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恶淫为首,造下邪淫罪业的,除了在阳世会受到很重(直接被销减寿命和功名富贵)的恶报惩罚外,死后在阴司所受的罪罚更要严重严酷千万倍!要受惩罚的事项很多,以下就把重要的和常见的一些冥列出来,希望已经看到这篇文字的有缘朋友,都能各自常常戒勉!同时劝戒身边有以下所列各项的朋友,尽早忏悔改过!并不再重范。
乱伦之人,永闭地狱,有害人命者,死遭雷击,戏尸之人,与此同罪。已受阳罚,皆免雷劫,有忠孝事,准抵四分。大善千五,即千五百善亦抵四分。强奸寡妇,当身绝嗣,受苦地狱,历五百劫,转为虫蚁,又五百劫,转为禽兽,又五百劫,再转为人,为娼妓身,已受阳罚,免一百劫。有害人命者,罪加五等。有忠孝事,准抵一半,大善五百,亦抵一半。
谨按:地狱历劫者,每一劫,即历一地狱受刑罚之苦一次也。阴司受罪,非比阳世,虽刑罚一次,其身已死,又必使之复还人形,刑戮如前状,历劫既满,此罪始完,如再有他罪,再按罪使受地狱刑罚,尝见洞冥记中,详载犯淫孽者,生前如悔改向善,死后自抵除减罪,如至死不改者,死后由一殿解至各殿,须历受诛心狱、铜人狱、割肾狱、鼠啮、油釜车崩大小各地狱之罪,若乱伦更入乱伦等狱。或永闭地狱,受诸刑罪。盖刑罚于淫孽,乱伦罪为特重。以上地狱,各受若干劫,满后始得转劫,转劫者系投生一次,为一劫也。又见金科辑要、轮科辑要二书中,详列赏善、罚恶各条,而此冥律诸条,亦有减免加等,准抵差别,以见善恶分明不爽毫发,若参观金轮二科,暨洞冥记,则因果报应,益信而有征也。
诱奸寡妇:二世绝嗣,以上各劫各历四百,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四百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身患残疾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八十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四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七分;中等善事有五百件,也抵七分罪。
调奸寡妇:三世绝嗣,以上各劫各历三百,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三百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贫贱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六十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三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九分;小善事有五百件,也抵九分罪。
强奸处女:会得到淫佚的子女,以上各劫各历四百,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四百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身为奴仆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一百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四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一半;大善事有四百件,也抵一半罪。
诱奸处女:二世绝嗣,以上各劫各历二百五十,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二百五十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疾病缠身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七十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三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七分;中善事有四百件,也抵七分罪。
调奸处女:妻女偿还!以上各劫各历一百,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一百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中贫身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四十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二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九分;小善事有四百件,也抵九分罪。
强奸有夫之妇:妻女偿还!以上各劫各历三百五十,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三百五十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身为隶卒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一百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三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一半;大善事有三百件,也抵一半罪。
