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凡夫人往往不甘寂寞、乐于散乱,喜欢到喧哗的场所打发时光。如果生活中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大家就赶紧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假如身边有一点纠葛发生,人们更是兴奋莫名——所谓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观火;而好事之徙,则以说三道四的形式为之推波助澜。
烦恼、习气一现前,有时很难管住自己。为什么呢?这就是习气,不是现行烦恼。现行烦恼是由习气激荡出来的。习气是过去种了很多瞋心的种子,对境造业时的频率相当高,只要有因缘,立即爆发出来,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有些人性格温柔,平时不太发脾气,但不代表没有瞋恨的种子,他一发脾气不得了那简直,地动山摇,强度比老发脾气的还厉害。他集聚时间长了,以前忍的太多了,并不是真把这个东西消磨掉了,只是种子力量很弱,一次一次,最后种子汇聚到一起,形成合力,到一定时候,忍不住啪,一下爆炸了。
天底下的任何事情,在是非没有分清楚之前,一定要谨慎,不能仓促地去处理。如果辨明了是非,那就要考虑其中的道理所在,任何事物都有其必然之理,要用理来决断、要以道义来决断。惟道所在断之勿疑。这句话说的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如何处理事情?就是往道上会。
有人说:我会珍惜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珍惜是对的,但是首先要从家人做起,学习佛法利益众生也要从家人做起。很多人学完佛了,佛学完了之后,对家庭就有一种逃离感,就是很不想待在家里,但是自己又口口声声讲自己要发菩提心、要度化众生,这些就是背道而驰!自己的家人,一定要好好珍惜好、要好好照顾好,有的东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话,可能是你人生当中最大的遗憾,是不是?
善士问:信佛不是可以消业吗?改心不是可以改运吗?那为什么师父在《缘苑圆》书中解答“一家人信佛还出事”这个问题中说,有因必有果,信佛只是会好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恒传法师答:一个人信佛、学佛了,是否具足正知正见?是否把身心交给了佛?
善士问:我身体不好,感觉自己业障很重,不知道怎么修行,请师父开示。恒传法师答:想消除业障,首先以真诚的心去忏悔,把你所造的恶业,全部发露忏悔,从内心往外忏,同时借着十方三宝的威神力助你的缘,让你的业力消减下去,改变你现在的状况,同时通过中医的帮助。
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间的苦与乐?其实这些所谓的苦乐,它只是相对的,它没有绝对的苦与乐。比如说一个病人,在生病的时候他觉得很苦,等他这个病治好了,他就觉得很快乐,但这个乐是相对于苦而言的。但是我们一个人健康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不苦也不乐。所以这种苦乐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与因缘之下,给我们产生的一种感受。
灵不灵在于你的心。对不对?“心诚则灵”。为什么有的地方挂“心诚则灵”呢?这个“诚”就取决我们的因果的一个道理。你诚心实意地去种因,就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那你不去种下一个这样真诚的一个因,那它就不会有果。所以说许愿灵不灵,你不能把它交给菩萨。我告诉你们方法,怎么样许愿才灵——你要把种种的因种好,让自己来决定这个愿灵不灵。
一念向善时,福报便已种下;一念为恶时,恶因便已埋下。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便是如此。修行者千万不能小看这一念之差,善恶之念哪怕再小,经过助缘的催化,后果难以估测。所以在一念升起时,我们就要及时的自我观照——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
一提起“生死簿”,人们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这句话。不由让人又联想到“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到阎王殿,把花果山所有姓孙的猴子从生死簿上都一笔勾销的精彩片段。也许你会问:孙悟空他为什么有这个本事?若仔细玩味一下“悟空”二字,那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既已悟空,相亦无存,一切有形的东西再也
这个问题用佛教的话来说,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结缘,结善缘。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都是一个因缘法,没有善因,怎么会有善果。那怎么结缘呢,方法很多,一个方面可以用佛教的施食法,和冤亲债主结缘。还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人做服务,做义工,甚至不空过一个从你身边经过的乞丐来做布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毫无怨言,欢心愉悦的去做。这样久而久之,善缘自然就汇聚在你身边
你是否也经常在生活中这样感叹:为什么我越是努力,却越感到焦虑?为什么每日忙碌的生活过后,带给自己却不是安全感?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云淡风轻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也许你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为人:有人缘则有福,结好人缘就是最大的修行。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不生气就能消业障。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的。知缘惜再造善缘。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多一次原谅,就多一次造福:把量放大,福就大。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已。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已。
