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梵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又作非身、非我(凡夫认为心身中存在个“我”:把色、受、想、行、识是“我”,或者认为“我”在色、受、想、行、识中;而这种自我感觉,正是对身心错误认识)。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刘先和)
「无常」是指世间一切都是刹那迁流变化,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无我」指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 “无常”与“无我”观点的提出是以缘起论和五蕴论为基础的。“无常”与“无我”指出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网络)
以前,我常常是受一点委屈,就受不了,认为比窦娥都冤枉了。还有的时候,得理不饶人。马老师说,这根本不叫修行人。我不服气,:“修行是做好事,不做坏事,修理个人累劫的坏习气,怎么现在还应该受委屈了,他人的错还要自己承担吗?”师:“真正的修行人,常怀大慈悲之心,哪有委屈的感觉,只要众生能得到利益,只要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行者受什么都是甘之如饴的。”
你们不知道天上有多亮、有多开心啊,就像有时候偶然天气好一天你们都会很开心。光明世界是什么?菩萨待的地方都是光明世界。我们人待的地方现在就是有暗有明。有暗有明就相当于我们的灵魂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
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所以,他们会成为圣人。比如老子,在古圣先贤之中,他也是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从混乱的人间体悟出来的。他生活于混乱的社会,所以他能体会许多人生险恶的世态,而他又能从中透悟
无常生灭的东西依赖各种条件存在,不能独立做自己的主宰。 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个无常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大前提下的。 比如说,这里有一串念珠,它由什么组合而成?如果我把它的线扯下来,还有念珠吗?没有
入楞伽经第五卷、佛心品第四中有经文: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如实知人无我、法无我。如实能知二种障故。远离二种烦恼。大慧。是名如来如实知觉。大慧。声闻辟支佛得此法者。亦名为佛。大慧。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 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这个四大可不
无尊卑之分。因座位是抽签决定,不设贵宾席、观礼席,但可以有围观的朋友,表现出无尊卑之分的精神。而且席地而坐,不但简便,亦没有桌椅的阻隔,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之更为坦然亲切。 无报偿之心
某日,佛陀在恒河河畔的国都阿踰 ,一面看着河流,一面在给比丘们教说。说教的主题是「无我」。所谓无常、无我的观念,实为佛陀说教的基本观念。可是因为这是一种深妙的思惟,也就难于给人们一种实实在在的
佛陀对弟子们,不但教导恳切,而且时常质问弟子,以考验他们是否真的领悟了佛道。在这一方面,佛陀身为一个教师的身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日,在舍卫城郊外的祇园精舍,阿难站在佛陀面前道: 「大
无我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指外道所执的实我及凡夫所妄计之我是空无的;为三法印之一。 在佛法中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
大多数学佛人是因感受到人生八苦才开始行动的。随着佛学学问的增加,慢慢地忘却初心又被财色名食睡给拉了回去。放下的俗情俗物又捡了回来,以为不再执着的又贪爱了起来。所谓“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学佛学到满口名词名相、三藏十二部、十宗大小乘,口若悬河、无所不知时却退失了道心,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
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十方三界、四生九有最伟大的老师。在佛教原始经典《阿含经》中,佛陀对世间法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伦、军事等范畴及出世间法的苦集灭道、究竟涅槃等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及四禅八定、四向四果的正确修持方法,以及涵盖了世出世间法的八正道等都做了如实详尽的阐述。
尽管我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但我始终认为人的一切冥冥之中并不是自己能把握和安排的,但也不知道是“谁”在主宰自己的命运。或是真有神灵?不知不觉对从没有见过的神灵有一种畏惧感。直到今年“五一”看了李居士赠送的光盘《山西小院》,我才如梦初醒。
佛诞日,又称浴佛节、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元前1027年),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传说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放焰口,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焰口,另称为焰口、面然。是指地狱里的饿鬼,其体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放焰口乃是对饿鬼施水施食、
人活着就要心怀感恩之心生命因为感谢而精彩,心灵因为感恩而美丽,人贵知恩,贵在感恩!
从容,是一种态度。失也好,得也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必为一失一得而耿耿于怀,彻夜难眠?患得患失,徒然耗精劳神,百害而无一益。以从容的心过生活,天地自宽;以感恩的心待世界,左右逢源。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人之交往,友之相处,人有不足,事有不满。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多一些观心体谅,少一些挑剔戏谑。凡事不必做尽,得理不必争尽,知人不必言尽,留
尘世的喧嚣,皆因人心;世间的浮躁,皆因人言。人受一句话,佛受一柱香,良言恶言仅一步之遥,懂得适而可止,才是智者所为。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下留情,是善良。人活一世,上
“做一个好人”在世间是一个基础,一个孩子有了正直、诚实、尽责等等善良观念之后,再进一步学习文化和知识,就会让他的人生更加有目标,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服务更多人。如果没有基础的良善观念,有时学习很多知识,反而会去误用这些知识。“善心”不只在世间法是一切的基础,以佛教修持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修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是具备善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备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