诱奸有夫之妇:减寿二十四年,以上各劫各历七十,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七十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孤独身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三十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二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七分;中善事有三百件,也抵七分罪。
调奸有夫之妇:减寿十二年,以上各劫各历一百,也就是先在地狱受苦,受完苦报后生作虫蚁,再生为禽兽,各历一百劫。然后才转生为人,但还要受中贫身的余报!已经受过阳罚的,免去二十劫罪;有害死人命的,罪加一等!曾经作有忠孝事的,准抵九分;小善事有三百件,也抵九分罪。
以上三条(寡妇、处女、室妇)俱属异姓,若属亲戚,加倍治罪。有服之亲,罪次乱伦;若在丧中,罪加三等。无论仆妇,无论奴婢,奸淫之罪,俱照上论。奸事未成,减寿半纪,有害人命者,照成奸论。
淫一娼妓:减寿半年,染恶疾者,减寿一年,若能改悔,兔去减寿,遗一子女,为兽一世,若能改悔,免为走兽。
渔猎男色:与妇女同。十六以上照处女论,十六以下,照室妇论;挟幼童者,照淫娼论。(此即同性恋者)
造淫书者:减寿二纪,若有因阅书造成淫害,罪坐已身,书不消灭,永不超生,拍摄淫戏春宫,与此同罪。
扬一淫事:减寿半纪,若有害人命,减寿一纪;谈闺阁者,与此同罪。若能改悔,罪俱减等。
凡奸淫之事,有用药打胎,致丧一命者,加倍治罪。
凡奸淫处女,在十二岁以上者,虽属诱奸调奸,俱以强奸论,若有害人命者,加倍治罪。
凡已有子而又置妾者,一人,减寿二年。有功名者,削功名八分,不减寿。
凡寡妇无意改嫁,而用计诱之者,减寿三年。有意改嫁,免去减寿。
凡娶一寡妇,留夫家一子女者,减寿二年,子女致死者,减寿一纪。
凡朋友相见,谈淫佚之事者,三次,减寿一月。致人有淫事者,减寿三年;有功名者,罚停迟功名。
凡路遇美色,目逆而送之,三次,减寿半月。若假托殷勤,实存恶意者,一次,减寿一算。原注:一算三月也。抱朴子曰:算者三日也。金科辑要则云:算者,三年也。此当以原注为准。
凡喜听淫戏者,一次减寿三月。有功名者,罚停迟功名。点淫戏者,一次,减寿一算,若有所害,转兽一世。
凡喜看淫书者,三次,减寿半月,致生疾病者,减寿三年。
凡诱人行淫事者,照人所犯之罪减二等,父兄纵子弟行淫者、纵仆类者亦同。
陆判官云:按此冥罚,各淫罪固难稍宽,而乱伦之罪尤重,无论以卑凌尊,以长欺幼,死后俱入无间地狱。今日世风大坏,犯此者每出于仕宦之家,读书之子,相染日久,习以为常,迷不知耻,将不知所终。诸神仙不得已,奏明玉帝将冥罚明传阳世,不必隐讳,其有见此冥罚,而知悔改者,减罪。行忠孝者,减罪。积功德者,减罪。若见此篇仍不知改悔,反加毁谤者,定遭恶报或雷击,或有见此篇遵信而广传者,传一百人,增寿一纪。传二百人,无子得子。传三百人,增寿二纪。传四百人,子孙盛昌。传五百人,功名连绵。传一千人,名登赤箓。传流天下,死后成仙。传十富豪,抵传二百人。传一仕宦,抵传百人。此皆经孚佑帝君奏明玉帝,照准施行。
谨按:金科辑要,系清咸丰六年,文昌帝君降于湖南醴陵县之擂鼓桥诚尽林,此科原乃上帝所定,秘之玉箧,文帝恳求玉旨,颁行人世,发明天律,又曰阳律,罚民之恶,降灾劫以诛其心。清光绪三年,文武二帝,恳蒙玉帝准后,颁轮科彰明阴律,核人之罪,有地狱以诛其魂,又经诸仙述辑,凡金科所未尽有者,是书续传其旨,飞鸾缮稿,普示人间。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心中,不可没有目标。否则,不知驶向何方?目标,不可过高,达不到时徒增失落感。目标,不可过低,极易达到后不懂珍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努力,一种是智慧。今日,我们将文殊菩萨的智慧融入心间。
我们发心学佛无非是想消除无明烦恼得到解脱,然而但凡遇到一点挫折困难的时候我们又很容易退转,就如同这个“心”字里的三个点,每一个点都是向外的,说明我们太容易心随境转了。人人都想成佛,但当看到前方难行的路,注视着那些带刺的荆棘,大多数人也就开始退缩了。故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发心的人多,坚持的人少,走到终点的人更少。
生活中无论是否修行,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烦恼。有烦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一下自己的担心。人类的担心会一个接着一个,这就叫做生活。如果把生活当中的诸多担心与不安全感去掉了,这就叫做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为了生命而生活。生活无可无不可,比如担心的问题出现也罢,不出现也罢,我们依然穿衣吃饭,照常生
不要害怕错误,要直面错误。学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生起佛法的正见。当我们对佛法生起了清净的正见时,知道一切皆依缘起而生,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过失、烦恼也都因因缘而生。我们现在有了佛法正见,就尽量培育自己觉察和正勤的能力,时刻训练自己觉而不随的能力——觉烦恼而不随烦
「无表色」是人们发自于内心的善意或恶意,经过身口造作表现(表色),而留下的一股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力用。「无表色」也可称为「无表业」。它虽然与「业力」很相似,都是身口造作后留下的一股力用,但「业力」会始终跟随我们,直到因缘成熟受报才消失,而「无表业」则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有人问了一个问题,他说神通抵不过业力,那为什么念佛还能往生?因为他一直以来对神通抵不过业力这句话他是深信不疑,他知道人的业力不可抗拒。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每个人无法跟自己的命运抗争。每个人的命运之强大,其中有一股冥冥中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没有人敢与他抗争。
