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寺庙里边去烧香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随喜多少钱合适。其实,随喜是没有标准的。
首先,因为随喜本身不是来自于菩萨对你的要求,也不是来自于寺院对你的要求。随喜是根据个人的发心、能力、经济条件,量力而行。我们只要有这种供养的心和欢喜的心,随喜多少都是合适的,并没有什么标准。
随喜的时候,心一定要纯净。随喜不是收费用,不是让你捐款,是让你种福田,给自己做功德。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初一何时上香最好? 智渡法师答: 一日之计在于寅(3:005:00),早起悦泽最好! 智渡法师问答专题 更多智渡法师佛学内容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若欲吃全素,牛奶可吃,鸡蛋不亦吃。
往往我们很多人,都是有了病才来念佛。念佛求病好,灵不灵呢?你说不灵吧,有很多人念佛病就好了;你说灵呢,我念佛半天,还没好,在那里着急。 灵不灵取决于哪个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诚,另外,看你的
好像树有根一样、花有根一样,我们看鲜花如果有根的时候,盛开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断插在花瓶里面几天它就萎谢了。 为什么我们学佛一开始信心很足,渐渐地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成就和感应呢?
狗的福报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 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 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
智海法师答: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 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心散乱赶紧拜佛。修不下去你一定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念佛的数量,南无阿弥陀佛。说明你掉举心太强了。给自己规定一个任务,一定要一天念五千声或者一万声,不念完就不行,慢慢使自己的心平复下来。当你心乱的时候,你也思维一下为什么乱?狂躁,肯定心里有很多放不下的
当我们去帮助他人,给贫困户捐助善款时,千万不要幻想,通过我们所捐的这些善款,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要知道,他们能否改变命运,是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来达到的,并非靠这点钱财就能起到作用。然而,我们却通过这种布施的方式,真正地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内心,
僧,很多人都理解成“我个人就是僧人,我就是出家人”,这是从单纯简单的个人行为、身份来看,其实僧的意义本身并不是这样的。所谓“僧”,是“僧伽”的简称。有些地方办“僧伽班”,意指针对出家人办的班。“僧伽”,翻译成中文,就是“和合众”的意思。“众”是
我们看怎么去忍?佛教讲,力忍、生忍、缘忍、空忍、慈忍,忍辱的五重境界。当然随着你的福报跟智慧的增长,有不同的忍辱的方法。第一种,生忍。什么叫生忍?就是完全强忍下来。自己力气又没别人大,权利又没有别人大,别人来骂你,没办法只能忍。这种完全就是硬生生忍
这个课题,非常大。“了脱生死”是果,你想得到这个果,要不要修“了脱生死“的因?如果你修的不是“了脱生死”的因,怎么会得到“了脱生死”的果?这就是佛法最伟大的地方。只有佛法,才提到了生脱死。如果没有了脱生死,我们的生命,就恒时处在一种虚幻的,不
我建议你好好的去了解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慧思大师,你去读他们的传记。慧思大师那是有大神通的呀。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你修天台宗的止观,或者你至诚诵《法华经》,或者礼《法华三昧忏》,你只要至诚恳切地去修,一定会有利益,这些利益有可能就是
整个佛法的体系里面,并不是否认神通,而是说神通不是我们首要追求的目标。我们不管是学密宗还是学汉传的,我们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在没有学佛之前,他就是学神通的。龙树菩萨与他的师兄弟学了什么神通呢?隐身术。学了隐身术之后干什么呢?去国王的后宫寻欢作乐。
佛法的修行,与世间修行方法有所不同之处,世间有些法门总想着去突破所谓的极限,可是佛法没有这个概念,因为极限还是有限的,佛法是讲究心安、身安,内心平静如水了之后,它在什么样的境缘之下都能够自如。佛法是讲无限,不讲极限,因此你不要去刻意突破它。
阿弥陀佛——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如果翻译成中文叫无量觉。实际上阿弥陀佛种种无量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福德、无量的神通、无量的相好,等等。为什么称为无量?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思维他、没有办法去语言表达的一种状态。
中国人经常讲一句话,叫士可杀不可辱。说你这个人连侮辱都能忍了,这个世间还有什么东西忍不了呢?所以后来直接把这个忍耐就翻译成忍辱。其实“忍辱”包含了在顺境跟逆境中都要修忍辱。顺境当中如何修忍辱?人在顺境中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我比他有钱,我比他有地位,我
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能言善辩、技艺出众、谋略深远,以知识丰富,思虑周详而胜过普通的人。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凡是符合道义的便勇往直前去做;若是违背道义的则坚决禁止。
人的命运要自己改变,希望大家“守八关斋戒”,有这个思想,我们不可能一个月、六天、十天都待在寺庙,但是佛的思想要我们这个六天、十天保持清净,没有欲望,但是尽全力地去帮助别人,那你的命运就改变。
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可以往生?看到法师念佛时很享受,可是弟子怎么觉得安住在佛号上很难受呀?总是控制不住念头,怎么办呢?
要知道,我们深信切愿称名:念佛,能念的心就有本具的心光,所念的佛号又是无量光明。经典当中说:一个真诚念佛的人,有四十里的光明烛身。你在念佛的过程当中,阿弥陀佛的光明护佑,还怕什么仙家啊?
你既然专修观音法门,那就专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些跟他相应的经咒,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大悲咒》。你制定一个功课,或者你念《普门品》,念完《普门品》再念一遍或者五遍《大悲咒》。念完之后你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最后
你遇到逆境不要害怕,这个逆境就是磨刀石,是来成就你的。但是你一定要有强大的愿力,不能退转,勇往直前。因为从起点到终点,每个人经历的磨难其实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经历得多?因为你比别人跑得快。只有在什么情况之下,才不会有磨难?享用以前的福报,不努力
谁和谁是夫妇、父子、兄弟,这都在往昔有一种因果。那么人为什么做人?我们做人,就是来还债的。还什么债?还伦常的债、还世间的因果债。你还这个债,就能了这个债;你不还这个债,债就不能了。也就好像什么呢?好像我们欠人的钱,就还人的钱;不还,债就不能了了。
原则上讲,贪都不是好的,没有什么贪还是好事情,贪得无厌这都是一个糟糕的事,不管是你贪什么东西。贪是一种多余的、额外的追求,这叫贪;但是呢,它有程度,这是为己贪、为他人贪。
有时,我们会听到“人命无常”或“这个人无常了”的说法,因此造成很多人误解佛教所说的无常指的就是死亡。佛经里的确有类似“某人已经无常了”的说法,不过,佛法的无常观是指生命的过程或时间流程现像,并不单指死亡。无常并不是灰飞烟灭、完全没有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能只看到了一念佛号的简单,却没想到念念是佛的不易。一念佛一念觉,念念佛而念念觉,如果由一念佛而到念念佛,无论什么境界下,都能提起这句佛号,那还有什么烦恼可起呢?如果念念都是佛念,那已经全心是佛,又哪有什么佛需要念呢?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