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妈:您们好!随着春节日渐逼近,我把自己出家前后的岁月作了一个深入的反思,又把是否还俗的问题,反反复复思惟了无数遍,现将深思熟虑的结果,向二老作一个汇报和沟通。爸,您和我妈,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又送我上学直至工作,可以说历尽艰辛,耗了无数的心血。
从佛法上来讲,可以多供灯,以灯供佛,回向众生,也回向学子。因为灯代表光明,能破黑暗。灯,在佛教里面,很多时候就是指智慧,智慧能破无明、愚痴。所以供灯来回向众生都能远离愚痴黑暗,也回向自己得到智慧。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解脱的甚深空性智慧,一种是广大缘起的种种差别智慧。世间的各种考试主要都是差别智慧,假如一个人有甚深智慧,他就能够彻底的没有得失心,当然有利于他考试的心
《地藏经》云:“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
你要相信你儿子,你的内心要散发出这种念头,相信他能够管好自己,相信他自己可以面对他的未来,不掌控他。重点是你要对他发出这样的念头:我相信你,不代表我不管你,我是关心你的、我是相信你的、我是爱你的,你可以为自己做任何决定,你也完全可以为自己负责任。
经常会有年轻的学佛人,在学佛与婚姻之间的取舍存在困惑: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生子呢?其实困惑很正常,作为在家佛弟子,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很清楚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
结了婚的女性要孝顺公公婆婆,也得和公婆同住,但就孝顺不到自己的父母,这算不孝吗?不是,绝对不是,你既然嫁人家了,就要把对方的爸爸妈妈当做你的父母来孝顺,你的爸爸妈妈一定很怀念你,但是你过得快乐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其实很难从事物对错上来讲这个问题,作为佛弟子更多的应该是从因果上来讲述这个问题。佛法是从人性的角度,从长远目光的角度,从修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单单只是考虑当下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其实每个人心中对错是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目的。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那是核心重点。甚至于古代帝王以孝治国,他们冶理国家都是推动孝道。有了孝道,家庭就能和睦。家和万事兴,他的事业就能兴旺,就能好。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家家户户都和睦了,都兴旺发达了,那么国家就安定了。所以,家、国、天下,这就是一个次第。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得要从家庭做起。把家治理好了,才能冶理国,冶理天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我最最最想让阿弥陀佛多加持加持我的宝宝……觉火法师开示:弥陀慈光遍法界,称念圣号蒙摄受。阿弥陀佛!
度家里面的人,要看福报的,如果你在你家中有大福报,你说的话他们都会听;如果你没有这个福报因缘,还是要用行动去度他们。比如说,我现在学佛了,你看我回家表现就不一样了,我比以前更勤劳了,更愿意去服务别人,更有耐心了,更愿意修忍辱了,你这个行为就是在度人。
佛法讲万缘放下,不是说对家庭的责任都不顾了,这是完全不对的。万缘放下指的是什么?是指我们心里面要观照到诸法的空性,不被这个世间的外境来牵动我们的心,并不是说万缘放下什么事都不干了。把万缘放下理解成把责任义务都放下,这个肯定有很大的问题,那不叫学佛,那叫学魔。
《法华经》上有这样一个偈颂,“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母亲有这样宿世的因缘,就能种下得度的因缘,等到她因缘成熟的时候,不用你劝,她也会非常愿意这样去做。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急于去教化谁,去弘化谁;我们现在急着做的,是要先自我调伏。我们要考察自己,要推究一下自己的内心,反观自己有没有调伏。
昨天有一位弟子的朋友们过来见我,她们遇到困惑,让我指点。她说:“活佛,我的先生有外遇了,爱上别的女人,我该怎么办?我心理很难受,我是不是应该离婚?”我就问她“你真心爱他吗?”“我非常爱他”。我又问:“你想失去他吗?”
