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他所翻译的经典语句非常流畅,用词非常的精要。所以读起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到朗朗上口。这说明实叉难陀三藏法师他对于中国文化、语言、文字研究是很深很透的。所以,他能译出这么美妙的语句经典来。
我们今天虽然距离他那个时代,他是唐朝武则天年间来到中国翻译的,距离现在差不多也有一千三百年左右了。现在人再读华严的时候,读一千多年前人翻译的经典,我们都感觉到非常的亲切,语句非常的生动美妙,这是我们后代佛弟子的福分,能够遇到这样的经典这是我们有福。
所以任何学佛人遇到这些经典的时候,都要以一种如贫得宝的心态来面对经典,来珍惜这一个机缘,所以这种机缘是极其难得的。这个实叉难陀在这个经文上告诉我们,他是一个三藏沙门,或者叫三藏法师。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也就是说,这一个法师他精通所有的大小乘经典,三乘经典他都精通。
那一般法师能够精通一两部经典就很了不起,而他居然能把大小乘经典都能够通达,这个是第一个,精通经藏。第二个,精通律藏,律是戒律。对于声闻戒、菩萨戒种种戒律他都能够通达明了。
第三方面,他能够精通论藏。论就是佛在经典里面说的义理,然后历代这些佛弟子、祖师大德们给它归纳总结,创造出一部论典,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所有的这些论典都是后代佛弟子他们的著作。这些论典把某一方面的道理或者修行方法给我们做了一个更系统的全面的归纳说明。
所以,有时候学习一部论典的时候,会让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学习到最广泛的理论方法,这个是为后人修行创造了方便。那么实叉难陀他对于经律论都能够精通,这样的法师世间极其罕有。
那一般能够精通经典的一两部,我们都称为法师;能够精通一两部戒律,我们就称为律师;然后精通一两部论典,我们就称为论师。有些人对经律论都不是很精通,他都懂那么一点点,然后他注重修行,比如注重坐禅,那我们就称他为禅师,他喜欢打坐参禅悟道,一般都称为禅师。
还有一些出家人,他经律论也不精通,也没有经常坐禅,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称呼呢?那直接就称为“师父好”,直接就叫师父,这样也是可以的。所以在佛门的称呼里面能够称的上三藏法师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
这一个实叉难陀法师,他是于阗国人,所以在这里说“于阗国”,这是他的出生地。于阗国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地区,大家知道和田的玉,那个和田玉是最著名的。从古代到现代和田玉都是很值钱、很美观的。所以这个实叉难陀就是和田人。他所处的时代,在这里面就用一个字“唐”,就是唐朝初年武则天那个年代。这个是对翻译《华严经》的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说明。
摘自:华严经·净行品|第(一)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灯云比丘
华严经原文
华严经原文
《白话华严经》系“地球禅者”洪启嵩老师首次以导读、原典、白话语译、注释并举的方式,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 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
华严经译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暂无简介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讲解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所有一切的万法都从法界流出来,即所谓「一能化为无量」。「无不还归此法界」,所谓「无量还归于一」,还归于法界。法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往大了说,也没有再比它大的了;往小了说,也没有再比它小的了。究竟是大是小呢?也不大也不小,这叫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完整注音版。
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对《华严经》有一句评价:“法界因果,缘起理实”。何谓“法”?“法”是诸法的总称。春夏秋冬,男女老少,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诸法。何谓“界”?“界”有三个含义:一切诸法皆有其相,一切诸法皆有其因,一切诸法皆有其自性。一切诸法皆有其相,夏天“热”是它的相;一切诸法皆有其界,夏天也一定与它的界相应。
这不就是恒顺众生吗?跟普贤十大愿里所说的“恒顺众生”完全相应。随众生住,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众生他们的心,他们的行为时时刻刻安住在不同的地方。一会儿安住在贪的境界里,一会儿安住在嗔的境界里,你会发现到,众生的心安住在哪里都不确定,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我下一念心会安住在哪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一·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九·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完整注音版。
如何学习《法华经》?末学已经读过两遍,但是总觉得不能理解这部经的逻辑、脉络。全经都在论述法华大法的宏大功德,但法华大法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开权显实吗?请师父开示法华真义。你已经读过两遍了,读得并不是很多嘛。你先不要提太高的要求,你去读它。读的过程当中也是在修戒定慧。摄心,把它念清楚、听清楚,诵经就是在修行。
论,就是诠释经典要义的。论都是在诠释佛法的甚深义理,让我们更能够明显的知道经典的要义。经,有佛说的;也有佛弟子说,为佛所印证的、所认可的。经,不是只有佛一个人说。论不一定比经的义理浅,也不一定比经的境界浅,因为很多论都是在阐述深奥的义理。所以不能认为论是菩萨或祖师撰的就比经典浅,那是错误的。
“一相一味”,这两个词都是一,没有二。“一”代表了平等,“一”代表了不二法门。所谓“一相”,即“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也好,远离生死轮回也好,还是获得寂灭涅槃也罢,这三个名词只不过是佛从不同侧面来说明同一件事情。“一味”也有三个名称:一乘味、不二味、平等味。
我们平时念佛经的时候,念不同的佛经要做到随文入观。当你念《金刚经》的时候,要什么?观空。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要观空。所以念《金刚经》的时候用空的心来念,心里空空荡荡,了无牵挂,无有一物。用这种空心来念《金刚经》,念着念着就容易入境界,甚至于都开悟了。
当然可以。经典,什么经典你都可以诵,但诵经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通过经典的内容,与自心做一个对照,从而去改变自己,向真理靠拢、向清净靠拢、向觉悟靠拢。经典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大家都知道禅宗有一个典故,叫做“标月指”。就是当我伸出一根手指的时候,往往我们的众生就只看到眼前这根手指。其实经典就像我拿出的这一根手指,我们不能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繁体字是中国古老的文字,它是具有智慧信息的。那当然到了现在通用简体字,尤其是建国以后三批的简体,已经跟繁体离得越来越远了。繁体字并不是不认识,是我们没有接触,如果常常接触,这些文字不会构成很大的障碍的。尽管如此,我们也在为现在念惯了简体字的人,也在印一些简体横排本的佛教书籍,这方面书籍也很多。但是对于我们真心学佛的人,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我们可以用华、香、璎珞,身上带的项链、手镯等各种装饰品拿去供养经典。修供养有内供养跟外供养两种,内在的供养是以“如理修行”为供养,外在的供养是以鲜花水果等供养。内在的供养能得智慧,外在的供养能得福报,也是福慧双修。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