我们经常讲菩萨,“菩萨”其实是略称,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分开的意思是什么呢?“菩提”是“佛道”的意思;“萨埵”有两重意思,一个是“众生”,一个是“勇健”。什么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就这两件事。因为菩萨没有成佛,所以要上求佛道。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还有上,所以要上求佛道。向下呢?菩萨要救度、帮助一切众生。
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不是遇到好事就是遇到坏事,不是遇到好人就是遇到坏人。所以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都是如此。那既然这是世间的常态,大家都要去面对,那我们就应当换一种心态来面对顺逆两种境界。在这些经历当中去成长自己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在顺逆境界里面去自哀自怨,去自高自大,这样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让自己越是被人瞧不起。
心之妙用,无所不在。日用平常、生活点滴,处处皆是。若心不起妙用,逢遇人事,则不能随缘智行,也不能转物化境,更不能周圆一切,即无明凡夫之境地。若于心不昧,是非无生,每时每刻都自在洒脱、拿捏自如,点点滴滴俱恰到好处、不失分寸。如此这般,不但自己妙乐无穷,而且能利益大家,造福社会……此方为一个修行人真正用功办道之处,及觉悟应达到的最终目的。
追求财富要向内求,而不要向外求。当你的心对某些事物有很强烈的念头,你就很容易在外境得到它,这就等于是心想事成。经常做“我是被爱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恩典的、我是被眷顾的……”这样心理暗示的练习,生活就会比以前丰盛。但这么努力之下,而你的福报还不够,那就是因为你的心量还没有扩大,因为心量越大福报就越大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面,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有多少苦恼,可是又有多少放不下。佛的国度那么好,我们也很向往,但从来没有为往生净土而做点什么努力。
曾经世尊在波罗& 15240;国的一处园林里,为大众演说妙法,忽然天上飞过一群大雁。因为佛已经圆成了无上的果德,他说法的音声自然非常美妙,以至于大雁听到后,也被吸引住,深心爱乐。于是,这群大雁就循着世尊的音声往下飞,没想到却被猎人布下的网给网住了,还没等飞到世尊那里,就都被猎人杀掉。
此咒汉传佛教十小咒之一,也常用,意为持诵此咒功德积聚犹如宝山。有人或疑,既然象经文所说功德那么大,还要参什么禅、念什么佛、忏什么悔、闻什么教、观什么心?直接一句咒语不就全搞定了么?需知众生根性不一,有人从此得悟,有人从彼得悟,有人好乐妙理,有人乐住禅寂…特别是大部分凡夫(包括我),其性刚强,喜欢偷机取巧、迅捷穿空,佛陀大智大悲,怎么可能不应机种种设教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法德放生活动以弘扬【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慈悲救护】为宗旨。倡导维护
有一次世尊在说菩萨修行的种种法门,讲到法身福相无量的时候,有五千人起身顶礼佛陀、绕佛三圈便离开了。当时尊者目犍连心中就想,这五千人不愿意听佛说供养如来三身之法而离开,一定是有什么因缘。所以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请教佛陀说,世尊,这五千人修行菩萨道,深入如来法藏,超过声闻与辟支佛,为什么听到佛陀讲供养如来三身深义而退却呢?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以下是 "第192次放生活动明细公告 "的活动详情 : 活动日期:2020年0
慈悲是需要力量的,否则你的慈悲会成为自己的异想天开,因为没有力量的慈悲顶多也只能称之为善良罢了。
“十心向往”,就是具足十种心,向往一个对境,命终就必定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心向往”就是随一一心,专念向往阿弥陀佛,命终一定得生彼国。这“十心”表明一个修道人要存哪十种心。这是菩萨发心的内涵了,我们了解一下,十心向往。
不与而取叫偷盗。不偷盗戒是指所有一切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论是私人、公家的财物,未经当事人同意,拿取了其任何一样物品,则犯盗戒。盗戒属于性罪,不仅佛教中将其制为戒律,世间的法律亦有相应的罪行惩罚。凡是有主之物,若未征得对方同意,将此物取离本处,占为己有,即犯盗戒。犯盗戒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并不是的。烧香贵不在多,贵在心诚。一个人拜佛不诚心,表面只是恭敬,内心却产生怨恨、烦恼、贪欲等念头,即使烧再多的香又如何明了佛的智慧,又如何得到清净自在的心灵与安乐,又如何与诸佛菩萨心生感应?不烧香当然可以拜佛,因为佛不会怪罪于你。不要听别人的误导,佛是慈悲平等的,佛舍身只为利益众生,佛已经放下所有怨恨,佛怎么可能怪你?你学佛,佛就很高兴,你不学佛,佛也不会怪你,佛只会生起怜悯之心,佛希望众生都会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