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
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又六祖传南岳让祖,让传马祖一祖,一传百丈海祖,海传沩山灵佑禅师,佑传仰山慧寂禅师,曰沩仰宗。
又百丈传黄檗运祖,运传临济义玄禅师,为临济宗,第一代。玄祖传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禅师,金祖下六传至突空智板禅师,为二十五代。智祖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后从通字下,又续演三十二字:
心源广续 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 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 正悟会融 坚持戒定 永继祖宗
今将诸祖,以及来贤,薙法名字称呼顺序,缉为联芳,免至失传寻源,无启紊乱之误。
临济宗僧谱(字辈):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龙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因此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据说,龙树是南印度人,他的母亲在一棵树下将他生下,他的老师姓龙,故取名龙树。龙树天资聪慧,记忆力过人,听人诵经,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他自幼遍学婆罗门教及其它外道经文,到青年时代已是学富五车,名气很大。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面,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有多少苦恼,可是又有多少放不下。佛的国度那么好,我们也很向往,但从来没有为往生净土而做点什么努力。
慈悲是需要力量的,否则你的慈悲会成为自己的异想天开,因为没有力量的慈悲顶多也只能称之为善良罢了。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这个词也是禅宗的专用语,如果说顿悟是从弟子的角度而言,那么直指就是从师父的角度而言。直指,不是直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故只是将本分事指给你看。即使用语言的方式,也不是给个现成答案,而是让行者向自家
功德如柴,须得慢慢积累;嗔心如火,丁点便可燎原。故我们常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一上来,境界便守不住,戒定慧全无踪影,无明烦恼又复增长。故要勤修慈悲忍辱之心,多做自利利他之行,以此对治嗔恚之心。修行人须时刻警醒自己,积累功德不易,千万切莫因一时之嗔,导致之前辛苦的修行成果付诸东流。
禅宗常说“顿悟”一词,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中国化佛教特色的用语。虽然在cebta中出现了4000多次,但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大乘经论来看,这个词出现次数只有十次左右,而小乘佛教基本没有“顿悟”这个词。禅宗所说的顿悟,其意思比较模糊,大慧宗杲云:“大悟一十八遍,小悟无数。”这每一次所悟,到底有何差别?旁人是不知晓的。有的禅师因杯子碎了开悟,有的因看到桃花开悟了,有的因歌声开悟,没有固定的套路。所以禅宗的顿悟,与教下的顿断、顿观,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它反映的是一种恍然大悟,一种没有预料
常以饮食、衣服、汤药、卧具四事供养父母师长,当慈心不杀依法供养大慈悲父。不是只是理解道理而是依照理入悟入佛知知见报恩供养乘事诸佛而为法故报恩供养一切大慈悲父。以此做报恩供养,一切供给、一切布施,皆有报恩而供养。
佛教以因果、因缘、理事为立教之本,了知因果一切必然所行无忧虑,明白因缘所愿所行就不会退失,做事要理事相应所说所做就不会格格不入。真相信因果就不会舍弃道业而以是非遮蔽解脱,知因缘就会顺于解脱习性而成就解脱利他因缘,懂理事就会口说与心行相应对应世间出世间而能圆融无碍。以真实理谛导引众生,以方便设教化导众生。因缘生分别我执而看待信与不信罢了,却不去真正深入因缘、因果、理事了解真实相。明白因缘、因果、理事必然所行无碍乘如实相。
对修学大乘发菩提心者当恭敬赞叹,不应毁谤是非议论。以诋毁不信言语态度的不恭敬、不认同反而伤害以及用世间名利法贬低大乘法师与发菩提心者,这些名字学佛者。我们当以忍辱方便力令他遮止或是远离,这也是方便说法慈悲对待。恭敬信受一定是建立在对苦的觉悟求解脱上,这样才能不会随着时间长久与贪染而行非法恶法感召地狱。