父亲去世三年后,你来到了我家。同父亲相比,你平凡得实在是乏善可陈。可是,50岁的母亲需要一个老伴儿,而一个50岁的老人对另一半的要求也务实本真很多——只要人好就行。而你具备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你是远近闻名的好人,具体地说,你是一个老实人。和我母亲第一次见面那天,你很难堪。因为你深知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你的帮衬。
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却不能和睦相处,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经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菩提心而导致的结果。
孟子告诉我们五伦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现在很多的问题都发生在夫妻这一个伦常上! 正因为夫妻是人伦的起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发生了偏差,那么家庭怎会和谐,社会怎
必是注定的人,才来与你相遇。 今生相遇相爱,注定是前世的因缘。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两个人成为夫妻,佛学上讲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种种愿力业力,经过几生几世之后,不管时空变换,不论贫富丑
前些日子,我应友人的邀请去了趟济南。已经是第二次去济南了,所以这次去并不是专程游览名胜,而是特地去看望多年失散的一位朋友。将近十年光景的不见,彼此都苍老了不少。朋友叹息我的后脑勺增添了不少操劳的白发,我也惊奇地发现了朋友的前额脱颡出了智慧的光顶。久别重逢,另是一番感慨,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沉默便是见证。
人生是个漫长的旅程,而婚姻如车,想徒步走完人生旅程的人不多,那样太累,也和传统习惯不合,于是,绝大多数人上了婚姻这辆车。这辆车上,男人是驾驶员,女人是副驾驶。婚前,男人是开车的人,女人是在路边等车的人。人人都想坐宝马、奔驰,可这样的豪华车太少,偶尔过一辆,不是车上已经有人,就是人家不肯停车。
这是一场并不浪漫的包办婚姻。启功本以为,为了不违母命而娶章宝琛,是人生的不完美,不料,她竟成了他难得的知己,并在最艰辛的岁月里,给了他无尽的幸福。启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他一周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和姑姑艰难地拉扯他长大。20岁时,母亲为他提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名叫章宝琛的姑娘,比他大两岁。此时的启功正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并没有成家的念头。但望着母亲被生活打磨得粗糙的双手,他点了头。
一提起佛教,在许多人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僧人的形象。实际上,出家只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佛教徒中,大多数为在家居士。在家居士通过婚姻,建立家庭,既维系种族的繁衍,也护持出家人的修行,为出家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因此,佛教重视婚姻问题。既然佛教重视婚姻问题,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离婚这件事呢?
善士提问:师父,你好!我想问问自己迷茫的婚姻问题,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师兄,她也是学佛的,近一年的认识相谈交流,有共同语言和爱好。得知她是一个离婚了的单身,身体状况也不好,由于我本人经济问题,和她相处来往,一直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和要孩子的事情。
从佛法上来讲,可以多供灯,以灯供佛,回向众生,也回向学子。因为灯代表光明,能破黑暗。灯,在佛教里面,很多时候就是指智慧,智慧能破无明、愚痴。所以供灯来回向众生都能远离愚痴黑暗,也回向自己得到智慧。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解脱的甚深空性智慧,一种是广大缘起的种种差别智慧。世间的各种考试主要都是差别智慧,假如一个人有甚深智慧,他就能够彻底的没有得失心,当然有利于他考试的心
你要相信你儿子,你的内心要散发出这种念头,相信他能够管好自己,相信他自己可以面对他的未来,不掌控他。重点是你要对他发出这样的念头:我相信你,不代表我不管你,我是关心你的、我是相信你的、我是爱你的,你可以为自己做任何决定,你也完全可以为自己负责任。
结了婚的女性要孝顺公公婆婆,也得和公婆同住,但就孝顺不到自己的父母,这算不孝吗?不是,绝对不是,你既然嫁人家了,就要把对方的爸爸妈妈当做你的父母来孝顺,你的爸爸妈妈一定很怀念你,但是你过得快乐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其实很难从事物对错上来讲这个问题,作为佛弟子更多的应该是从因果上来讲述这个问题。佛法是从人性的角度,从长远目光的角度,从修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单单只是考虑当下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其实每个人心中对错是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目的。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那是核心重点。甚至于古代帝王以孝治国,他们冶理国家都是推动孝道。有了孝道,家庭就能和睦。家和万事兴,他的事业就能兴旺,就能好。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家家户户都和睦了,都兴旺发达了,那么国家就安定了。所以,家、国、天下,这就是一个次第。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得要从家庭做起。把家治理好了,才能冶理国,冶理天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我最最最想让阿弥陀佛多加持加持我的宝宝……觉火法师开示:弥陀慈光遍法界,称念圣号蒙摄受。阿弥陀佛!
度家里面的人,要看福报的,如果你在你家中有大福报,你说的话他们都会听;如果你没有这个福报因缘,还是要用行动去度他们。比如说,我现在学佛了,你看我回家表现就不一样了,我比以前更勤劳了,更愿意去服务别人,更有耐心了,更愿意修忍辱了,你这个行为就是在度人。
佛法讲万缘放下,不是说对家庭的责任都不顾了,这是完全不对的。万缘放下指的是什么?是指我们心里面要观照到诸法的空性,不被这个世间的外境来牵动我们的心,并不是说万缘放下什么事都不干了。把万缘放下理解成把责任义务都放下,这个肯定有很大的问题,那不叫学佛,那叫学魔。
《法华经》上有这样一个偈颂,“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母亲有这样宿世的因缘,就能种下得度的因缘,等到她因缘成熟的时候,不用你劝,她也会非常愿意这样去做。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急于去教化谁,去弘化谁;我们现在急着做的,是要先自我调伏。我们要考察自己,要推究一下自己的内心,反观自己有没有调伏。
敬老爱老,不仅是社会的一个风气,也是我们人生当中必不可缺少的一堂课,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老年人有丰富经验,有很多的人生价值,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另外,从感恩的角度讲,没有老年人就没有我们今天。我们国家充满着正能量,对于老一辈的敬仰,以种种的形式,缅怀老前辈的革命精神。传达着敬老爱老的重要、有必要,这是感恩心的一种培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