简单是福。众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财富、忙名利、忙着争抢,忙于计较得失荣辱。争来抢去终是空。简单的人,勤劳节俭,一切随缘而安。不需要为挣不尽的财富焦头烂额。也不会为柴米油盐而忧愁。不争,自然从容;不计较,所以常快乐。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正是自己想找的。这句史上最神奇的话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世人一生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是最损阴德的。造口业时,只图一时快意,没有想到将来果报之惨烈。《地藏经》说的拔舌地狱、火镬地狱,就是这类罪业的果报。但现代人往往随顺自己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 5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发病率约11%,重症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三分之二的患者有过自杀念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估计高达100万。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大,和爱人关系紧张,得了抑郁症,每天精神恍惚,夜不能寐,甚至想割脉自杀。我给她讲弥陀的救度,让她看净宗法师讲法视频,告诉她多念佛自然会好。
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能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应当是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从小到大一直用这个名词。学了中医之后才晓得原来人一发怒,真的会在体内产生“气”,严格说来“生气”根本就是一个中医的名词。不单是人会生气,多数的动物都会生气,动物生气之后接下去就是打斗,因此,生气是打斗之前身体的准备动作。身体透过生气调整内分泌,使身体达到打斗时的最佳状态。
有一个生活充满痛苦的可怜人遇见一位证得神通的圣人,于是便向他诉苦,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地不如意,命运是对自己如何地不公,希望圣人能帮助自己得到一些幸福。证悟的圣人欣然应允了这个可怜人的要求。于是圣人递给这个人一个背篓让他背上,把这个命运的弃儿领到一块宝地,这块宝地上铺满了幸福。圣人告诉他,这块宝地上的幸福随便你捡,捡到后扔进你自己的背篓里,幸福都是你的。这个可怜人走在宝地上,发现遍地是自己以前梦寐以求的幸福,激动极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弯腰捡拾起来,有爱情、有事业、有家庭、有婚姻、有友谊…
烦恼、习气一现前,有时很难管住自己。为什么呢?这就是习气,不是现行烦恼。现行烦恼是由习气激荡出来的。习气是过去种了很多瞋心的种子,对境造业时的频率相当高,只要有因缘,立即爆发出来,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有些人性格温柔,平时不太发脾气,但不代表没有瞋恨的种子,他一发脾气不得了那简直,地动山摇,强度比老发脾气的还厉害。他集聚时间长了,以前忍的太多了,并不是真把这个东西消磨掉了,只是种子力量很弱,一次一次,最后种子汇聚到一起,形成合力,到一定时候,忍不住啪,一下爆炸了。
天底下的任何事情,在是非没有分清楚之前,一定要谨慎,不能仓促地去处理。如果辨明了是非,那就要考虑其中的道理所在,任何事物都有其必然之理,要用理来决断、要以道义来决断。惟道所在断之勿疑。这句话说的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如何处理事情?就是往道上会。
有人说:我会珍惜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珍惜是对的,但是首先要从家人做起,学习佛法利益众生也要从家人做起。很多人学完佛了,佛学完了之后,对家庭就有一种逃离感,就是很不想待在家里,但是自己又口口声声讲自己要发菩提心、要度化众生,这些就是背道而驰!自己的家人,一定要好好珍惜好、要好好照顾好,有的东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话,可能是你人生当中最大的遗憾,是不是?
善士问:信佛不是可以消业吗?改心不是可以改运吗?那为什么师父在《缘苑圆》书中解答“一家人信佛还出事”这个问题中说,有因必有果,信佛只是会好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恒传法师答:一个人信佛、学佛了,是否具足正知正见?是否把身心交给了佛?
善士问:我身体不好,感觉自己业障很重,不知道怎么修行,请师父开示。恒传法师答:想消除业障,首先以真诚的心去忏悔,把你所造的恶业,全部发露忏悔,从内心往外忏,同时借着十方三宝的威神力助你的缘,让你的业力消减下去,改变你现在的状况,同时通过中医的帮助。
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间的苦与乐?其实这些所谓的苦乐,它只是相对的,它没有绝对的苦与乐。比如说一个病人,在生病的时候他觉得很苦,等他这个病治好了,他就觉得很快乐,但这个乐是相对于苦而言的。但是我们一个人健康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不苦也不乐。所以这种苦乐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与因缘之下,给我们产生的一种感受。
灵不灵在于你的心。对不对?“心诚则灵”。为什么有的地方挂“心诚则灵”呢?这个“诚”就取决我们的因果的一个道理。你诚心实意地去种因,就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那你不去种下一个这样真诚的一个因,那它就不会有果。所以说许愿灵不灵,你不能把它交给菩萨。我告诉你们方法,怎么样许愿才灵——你要把种种的因种好,让自己来决定这个愿灵不灵。
一念向善时,福报便已种下;一念为恶时,恶因便已埋下。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便是如此。修行者千万不能小看这一念之差,善恶之念哪怕再小,经过助缘的催化,后果难以估测。所以在一念升起时,我们就要及时的自我观照——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
一提起“生死簿”,人们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这句话。不由让人又联想到“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到阎王殿,把花果山所有姓孙的猴子从生死簿上都一笔勾销的精彩片段。也许你会问:孙悟空他为什么有这个本事?若仔细玩味一下“悟空”二字,那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既已悟空,相亦无存,一切有形的东西再也
这个问题用佛教的话来说,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结缘,结善缘。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都是一个因缘法,没有善因,怎么会有善果。那怎么结缘呢,方法很多,一个方面可以用佛教的施食法,和冤亲债主结缘。还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人做服务,做义工,甚至不空过一个从你身边经过的乞丐来做布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毫无怨言,欢心愉悦的去做。这样久而久之,善缘自然就汇聚在你身边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