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
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
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读:然后是读,多读,读通顺了,不拗口,有节奏,好听。
诵:之后是背诵,背诵熟练了,一气呵成,没有一字的间断,没有一字的错误。
持:然后才是持咒。这三大咒语任挑一个,能一口气背诵21遍,大概45分钟。除了正常的换气呼吸外,没有一个字的间断,没有一个字的错误,才可以称为持。
持咒的首要目的就是断除思虑和妄想。所以无思虑,无疑虑。是持咒的方向。
妄念问题:
人人都有妄念,妄念并不可怕,问题在于你对待他的态度,不要被卷进去,也不要妄图去断除他。对妄念,不理睬,直接持咒,不间断。妄念自生必自灭,本是无常,何需断除?佛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你明白,本来没有问题,又何须解决?有问题,就需要解决。而一个问题解决了, 另外一个又产生了。永无止尽,根本没有解决问题。
气息问题:
有人持咒久了,气息弱,气短气虚。这个问题的根源有二,一是有淫漏,精气不足,气息虚弱,不能持久。二是有思虑,气息不畅。所以,一要戒淫,炼精化气,使精气充沛。二,要放下身心,了无牵挂,直接持咒,能快就快,突破意识,放下思虑。咒在意先,随念随观。一放下思虑,气息自然通畅。本来无问题,也无需解决。
咒在意先:
常人都是先思想,后说话,说出心中的念头。而持咒是反过来,突破思想,不用思想,直接持咒,能快就快。在思想未产生前,咒就先出来了。咒一出来,思想就破了。咒要熟练到,不用思想,脱口而出。要能突破思想,还未来得及思想,咒就念出来了。咒出来了,思想就放下了,唯有观照。持咒要快,快的来不及思想。“咒在意先,随念随观。”
持咒有了境界,比如咒音的穿透力,力度,回音等等。就容易产生执着,执着于这些东西。于是就成了障碍。持咒,不应该留住于任何境界。
无住于境界:
持咒久了,会有功夫,咒音有力度,穿透力,回音等等。你会喜欢这些感受,喜欢了,也就会去追求。追求气息更强劲,更有摄受力。追求了,就停留在那个境界,于是境界成了障碍。所以,一定要放下对境界的追求,不断持咒,能快就快,突破意识,了无牵挂。
无住于当下:
持咒清净了,会体验到“念念当下”的感觉。字字音音,清澈明了。字字全力,音音全心,落地有声,归于当下。这个是很好的境界。但也会因为喜欢而去最求念念当下的感受。就会喜欢,会追求每个音都更加有力,都落在当下。而每个当下,皆是随生随灭,求之不得的。所以不可执著,不可留住。
随灭随生:
每个咒音都是念念当下,都是每个当下。而每个当下都是随生随灭,皆是空性。而持咒,既要明白无常空性。也要明白妙有。所以,随生随灭的同时,也是随灭随生,运用自在。既随生随灭,没有留住。又随灭随生,没有间断,生生不息,连绵不断。既念念当下,又念念无住。
真正持咒的人讲究咒音,最好是以梵语的原音发音,而且每一个音节在印度都有它一定的意义和作用。但万千法门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难免在读音方面会有一些偏差,我们怎么来看呢?在认真听取上师传教的基础上,尽量与之相同,如果无心的多少出现了一些偏差,应知道一切修持法门,以心为主。
持咒不一定非要在打坐或拜佛的时候,任何时间都可以持咒,乘车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洗澡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生气的时候、遇到麻烦的时候、甚至是做梦的时候都可以,最好是把持咒变成一种习惯,只要心有空闲的时候都可以,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做梦的时候记得持咒而不受惊吓,才能在生气的时候记得念咒而知道自控,才能在陷入困境的时候记得念咒而化解逆缘,而只有在任何时候还记得持咒,才可能在生死关头因此而得到解脱。持咒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处境,一句两句也行,一两个钟头也行,不需要固定时间的。
持咒最好还是和打坐、手印结合起来,保持心情平静,身体放松。可以轻声念出声来,也可以动嘴而不出声,还可以在心里默念,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怎么觉得适合自己放松就怎么来。平实工作和生活的空暇时间,不方便打坐或持手印,就保持专心,心里默念就行。
要根据个人不同的修行境地来,大多数人如果让他刻意观想某个佛菩萨像,或者某个种子字等,不仅观想不来,分了心神,还容易走偏,魔变成你想看到的佛菩萨像或者光点、殊胜境界等,让你跟着他跑,时间一长就着了魔还不自知,以为上了什么境界。因此可以不用观想,心无牵挂,任其自然,任你什么意境,是佛菩萨像也好,是仙境也好,来就来了,去就去了,不追求,不执著,不动心,耐得住寂寞和单调,只是全心全意,反复不断的念诵。 一字一字从心里过。如果有时分了神,一边念咒一边想别的,这也很正常,只需要保持一颗内观的心,知道自己跑神了,赶紧回来专心持咒,久而久之,那个想跑神的念头一出,你就能看到它,“想跑?没门!”一把揪回来,老实呆着念咒。
