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和真如的区别,为什么说证得空性的开悟还没有证入真如?
事实上有一些经论讲空性就是真如。他认为我法二空当体就是真如,他所理解的真如就是空性。那么这里说“证入空性而还没有证入真如”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证入空性有两方面。一个假如是小乘解脱道的话,他证入空性,就是证入我空(有一分也证我法二空)。证入我空的圣者,他就证到“我”是由五蕴所组成的,其中无我可得,叫证人空,“空”就是无实体可得。证我空,见了空性,就能破我见。假如进一步地修证,证得“我执”也空,就能出三界,证阿罗汉。
因为我们都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可得,这个实在的“我”就是以身心为我。这是从无始以来一直坚固的执着,是很难破的,所以要透过戒定慧来破。在这里证的空性是不可得的、无自体、无实在性的,所以他证的是偏空的。
另外从大乘来讲,大乘证我法二空。“我法二空”,就是人空和法空,或者我空和法空。“人空、我空”,就是讲我们这个身心没有实体,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认为有“我”是一种颠倒的执着,在无我的当下执着有我。
这些可以分析出来,比如执着身心为我,首先,身体是“我”吗?身体是由地、水、火、风所成,地水火风分开了,没有一个“我”可得。从粗的来讲,我们这个身体每天吃、喝、用,哪个是自已有的?在母胎中是父精母血所组成,哪有一个实在的我的身体?
而心呢,精神方面,我们从小到大受各种思想、文化熏陶,然后把这些受熏陶的思想文化以及种种观念放到心里去,作为我们对待人、事、社会、世界的做法。那这些哪个是我的?
所以,身心组成了所谓的“我”,实际上是无我可得。身体四大皆空,心是受、想、行、识,所有的你拆开,其中无我可得,这是分析空。
从大乘来讲,性空唯名讲我法二空,人空,一切法也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实体可得;而且五蕴的每一蕴也都是缘起空性。所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证偏空的小乘或者证我法二空的大乘,它虽然证的空的境界有大小,事实上是一致的。只是因为发心和智慧不同,证的空性大小、境界不同。就像一杯水、一缸水、还有大海水,水的本质是一样的。证的空性大小不同,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讲无实体。
大乘证空性还不偏于空,因为他要广度众生。所以看到如幻的缘起而不住空、有,不住有,证空;不住空,起妙用。所以讲中道。
性空唯名是说一切法只是假名安立,其中无实体可得。不管是世间的有为法,还是出世间的无为法,都是空性的,只是假名安立,都不能执着为实在。
所以小乘证空性,不能见真如佛性;大乘的性空唯名,证我法二空,都无实义,但没有指出不变的真如、真心。虽然证空,但是并没有了悟真如佛性,所以成佛就慢,需要逐步来。不能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或者华严宗等其他圆顿思想能直接指出不变的真如理体——如来藏。
如来藏讲证我法二空的当下就是真如,真如就在当下,本来是佛,就是佛性、如来藏。《妙法莲华经》就讲“会三归一”,无有三乘方便,直接指出一乘妙法。三乘为什么是方便?因为三乘的声闻、缘觉它是证偏空,而且是人空更多一些,没有指出佛性;而菩萨乘的方便乘它也没有直接指出佛性。
不管是性空唯名,还是一般的法相唯识,它都没有直接指出真如、佛性、如来藏,所以都是方便。而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直接指出真如;禅宗也是直指真心,所以它能圆顿成佛,就在这里。
所以“为什么证空性,还没有证真如妙心”?主要也是正见的高低不同。高的,就究竟圆满的直指真如佛性,众生本来是佛。
因为这个法太难相信了,所以佛陀一开始成佛,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那时只有证入真如的法身大士才能够理解,世间的凡夫不能理解。故此佛陀隐大说小,隐了一乘妙法——《华严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这一乘妙法,然后到鹿野苑去开讲小乘的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等,慢慢地引导到大乘。从般若的性空,乃至唯识宗等等,逐节讲到佛性上来。透过破妄显真,因缘成熟,演说《妙法莲华经》,在讲完《妙法莲华经》之后,拈花一笑,传下教外别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就是禅宗。
乃至最后大般涅槃前,讲《大般涅槃经》,说“众生皆有佛性”。
