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即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何等为十二。一者本为痴。二者从痴为所作行。三者从作行为所识。四者从所识为名色。五者从名色为六衰。六者从六衰为所更。七者从所更为痛。八者从痛为爱。九者从爱为求。十者从求为得。十一者从得为生。十二者从生为老病死。是为十二因缘事。此十二事欲起。当用四非常灭之。(后汉 安玄共严佛调译)
归命牟尼尊 妙法比丘僧 略作因缘论 为义显现故 牟尼所演说 十二胜上分 因缘所生法 彼为三所摄 烦恼业及苦 次说应当知 烦恼初八九 业二及以十 余七说为苦 三摄十二法 从三故生二 从二故生七 (后魏 菩提流支译)
要怎么灭除死?就只能先灭除生。怎么灭除生呢?就是除非没有现在,我们不造这个业。不造这些业障,咱们就不会再来生为人。 怎么才能不来生为人呢?这些无边无量的业、【有】,我们怎么去消除呢?从哪里开
十二因缘分为流转门、还灭门。什么叫流转门? 流转门是说凡夫的生死无尽头。只要没有了脱生死,就无尽头。像水一样一直在流动,像车轮一样在不停旋转,找不到头尾,此为六道凡夫的生死之法。什么时候解脱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即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十二因缘,追究宇宙人生、我们今生,怎么有今生呢?古代帝王,也有很高超的,他自己说不幸生在帝王家,生在帝王家他以为不幸,有人还羡慕帝王啊!种种的宇宙人生从哪儿来的?我们今生怎么投生在这个世界、这
什么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起
返回目录 多识仁波切答:十二因缘是生命在六道中轮回的因果连锁关系轮。三世为一轮,因果相连,流转不息。其顺序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
如本法师答:当前人生,三界统苦,千苦万苦,总在生死(梵语samsara),佛陀出世,即为此大事示现人间,若生死了,则一切苦了。欲了生死,必须洞明生死根源,欲明根源,须进观人生三际(世),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所有宗教学术所欲探究,而未能穷尽
佛教的大纲就是教、理、行、果四件事,有这一种教,解说一种真理,根据此理去修行,得到一种结果。现在研究哲学和一部分研究佛教的,只知谈理,却不知行和果,因为不知行和果,所以他说的理不能彻底、圆满、
十二因缘观 于凌波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 所谓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已如前章所述,谓我人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有支,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支,皆由因缘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世轮回,皆不出这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
因缘没有本体,也没有本性,「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其诠释的方式与角度,自然也不会只有一种。十二因缘的解释有的偏于三世、有的偏于此世、有的偏于当下;有者偏于身心、现象或偏于一念;有者重于无明、六
大多数学佛人是因感受到人生八苦才开始行动的。随着佛学学问的增加,慢慢地忘却初心又被财色名食睡给拉了回去。放下的俗情俗物又捡了回来,以为不再执着的又贪爱了起来。所谓“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学佛学到满口名词名相、三藏十二部、十宗大小乘,口若悬河、无所不知时却退失了道心,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
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十方三界、四生九有最伟大的老师。在佛教原始经典《阿含经》中,佛陀对世间法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伦、军事等范畴及出世间法的苦集灭道、究竟涅槃等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及四禅八定、四向四果的正确修持方法,以及涵盖了世出世间法的八正道等都做了如实详尽的阐述。
尽管我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但我始终认为人的一切冥冥之中并不是自己能把握和安排的,但也不知道是“谁”在主宰自己的命运。或是真有神灵?不知不觉对从没有见过的神灵有一种畏惧感。直到今年“五一”看了李居士赠送的光盘《山西小院》,我才如梦初醒。
佛诞日,又称浴佛节、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元前1027年),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传说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放焰口,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焰口,另称为焰口、面然。是指地狱里的饿鬼,其体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放焰口乃是对饿鬼施水施食、
人活着就要心怀感恩之心生命因为感谢而精彩,心灵因为感恩而美丽,人贵知恩,贵在感恩!
从容,是一种态度。失也好,得也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必为一失一得而耿耿于怀,彻夜难眠?患得患失,徒然耗精劳神,百害而无一益。以从容的心过生活,天地自宽;以感恩的心待世界,左右逢源。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人之交往,友之相处,人有不足,事有不满。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多一些观心体谅,少一些挑剔戏谑。凡事不必做尽,得理不必争尽,知人不必言尽,留
尘世的喧嚣,皆因人心;世间的浮躁,皆因人言。人受一句话,佛受一柱香,良言恶言仅一步之遥,懂得适而可止,才是智者所为。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下留情,是善良。人活一世,上
“做一个好人”在世间是一个基础,一个孩子有了正直、诚实、尽责等等善良观念之后,再进一步学习文化和知识,就会让他的人生更加有目标,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服务更多人。如果没有基础的良善观念,有时学习很多知识,反而会去误用这些知识。“善心”不只在世间法是一切的基础,以佛教修持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修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是具备善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