再久一点,你连想跑的心都没有了,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跑?跑哪里去?是什么跑了?这时的你心地清明、镇定,浑身的肌肉骨骼柔软如棉,心里不由自主的涌出一句又一句的咒音,像是自动化的流淌出来,不是我在念他,更好象是他在念我,人与咒完全融合在一起,咒音象波浪一样,一波一波的从头到脚的在体内来回震动,好象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因此在深深的颤动。咒音一圈一圈向外辐射,彷佛大地都跟着震动。种种美妙的滋味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人完全沉浸在定的空乐之中,其乐是世间所有快乐均无法比拟的。南怀瑾先生曾描述到:“一波一波的光明随着咒音的频率,从我的身体里面喷射出来。
事实上,此时已听不到咒音,而是感觉到咒音如白色的光明,随着一个个咒音的流动,在身体内部流来流去,犹如一片光海,而这光明在不断的扩展,延伸。倏的,从脚底一道弧形的光明直升上天顶,顿时,四周大放光明,犹如白昼一般。我与光明融会一体,光即是我,我即是光,光我不二,而咒音忽而在内,忽而在外,搞不清内外与左右。呵!这才是咒音的最深的密意:咒即是光,光即是咒,光咒不二。”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心中,不可没有目标。否则,不知驶向何方?目标,不可过高,达不到时徒增失落感。目标,不可过低,极易达到后不懂珍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努力,一种是智慧。今日,我们将文殊菩萨的智慧融入心间。
我们发心学佛无非是想消除无明烦恼得到解脱,然而但凡遇到一点挫折困难的时候我们又很容易退转,就如同这个“心”字里的三个点,每一个点都是向外的,说明我们太容易心随境转了。人人都想成佛,但当看到前方难行的路,注视着那些带刺的荆棘,大多数人也就开始退缩了。故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发心的人多,坚持的人少,走到终点的人更少。
生活中无论是否修行,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烦恼。有烦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一下自己的担心。人类的担心会一个接着一个,这就叫做生活。如果把生活当中的诸多担心与不安全感去掉了,这就叫做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为了生命而生活。生活无可无不可,比如担心的问题出现也罢,不出现也罢,我们依然穿衣吃饭,照常生
不要害怕错误,要直面错误。学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生起佛法的正见。当我们对佛法生起了清净的正见时,知道一切皆依缘起而生,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过失、烦恼也都因因缘而生。我们现在有了佛法正见,就尽量培育自己觉察和正勤的能力,时刻训练自己觉而不随的能力——觉烦恼而不随烦
「无表色」是人们发自于内心的善意或恶意,经过身口造作表现(表色),而留下的一股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力用。「无表色」也可称为「无表业」。它虽然与「业力」很相似,都是身口造作后留下的一股力用,但「业力」会始终跟随我们,直到因缘成熟受报才消失,而「无表业」则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有人问了一个问题,他说神通抵不过业力,那为什么念佛还能往生?因为他一直以来对神通抵不过业力这句话他是深信不疑,他知道人的业力不可抗拒。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每个人无法跟自己的命运抗争。每个人的命运之强大,其中有一股冥冥中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没有人敢与他抗争。
我们经常讲菩萨,“菩萨”其实是略称,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分开的意思是什么呢?“菩提”是“佛道”的意思;“萨埵”有两重意思,一个是“众生”,一个是“勇健”。什么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就这两件事。因为菩萨没有成佛,所以要上求佛道。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还有上,所以要上求佛道。向下呢?菩萨要救度、帮助一切众生。
