我们最熟悉的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还有,晚课所诵念的八十八佛,究竟应该念那一尊佛
歧路指归重排流通引言 时当末法,去圣时遥,人心陷溺,众生业重,所感天灾人祸,相继频仍;人民困苦,不堪言状。每有欲谋径路,求出离者,仍苦魔外纵横,异说纷纷,莫衷一是;稍不选择,便入歧途,又难免遭不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rsqu
一、学佛者的苦闷 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
一、绪言 佛法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期间,有时是光芒万丈,灿烂于世,有时则混沌黑暗,几乎断绝。但虽经三武一宗之厄,慧灯犹能不灭,并深入民间,上自贵族,下至平民,乃至三岁
前言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朝代,很少有超过一千年以上的统治时间,中国的周朝,号称是一个极长的朝代,前后一共也不过八百多年;罗马帝国,在东西分裂以前,统一的时期,也不过五百年左右。但是,世界上的五大
为什么要拜佛 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们拜吗?还是我们需要拜佛? 佛就是觉者。是对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万万种事物,各种相似与不相似,相同与不相同的生命形态。因为佛对
一、信 在‘信’字上分三点说明: (一)相信自己有佛性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又说‘人身难得’。法华经里有个‘贫子衣珠’的比喻,说我们的佛性,就像衣领
前言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槃,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它。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让我来略说一下:一、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
前言 什么是无常? ‘无’是没有,‘常’是固定不变;‘无常’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是不会永远保持同样的状态而不起变化的。 无常,
一、修行的中心课题 修行的中心课题,在于找到真正的自己。各期共修会的会友,共同研究和突破的应该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永恒的必定是真实的和原本的,这是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既然不因创造而有,因此
三乘教义 各位居士:圆瑛昨日因事来京,承本寺广明方丈暨首都佛学研究会,请讲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时间三晚之讲演,讲题是‘三乘教义’。‘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无有何等巧妙奇特,只要深信、切愿、实行,三种资粮具足,临命终时,即得弥陀现身接引,往生西方,可以了脱生死,出离三界,乃至速成佛道。吾人既然发心念佛,果能具足三资粮,就可清净三
各机关首长,诸位先生,诸位居士!斌宗今晚应佛教支会及共修会诸同仁等之邀,来此讲几句佛法与大家结缘,感觉非常高兴。今晚我所要讲的题目是‘认识佛教之常识’。所谓‘常识’,&lsquo
一、前言 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
序 佛法深广,有如大海,唯佛与佛,方能彻其源底;其余九法界,虽则圣凡利钝不同,各各随己分量而为修习,以迄证入。譬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虫,饮于大海,各得饱腹而去;若欲一口吸尽,除非具足大海之量者方可
一、四烦恼 1、我见 学佛之前,先学修养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后,就抵死不肯舍弃自己错误的观念,这种错误的见解一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是处于生死轮回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生存场所,故三界又称为苦海。由于在三界中还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 三界里的欲界 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
念咒有什么用?释迦牟尼说:咒力不可思议,岂虚诳哉。但是,念咒却不能仅强调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将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没有分别;而且层次跟许多原始宗教无异。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解释咒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发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
「无常」是指世间一切都是刹那迁流变化,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无我」指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 “无常”与“无我”观点的提出是以缘起论和五蕴论为基础的。“无常”与“无我”指出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
不空
锁骨菩萨简介 锁骨菩萨是传奇故事中的人物,《涅槃经》云:一切凡夫身中诸节节不相到。人中力士节头相到。钵健提身诸节相接。那罗延身节头相拘。十住菩萨诸节骨解盘龙相结。是故菩萨其力最大。历史记录 锁
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小乘佛教(HinayānaBuddhism)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