我们学习佛法,念诵经文,皆要口念心行,不能只做表面功夫,照搬了事。修行人须知,禅宗的“不立文字”,意为要通过经文表意深入思考,进而脱离文字的束缚,寻找到佛法的真义。道场里的每一条规矩戒律,亦都有其深意。若只浑浑噩噩的照搬照学,即便做得滚瓜烂熟,亦无意义。唯有用心体会,方能明心见性,显现出本具的智慧。
因缘转变了心当常住于法,了知因缘而不遂因缘而变,虽生灭无常但是心当应无所住,行虽合法随因缘但是所行皆是了知因缘生灭缘起性空。种种建立努力皆随缘而知性空不执着,随缘发心安忍行一切。不消极而了知因缘本来如是所愿不执着而建立精进不懈怠无我应缘行慈随缘不变布施无所住,念佛求生净土利益安乐一切,若遇放下且放下本来如是。
要改变命运,要找到源头。有的人,小孩不听话,除了叛逆期的十六七岁时,其他时候的不听话,这时要问问自己,在孝道上有没有亏欠。如果不孝父母,生个孩子也就会生病,不听话。
心中,不可没有目标。否则,不知驶向何方?目标,不可过高,达不到时徒增失落感。目标,不可过低,极易达到后不懂珍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努力,一种是智慧。今日,我们将文殊菩萨的智慧融入心间。
我们发心学佛无非是想消除无明烦恼得到解脱,然而但凡遇到一点挫折困难的时候我们又很容易退转,就如同这个“心”字里的三个点,每一个点都是向外的,说明我们太容易心随境转了。人人都想成佛,但当看到前方难行的路,注视着那些带刺的荆棘,大多数人也就开始退缩了。故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发心的人多,坚持的人少,走到终点的人更少。
曾经世尊在波罗& 15240;国的一处园林里,为大众演说妙法,忽然天上飞过一群大雁。因为佛已经圆成了无上的果德,他说法的音声自然非常美妙,以至于大雁听到后,也被吸引住,深心爱乐。于是,这群大雁就循着世尊的音声往下飞,没想到却被猎人布下的网给网住了,还没等飞到世尊那里,就都被猎人杀掉。
生活中无论是否修行,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烦恼。有烦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一下自己的担心。人类的担心会一个接着一个,这就叫做生活。如果把生活当中的诸多担心与不安全感去掉了,这就叫做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为了生命而生活。生活无可无不可,比如担心的问题出现也罢,不出现也罢,我们依然穿衣吃饭,照常生
此咒汉传佛教十小咒之一,也常用,意为持诵此咒功德积聚犹如宝山。有人或疑,既然象经文所说功德那么大,还要参什么禅、念什么佛、忏什么悔、闻什么教、观什么心?直接一句咒语不就全搞定了么?需知众生根性不一,有人从此得悟,有人从彼得悟,有人好乐妙理,有人乐住禅寂…特别是大部分凡夫(包括我),其性刚强,喜欢偷机取巧、迅捷穿空,佛陀大智大悲,怎么可能不应机种种设教
不要害怕错误,要直面错误。学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生起佛法的正见。当我们对佛法生起了清净的正见时,知道一切皆依缘起而生,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过失、烦恼也都因因缘而生。我们现在有了佛法正见,就尽量培育自己觉察和正勤的能力,时刻训练自己觉而不随的能力——觉烦恼而不随烦
「无表色」是人们发自于内心的善意或恶意,经过身口造作表现(表色),而留下的一股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力用。「无表色」也可称为「无表业」。它虽然与「业力」很相似,都是身口造作后留下的一股力用,但「业力」会始终跟随我们,直到因缘成熟受报才消失,而「无表业」则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法德放生活动以弘扬【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慈悲救护】为宗旨。倡导维护
有一次世尊在说菩萨修行的种种法门,讲到法身福相无量的时候,有五千人起身顶礼佛陀、绕佛三圈便离开了。当时尊者目犍连心中就想,这五千人不愿意听佛说供养如来三身之法而离开,一定是有什么因缘。所以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请教佛陀说,世尊,这五千人修行菩萨道,深入如来法藏,超过声闻与辟支佛,为什么听到佛陀讲供养如来三身深义而退却呢?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