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内容,只管一字一字地去看,不起一念分别心。这样无分别的读经方法是要有古人的文字基础才行吧?因为现代人已经不懂文字本义了,能悟到吗?
我们学习经典和读诵经典,一个是解门,解就是理解、了解、乃至研习。一个是行门,就是印祖开示的读诵,就是用佛从心地真如法性中称性流露出来的圣言量,让你没有一念妄心地去跟它对接。
所有的修行法门,不管念佛、持咒、礼拜,实际上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什么意思?就是持这一个法,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加功,慢慢就会烦恼、身心我执逐渐脱落了,这个时候不加分别,就叫一行三昧。
我们修行就要破我执、破法执,就是用佛法来破这种核心的执着烦恼。你对佛法产生了执着的时候,它就叫法执。印祖开示的方法殊胜在哪里呢?就在于通过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人我执,同时就破法执。这是一个解行并进、真空妙有的法。
从空的角度来讲,字字句句、一字不落地分明读诵,并不是一个空空如也的断灭相。一个字一个字就这样诵,表达的是它的妙有缘起的部分。如果从有来讲,它是一种假名有。说它有吧,它是一念都不生,不加分别妄想。正好是空有圆融,非常高妙的修学方法。
所以说,能不能悟到,跟懂不懂古文的意思没关系。悟跟解有本质上的差别。解是在第六意识,悟已经戳到阿赖耶识的层面,要打开阿赖耶识的妄想,这叫悟。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
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呢?就是因为这个修学境太高妙了,我们下意识有思虑习惯,有以我为中心的妄识、攀缘心,一定要去了解、理解乃至证解,那你就入不了这个法。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芬陀利讲堂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不论是诵经还是念佛,念完后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是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 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选适合自己的
一、《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1 每天的功课以大悲咒开始,结束以礼佛大忏悔文为宜。2 念经的数量要单数,每念一遍经文都要念经文的名称,如念每念一遍《大悲咒》,就要念《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1、念经的时候要“心气合一”(心与气场合为一体)“声气合一”(声音与气场合为一体)“身心合一”(身体与心合为一体),如果能做到这三合一,念诵经文的效果就会非常好。
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能获得很好的成就。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但需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
1、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2、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罪。
一、抄经是将崇高的经文一字一字地抄写下来,所以先决条件是字体要写工整。二、最好是以正楷书写,虽然现在有电脑打字,但是电脑打字和用书法写的还是有所不同,所以还是要用正楷书写。
如果你有去过寺庙你可能会经常看到师傅在念经,但是他们念的经文到底是什么呢?念的经文有什么作用呢?念哪本佛经有何种对应的作用呢? 众所皆知,佛经是源自于佛心,佛经的经文本身就蕴含着佛法,佛性存
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1 念某部经的时候,要学经里面是怎么发愿的,要学习跟他发愿,要观想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愿。2 不起执着,没有能诵的我,也没有所诵的经,念经时读诵,你的心跟经结成一体。
论,就是诠释经典要义的。论都是在诠释佛法的甚深义理,让我们更能够明显的知道经典的要义。经,有佛说的;也有佛弟子说,为佛所印证的、所认可的。经,不是只有佛一个人说。论不一定比经的义理浅,也不一定比经的境界浅,因为很多论都是在阐述深奥的义理。所以不能认为论是菩萨或祖师撰的就比经典浅,那是错误的。
我们平时念佛经的时候,念不同的佛经要做到随文入观。当你念《金刚经》的时候,要什么?观空。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要观空。所以念《金刚经》的时候用空的心来念,心里空空荡荡,了无牵挂,无有一物。用这种空心来念《金刚经》,念着念着就容易入境界,甚至于都开悟了。