直指真如本性的经典,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如来藏经》或者《胜鬘经》等,都是教内正传,直指真如一心。综合了唯识宗所主张的“法相唯识”的思想,以及真如唯心的思想的《楞伽经》,也有指出真如佛性,但是它是综合了唯识和唯心的两大派。
所以这里面有不同,区别在哪里?从性空唯名来讲,证入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因为它没有认识或者肯定真如佛性,所以不能直截了当成佛;而真如唯心,它证真如空性即佛性,所以它能直接成佛,主要是在这里。
事实上真如有空性和不空的两方面。空性是无相的空如来藏,但是它具足一切功德,能显现一切万法,它有不空的一面,所以如来藏有空和不空的两方面。但是它有在缠和出缠的区别,虽有空与不空的功德,但是在缠的时候是不显现的,出缠的时候才显现了空的功德与不空的功德。
有时间大家也可以学习我们讲过的《正法明灯论》里面的大乘三大系,分析得很透。或者多看这方面相关的经典,像《心经》、《中论》就是讲性空唯名一系的多一点,当然也看理解了。另外,般若系的一些经典,它都是讲性空唯名的多,讲中道。法相唯识,像《成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等等,都是讲唯识学派的一些思想。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大乘起信论》、《楞严经》都是讲真如唯心的这一系的多。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空中大道场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初一何时上香最好? 智渡法师答: 一日之计在于寅(3:005:00),早起悦泽最好! 智渡法师问答专题 更多智渡法师佛学内容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往往我们很多人,都是有了病才来念佛。念佛求病好,灵不灵呢?你说不灵吧,有很多人念佛病就好了;你说灵呢,我念佛半天,还没好,在那里着急。 灵不灵取决于哪个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诚,另外,看你的
狗的福报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 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 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
智海法师答: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 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南无阿弥陀佛。这下面好几个问题比较类似,就一道来回答。问1:念佛专注的时候,我的额头眉心处总会觉得不舒服,很难受,这是为什么?问2:我母亲念佛二十几年了,不论出声还是默念,头顶都会不断地震动,有时还会头晕、头痛,这是为什么?不念佛的时候不会有这种现象。
我看佛书上说,人去世后49天又投胎了,那为什么还总会有已故很久的亲人托梦,或有附体的事情?母亲去世很多年了,可在过节的时候,为什么总会梦见她老人家,家里人说烧点纸钱,烧完后真就不再做梦了,为什么?还有最近家里有个外甥女,突然好好的就头痛的不行
善士问:如何正确认清自己?达照法师答:学习佛法整个过程都是正确认清自己,包括认识我。我们认识自己其实只有两样,第一样就首先认识我们的烦恼:有多少烦恼,它的前因后果,因缘果报;第二个就是要认清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
老庄讲道法自然,佛法讲唯心所造,因果不昧而非自然形成。如果心不制造,“自然”出不来的,也无法凭空捏造。
“一切唯心所现”,在《楞严经》上说,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而是真心所显现。迷了真心,就有身心世界现前,除了真心的本体以外,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妄想。所以三界唯是一心,心外无法。有情的三界,乃至无情的器世间,也就是我们正报的身心和依报的环境,都是真心
修行佛法不是在做学问。修行佛法要解行并进,儒家讲要知行合一的。知之非难,行之为难。往往你知道并不很因难,问题是你要做得到啊!一切宗教首先要付诸践履,你去做啊!说得了一丈,不如行得了一寸!所以学佛为什么要持戒呀?要吃素,要念佛,要拜佛。你要从事相上做
善士问:如何才能降伏其心?以前的学习、修行为什么在碰到某些境的时候,还是被其所转了,是没有悟透的原因吗?想知道一个修心的好方法。达照法师答:“以前学习修行碰到境的时候都被它所转了”还能够讲得出来啊,如果都没学习、没有修行的话。
