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我们大家只要记得八个字:『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法华经》的核心,是《法华经》的精华所在。是整部经二十八品,无不围绕著这八个字,在展开所有的那些探讨。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呢?
『开权显实』,佛陀所说的法门很多,三乘法、五乘法。佛陀所说的声闻缘觉,它是一种方便,是一种善巧。佛陀所说的一佛乘法,这个是真实。大家如果有读《法华经》,《法华经》裡面明确地指出来:【十方国土中,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只有一佛乘是真实不虚的。其它的声闻、缘觉,包括人天乘。我们要做人,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这一辈子要勤修五戒。你要把五戒修好了,那你下辈子做人的机会很大。我们要上生到天堂,我们要修十善。不管是人乘也好,天乘也好,声闻缘觉乘也好,这些都是佛的方便善巧之说。
大家知道佛陀讲经,祂都是应机施教,对机说法。因为佛陀刚刚开悟的时候,刚刚成道的时候,那些弟子,由于他们的根机很不好,所以佛陀要给他们讲声闻、讲缘觉,甚至讲人天乘。这个就是一种方便。因为众生的根机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佛陀如果那个时候讲一佛乘这么一个大乘法,在座的弟子是没有机会能够听得懂的。那些声闻弟子,他只能听佛的二乘法。
佛陀如果给他们讲一乘大法的话,那这些声闻弟子,就像『如聋如哑』,就像一个哑巴一样、聋子一样,不知道佛在讲什么。所以佛陀为了对机说法,为了因材施教,你看他老人家非常地慈悲。刚刚开始传道的时候,慢慢培养众生的根机,先讲声闻、缘觉,乃至讲人天乘。然后我们众生的根机慢慢、慢慢地成熟了之后,佛陀最后给我们开示大乘法——《法华经》。我们读这部《法华经》。
这部《法华经》是佛陀最后快要涅槃的时候讲的。佛陀讲经说法那么多年,祂为什么早期不给那些弟子讲《法华经》?因为早期的时候,那些弟子,他们的根机很不堪,不能接受大法。所以早期佛陀开示的都是声闻,给声闻人说四谛法:苦集灭道。给缘觉人说十二因缘。讲:无名、行、识、名色、六入、处、受、爱、取、有、生、老死。给菩萨讲六度,讲六度的时候就是要等所有的这些弟子,他们的根机成熟的时候,佛陀才最后讲一乘法。
我们今天能够在这裡读诵《法华经》,我们都是大乘菩萨道的行人。大家如果没有那种大乘的善根,没有累生累劫所积累的因缘,我跟诸位同修讲:你今天不可能在这裡能够读诵《法华经》,不可能在这裡听师父跟你开示,把你带入到妙法的世界当中。你是进不去的,你是没有这个善根的,你是没有这个福报的。人家跟你讲,你也听不懂,你会生起毁谤之心。作为我们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今生能够遇到佛法,能够听善知识讲经,能够读诵大乘的《妙法莲华经》,我跟诸位同修讲,这个真的是我们累生累劫所种下来的善根、福德和因缘。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作为我们佛弟子,我们要发大心。发大心就是要发菩萨之心,上求下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世间,佛法那么好,邪知邪见的人那么多。世间那么多众生,由于造业,然后受苦,最后轮回、流转不断,那是因为众生的愚痴。他们如果能够听到佛法,听到大乘的佛法,如果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那他们就能够断恶行善,从此开始,行菩萨道。
所以作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我们要发大心,把佛法弘扬出去,把这个《妙法莲华经》讲给那些有缘的人听。让所有的那些有缘无缘的众生,都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带他们进入到妙法的世界当中。从此之后,离生死苦、得解脱乐。这个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一个目标。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meifotemple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暂无简介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妙法莲华经讲解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如何学习《法华经》?末学已经读过两遍,但是总觉得不能理解这部经的逻辑、脉络。全经都在论述法华大法的宏大功德,但法华大法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开权显实吗?请师父开示法华真义。你已经读过两遍了,读得并不是很多嘛。你先不要提太高的要求,你去读它。读的过程当中也是在修戒定慧。摄心,把它念清楚、听清楚,诵经就是在修行。
“一相一味”,这两个词都是一,没有二。“一”代表了平等,“一”代表了不二法门。所谓“一相”,即“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也好,远离生死轮回也好,还是获得寂灭涅槃也罢,这三个名词只不过是佛从不同侧面来说明同一件事情。“一味”也有三个名称:一乘味、不二味、平等味。
我们可以用华、香、璎珞,身上带的项链、手镯等各种装饰品拿去供养经典。修供养有内供养跟外供养两种,内在的供养是以“如理修行”为供养,外在的供养是以鲜花水果等供养。内在的供养能得智慧,外在的供养能得福报,也是福慧双修。
