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此经第一译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三藏手执梵本,译为汉语,法业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于元熙二年(420)六月十日译竟,刘宋永初二年(421)复校完毕(见《出三藏记集》卷九经后记等)。初译出时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嗣后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此经,见所译《入法界缺》内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译出从摩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约八九纸补入(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六十卷本。
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华严经疏》卷三、《华严经略策》),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系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以上是汉译此经的三大译本。此外,此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传译于中国的为数也不少。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娄迦谶曾于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当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华严经》的支分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曾列举有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
注:由于《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译本不同,所以字数也有所不同。
华严经原文
华严经原文
《白话华严经》系“地球禅者”洪启嵩老师首次以导读、原典、白话语译、注释并举的方式,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 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
华严经译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暂无简介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讲解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所有一切的万法都从法界流出来,即所谓「一能化为无量」。「无不还归此法界」,所谓「无量还归于一」,还归于法界。法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往大了说,也没有再比它大的了;往小了说,也没有再比它小的了。究竟是大是小呢?也不大也不小,这叫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九·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八·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七·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六·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四完整注音版。
《华严经》有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大意和核心所在,是我们大乘佛法修学的重点。这个偈颂总共有四句,是这样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个偈颂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菩萨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常游于虚空之中,来去自在,总是不留任何的痕迹。我们众生怎么样才能够跟诸佛菩萨产生感应道交呢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二·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完整注音版。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现在开始来诵《地藏经》,愿所有东西南北百由旬内的众生都能听到《地藏经》,得到加持,愿所有众生得解脱。 现在开始来诵《地藏经》,愿所有东西南北百由旬内的众生都能听到《地藏经》,得到加持,愿所有众生得解脱。我们现在来观修一下,把你的声音广布在法界里面。观修你的喉咙颈部这边有一朵大莲花,有一朵大莲花围绕你的喉咙,简单一点,观修你的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法华三昧忏》核心为《法华经?安乐行品》及《普贤观经》,此忏法通有相无相,对一般人来说,可忏除重罪;对初机行人,可除修道障缘;对勤修止观者、可速证法华三昧。《法师功德品》则主要提出末世弘扬大乘法师的五类十德及六根清净的相似即佛之受用功德。
《金刚经》是佛学典籍中的经典,但是佛学基础薄弱的人往往很难读懂,我在这里为读者们推荐几本解读《金刚经》的书籍。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圣严法师的《金刚经讲记》,这几本著作对学习《金刚经》乃至佛学本身都大有裨益。
金刚经的大意,如金刚经中所说:无相、无住、无德、无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等。无非是破除我们凡夫的一切烦恼执着,既不执有,也不著无。修得一切行,要离一切相,离一切相,还要修一切行。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抄经是我们静心修行的一种方式,在经典与笔墨之间,身心得到安住,心灵得到净化,最终达到身心一如,物我两忘。弘一法师说抄佛经十大利益: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也得转轻。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佛在印度那个时代,不注重时间,这是印度那时的习惯,一直到现在他们不记时间的习惯还存在。不注重时间,也不记录时间,故佛经讲法会时间只能用“一时”。“一时”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法会的时候。印度现在应该比以前要好,但没有时间观念的情况还一直存在。如坐车经常不能准点,迟一个小时,晚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是常有的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