《华严经》五十三卷里面提到:如果你要当一个菩萨,要生起大悲心。菩萨生起大悲之法有哪些,念给各位听。“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①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②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众生的心性不定,随时在变,一下子要做善业
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藤结什么瓜。人,从独立的个体来说,自作自受;从相依相存的群体来说,共作共受。人的遭遇、命运、因缘果报,怨不得别人,只有从自身去寻找原因。人的殊胜之处,人比其它动物,更可贵之处,就是人能总结自己、人能反省自己、人能调整自己、人
“不把方便当究竟”,就是说我们执着某一个法门,然后以为最好,就是最究竟的、圆满的。实际上我们不知道,这都是佛菩萨、祖师们的方便施设,目的都是引导我们证入真如、证入佛性。这才是究竟。如果把方便当成究竟而不去悟入真如,那还是在相上打转。有时候也会起种种
能修、所修二无别,就是能修的心和所修的法,或者能修的人和所修的法,两个无别。为什么无别?因为能修的心是空性,所修的法也是空性;能修的人是空性,所修的法也是空性,这是自他无别、能所无别,从究竟上这是可以证悟了。证到自他不二、能所双亡的时候,就是
圣人的父母会不会受苦?这个各人因果各人背。圣人的父母做好了,当然就享乐,就不受苦。圣人的父母不是圣人的话,他做坏了,当然也有坏的果报,这和儿女没有关系,都是自作自受。圣人的父母不一定是圣人。世间的圣人,比如舜的父亲和他的继母就很可恶,天天想害死
我们要有觉察的心,当所有的事发生在我们身边时,就像一朵一朵的烟花。当它绽放的一刹那,你要去享受它的美丽,把那种美丽融在心里边,这个烟花的绽放对你才有价值。如果烟花闪过了,你看过了,却什么都没有留下,那它没有绽放的意义。
曾经天真无邪的小孩,拥有童话般的世界,不知不觉,已经长大。生活的挑战,应接不暇的琐事,不知何时,活着活着,活成了陌生的自己。为上班而上班,为挣钱而挣钱,忙乱的清晨,昏沉的夜晚,随境而转的一天天,长吁短叹,剩下的就是“累”。
佛法说福和慧像鸟的两个翅膀,尤其这个时候大家特别需要福,福不是表面上的财富,钞票、房子、车子,而是深层次的一种力量、一种底蕴。它不是单纯地说有钱或者说有东西、有物质,它更强调要有承载财富、驾驭财富的这个能力、这个力量。
世间与出世间要从两方面来说,也就是说怎么样出离世间,透过两方面来分辨,就不会感觉有矛盾了。首先,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说的世间,不光是讲人间,是讲三界六道。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还有六欲天。色界就是脱离了五欲,有
这个问题能够提出来,说明这位同修还是能够思维一些问题的,提得很好。但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是不是仅仅十劫?应该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无量无数尘点劫——一尊古佛,这十劫是在这一期所应现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要担心,只是十劫之内的众生才能得到救度,十劫
我国有一句俗语,叫“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早知今日什么?就是早知今日之苦果;悔不当初什么?就是悔不当初种下恶因。所以佛家有一句常语:“菩萨慎因,凡夫怕果”。我们常说的口头语:“前因后果”,也是直指有前因,才有后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不成果。因果律是
“析”是分析的意思,“法”是指一切事物,现象等。这些事物、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将其逐步剖析,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一步步地剖析到最后,则会见到虚无的状态。比如,一张桌子是诸多因缘和合而成,按照析法空的逻辑,可将它层层分解,分解到最
茧喻蚕虫作茧,奋力牵丝,左缠右绕,下缠上绕,吐尽腹内所有,费尽周身气力,才作成一个茧。以为从此可以长住其中,安然无恙了。却不知道苦心经营,不过是自缠自缚。蚕以所吐之丝自卫,不知人恰恰以所吐之丝杀它,万万千千的痴虫都被投入沸水之中!
你才刚开始学佛,先不要给自己弄得太玄妙。你现在就是口念耳听,在这过程当中就有心的力量。因为这句佛号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从口里作为工具把这个声音发出来。然后再从耳根的闻性把它听进去,又听到心里去。
我认为作为修行,无论是念佛、还是念经、或是持咒,其目的都是为好消除自己过去世的业障,所以不管是念佛号、还念经、或是持咒都是一样的。佛法是平等的,没有一个最好的法门之说。如果有人将佛法、或佛经分为好坏、高低之分,那是诽谤佛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