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不是遇到好事就是遇到坏事,不是遇到好人就是遇到坏人。所以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都是如此。那既然这是世间的常态,大家都要去面对,那我们就应当换一种心态来面对顺逆两种境界。在这些经历当中去成长自己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在顺逆境界里面去自哀自怨,去自高自大,这样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让自己越是被人瞧不起。
心之妙用,无所不在。日用平常、生活点滴,处处皆是。若心不起妙用,逢遇人事,则不能随缘智行,也不能转物化境,更不能周圆一切,即无明凡夫之境地。若于心不昧,是非无生,每时每刻都自在洒脱、拿捏自如,点点滴滴俱恰到好处、不失分寸。如此这般,不但自己妙乐无穷,而且能利益大家,造福社会……此方为一个修行人真正用功办道之处,及觉悟应达到的最终目的。
追求财富要向内求,而不要向外求。当你的心对某些事物有很强烈的念头,你就很容易在外境得到它,这就等于是心想事成。经常做“我是被爱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恩典的、我是被眷顾的……”这样心理暗示的练习,生活就会比以前丰盛。但这么努力之下,而你的福报还不够,那就是因为你的心量还没有扩大,因为心量越大福报就越大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面,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有多少苦恼,可是又有多少放不下。佛的国度那么好,我们也很向往,但从来没有为往生净土而做点什么努力。
曾经世尊在波罗& 15240;国的一处园林里,为大众演说妙法,忽然天上飞过一群大雁。因为佛已经圆成了无上的果德,他说法的音声自然非常美妙,以至于大雁听到后,也被吸引住,深心爱乐。于是,这群大雁就循着世尊的音声往下飞,没想到却被猎人布下的网给网住了,还没等飞到世尊那里,就都被猎人杀掉。
此咒汉传佛教十小咒之一,也常用,意为持诵此咒功德积聚犹如宝山。有人或疑,既然象经文所说功德那么大,还要参什么禅、念什么佛、忏什么悔、闻什么教、观什么心?直接一句咒语不就全搞定了么?需知众生根性不一,有人从此得悟,有人从彼得悟,有人好乐妙理,有人乐住禅寂…特别是大部分凡夫(包括我),其性刚强,喜欢偷机取巧、迅捷穿空,佛陀大智大悲,怎么可能不应机种种设教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法德放生活动以弘扬【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慈悲救护】为宗旨。倡导维护
有一次世尊在说菩萨修行的种种法门,讲到法身福相无量的时候,有五千人起身顶礼佛陀、绕佛三圈便离开了。当时尊者目犍连心中就想,这五千人不愿意听佛说供养如来三身之法而离开,一定是有什么因缘。所以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请教佛陀说,世尊,这五千人修行菩萨道,深入如来法藏,超过声闻与辟支佛,为什么听到佛陀讲供养如来三身深义而退却呢?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以下是 "第192次放生活动明细公告 "的活动详情 : 活动日期:2020年0
慈悲是需要力量的,否则你的慈悲会成为自己的异想天开,因为没有力量的慈悲顶多也只能称之为善良罢了。
“十心向往”,就是具足十种心,向往一个对境,命终就必定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心向往”就是随一一心,专念向往阿弥陀佛,命终一定得生彼国。这“十心”表明一个修道人要存哪十种心。这是菩萨发心的内涵了,我们了解一下,十心向往。
不与而取叫偷盗。不偷盗戒是指所有一切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论是私人、公家的财物,未经当事人同意,拿取了其任何一样物品,则犯盗戒。盗戒属于性罪,不仅佛教中将其制为戒律,世间的法律亦有相应的罪行惩罚。凡是有主之物,若未征得对方同意,将此物取离本处,占为己有,即犯盗戒。犯盗戒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并不是的。烧香贵不在多,贵在心诚。一个人拜佛不诚心,表面只是恭敬,内心却产生怨恨、烦恼、贪欲等念头,即使烧再多的香又如何明了佛的智慧,又如何得到清净自在的心灵与安乐,又如何与诸佛菩萨心生感应?不烧香当然可以拜佛,因为佛不会怪罪于你。不要听别人的误导,佛是慈悲平等的,佛舍身只为利益众生,佛已经放下所有怨恨,佛怎么可能怪你?你学佛,佛就很高兴,你不学佛,佛也不会怪你,佛只会生起怜悯之心,佛希望众生都会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