当然可以。经典,什么经典你都可以诵,但诵经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通过经典的内容,与自心做一个对照,从而去改变自己,向真理靠拢、向清净靠拢、向觉悟靠拢。经典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大家都知道禅宗有一个典故,叫做“标月指”。就是当我伸出一根手指的时候,往往我们的众生就只看到眼前这根手指。其实经典就像我拿出的这一根手指,我们不能
繁体字是中国古老的文字,它是具有智慧信息的。那当然到了现在通用简体字,尤其是建国以后三批的简体,已经跟繁体离得越来越远了。繁体字并不是不认识,是我们没有接触,如果常常接触,这些文字不会构成很大的障碍的。尽管如此,我们也在为现在念惯了简体字的人,也在印一些简体横排本的佛教书籍,这方面书籍也很多。但是对于我们真心学佛的人,
抄经是我们静心修行的一种方式,在经典与笔墨之间,身心得到安住,心灵得到净化,最终达到身心一如,物我两忘。弘一法师说抄佛经十大利益: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也得转轻。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佛在印度那个时代,不注重时间,这是印度那时的习惯,一直到现在他们不记时间的习惯还存在。不注重时间,也不记录时间,故佛经讲法会时间只能用“一时”。“一时”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法会的时候。印度现在应该比以前要好,但没有时间观念的情况还一直存在。如坐车经常不能准点,迟一个小时,晚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是常有的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你随文入观入的是什么观?观有很多种,要么是入空观,要么是入假观,或者是入中观。入假观就是随着文字的假因缘起,从现象上入。入空观就是一字一字地往下念,不思惟它的法义,不要管它下一句什么意思。如果你是读诵净土法门的经典,随文入观和一字一字往下念,入的都是极乐世界的情状,那么这两种的功德就是一样的,这两
对于经典的行持,也有很多种方法。如果你是一个初学的人,也不用要求对这些法义怎么样去理解和把握,当下不用思惟心去诵就是一个行持方法,诵着诵着对很多法义自然就会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很多法义的了解,是在朦朦胧胧的、慢慢的、不知不觉的过程中知道的。这是法义潜移默化、深入我们内心的一个过程,不要操之过急了。
有的学佛人,即便有善知识的指导,甚至经年累月的练习,也无法熟读或背诵大乘经典,这都是由于过去世造作的恶业所导致的。这类人过去世所造作的恶业主要有两种:一、吝法。有人来请教佛法,自己虽然懂得,但不愿传授给他人,甚至产生嗔恨心
的确是在打妄念,因为诵经和学经是不一样的,学习经典的时候,你细细品味这段经文的意思,思考一下,这个是可以的。但是诵经的话,就应该纯一直心,不要打妄想,过去祖师说要「随文入观」。什么叫随文入观?就是这个经文首先要摄住自己的妄念,另外就是经文本身是有义理的,就随它这个义理慢慢地趋入,但是不是用妄想去分别,这段经文是什么意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以怎样的生命状态去面对新的开始?现在我们坐在法堂里,还蛮辛苦的,你怎么克服寒冷和懈怠走到这里呢?实际上在这里听听,有时候心只要一打开,佛光照进去,就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克服寒冷的力量,我在这个寒冷的法堂里,也找到了一种生命的充实。因为我们的生命除了需要温度,更需要真理和真理之光。
《法华经》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尊者翻译的,一共有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法华经》在佛教里被称为是“成佛的法华”。本师释迦牟尼佛经过前面四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的开权,循循善诱,在法华会上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实指的是实相,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有佛性的众生都能够成佛。所以在法华会上,与会弟子都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不管我们了解不了解,佛陀出世不出世,法性都是平等的存在。法性是一切佛性的显现,也是一切自性的成就。对于缘觉人来说,即使佛不出世也能够觉悟。对于平常人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法性的“灯塔”忽明忽暗。法性显现,对生命的第一个疑问就是生存。每一个人的生存境界都很残酷,经不住考量
这出自一个典故,是《大智度论》里的一句话,说“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世间有三件事,因中特别多,果上特别少。哪三件事呢?第一件事就是鱼产卵,或者青蛙产卵,到了春天的时候,卵就慢慢变成蝌蚪;鱼产卵的话,最后能成小鱼的很少,这是一种生物现象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