《法华三昧忏》核心为《法华经?安乐行品》及《普贤观经》,此忏法通有相无相,对一般人来说,可忏除重罪;对初机行人,可除修道障缘;对勤修止观者、可速证法华三昧。《法师功德品》则主要提出末世弘扬大乘法师的五类十德及六根清净的相似即佛之受用功德。
行坚禅师,因行脚经过泰山时,天色已晚,到一岳庙投宿。看庙的人说:“这里没有房舍,只有廊庑下面可以安身。不过,我告诉你,凡是来此住宿的人,都在一夜之间中邪遭殃。如果您不怕死的话,就到里面住好了。”行坚禅师道:“没有关系,我因不得已,所以才来打搅一夜的。”
宗就是修行的宗要。如果修行人不知修行的宗要,又怎么能够体会到不思议的妙体呢?所以显体之后,必须就是要明宗。本经是以一乘因果为宗要。经中说:“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这就是表因果同时。我们能发大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经中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就是说,即发心时即成佛时,因必感果、果必酬因,即因即果、即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部经,是佛教中最为重要,也是大家期盼已久的,就是《妙法莲华经》,简称为《法华经》。《法华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素有经中之王之称。佛在《法华经》中盛赞此经说:“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
释僧衍是唐朝并州人。并州人到了七岁以上,都知道念佛,而且往生净土的人很多。僧衍持诵《法华经》,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为《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即往安乐世界”,所以他每天诵读一遍《法华经》,三年诵了一千遍。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佛教里有开智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之说,《楞严》是因,《法华》为果。作为彰显佛陀果地威德的《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既是在讲佛的奇妙,也是在讲众生心的奥妙。只是这个“妙”字,虽于一切众生份上本不增减,但三千年来如果没有师传,也就无从谈起。
不管我们了解不了解,佛陀出世不出世,法性都是平等的存在。法性是一切佛性的显现,也是一切自性的成就。对于缘觉人来说,即使佛不出世也能够觉悟。对于平常人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法性的“灯塔”忽明忽暗。法性显现,对生命的第一个疑问就是生存。每一个人的生存境界都很残酷,经不住考量
这出自一个典故,是《大智度论》里的一句话,说“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世间有三件事,因中特别多,果上特别少。哪三件事呢?第一件事就是鱼产卵,或者青蛙产卵,到了春天的时候,卵就慢慢变成蝌蚪;鱼产卵的话,最后能成小鱼的很少,这是一种生物现象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学习了华严净行品之后,又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心量开阔了。这些年来经常有人问我说,法师啊!我的菩提心量很努力的发,发了七八年了都发不出来,还是那样的小心眼。然后说得很无奈,说得很愁眉苦脸的样子。那为什么心量开阔不出来呢?最大的障碍是在哪里呢?其实人类菩提心量开发不出的最大障碍就是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这样说,可能听得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法空之理,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刚经》就说这个。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达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把这些心相破掉,这样一来自己就开悟了,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刚经》说得简单一点,就说这么一丁点道理,
《金刚经》的版本有6个译本,这6个译本都是6个不同的人翻译的。首先第一个译本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总共只有一卷,也就是我们现在手里这一本,手里这一本就是鸠摩罗什他翻译的。第二个译本是魏朝,也就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魏国,曹操那个国家,在魏国的时候,曾经有个印度的法师叫菩提流支,他也翻译了一个《
论,就是诠释经典要义的。论都是在诠释佛法的甚深义理,让我们更能够明显的知道经典的要义。经,有佛说的;也有佛弟子说,为佛所印证的、所认可的。经,不是只有佛一个人说。论不一定比经的义理浅,也不一定比经的境界浅,因为很多论都是在阐述深奥的义理。所以不能认为论是菩萨或祖师撰的就比经典浅,那是错误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