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难了!”纷繁的工作、复杂的人际、越来越长的体检单,来自生活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慨叹、渴望逃离,而“出离”这一词汇也再次步入人们的视线。
于是有少年出离“城市”,隐居山林修仙;有素食者出离“肉食”,用绿色充盈身心,有白领出离“奢侈品”,回归简单生活。然而这一通操作下来,我们真的“出离”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出离”其实等同于“逃避”,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对待烦恼的不同态度,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对话:
青年:“大师!你收了我吧!”
大师:“嗯?为什么想出家呀?”
青年:“工作累、身体差、媒体天天毁三观,我想出离,我想解脱!”
大师:“噢~那如果每天不干活还有钱花、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你还要出吗?”
青年:“呃,这个嘛……”
我们总以为是外在的人、事、物让我们快乐或痛苦,让我们执着而不舍,觉得换一个环境,问题便会解决。这种遇到烦恼不敢面对,下意识想要远离的心态就是“逃避”。
就像有青年为了免受工作学业的压力背起行囊,隐居山林,等到盘缠用尽又不得不下山归来,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非出离;或是有些在家居士只知诵经念佛,不管家人孩子,以为自己有出离心,实际却是对家庭责任的逃避。
其实“痛苦”与“快乐”都是自找的,如果不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就算逃到寺院、逃到极乐净土,也还会有看不惯的事与人,烦恼痛苦依旧如影随形。而改变的方法就是学会“出离”。
而所谓“出离”,则是在一切境界带来的烦恼面前都不会害怕、不会畏惧,同时,在外境带来的快乐面前也不生起贪恋和执着。
出离,听起来很抽象,但只要细化为省察自己的身语意,学会觉察、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绪与欲望,也即对治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离。
贪,指过度的欲望;嗔,指失控的情绪;痴,指一味的执著。
有些佛弟子在学佛后确实在努力出离,比如对治自己对“肉食”的欲望,开始尝试吃素;比如对治自己对“名牌、奢侈品”的欲望,开始简朴生活,但有时也会陷入对“出离”的执著。
比如,吃素以后,开始见不得肉食,甚至对肉食者产生憎恶、厌烦的心理——“我是吃素的,我不要和你们这些吃肉的人一起吃饭!”
比如虽然不再追求“名牌”,但对精美的佛经佛像、念珠法器等又生起了执著——“我这串念珠是紫檀木做的哦!”
这样子的出离并不彻底,无非是从一个笼子钻进了另一个笼子,那真正的出离是什么样的呢?
就像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小伙伴们全神贯注地看着电影,但就算电影再如何精彩,饭点时妈妈的一声“回家吃饭”,便乖乖收心回家。
真正的出离心也是如此,可以不带犹豫或不舍地放下任何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可以走出任何习惯的场景,简单说就是可以放下对一切的执著。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其实心中若无执著,不止无有恐怖,很多烦恼痛苦也自然无从生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修是学习的意思,修禅定就是修习禅定的意思。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慈是“与乐”,即慈爱众生,希望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苦”,即怜悯众生,希望拔除其苦难。怎样给予众生快乐呢?方便化导众生修习安乐之因,持戒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此方能令其真正住于安乐。怎样救拔众生出苦呢?同样,拔苦也不只是单单地除去众生现前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帮助众生找到痛苦的原因,令其依佛所教,修习究竟离苦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连根拔除众生的
首先,净土行人的“有净土”,就是你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发愿,这辈子一定要生到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极乐世界,要去见阿弥陀佛。这是最根本的一点。有一种知见叫“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类似这些理论你可以有涉及,有了解,甚至有一些解悟,但是作为净土行人,还是要把心重用在求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从相上来圆满地表达。也就是说,不管你道理懂多少,但是你的
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形象,哪三种呢?经典上都有记载。《大乘义章》里面就有说到,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什么叫法身?法身指的就是佛陀证悟的法性,佛以法性为体,故名法身。佛经上说:“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指的是佛陀自证的境界,也算是涅槃三德之一。
1 平常心:当你碰到问题时,记住一定要保持平常心,淡泊功名利禄的诱惑,找出自己的弱点,面对世事的挑战。所以古人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2 光明心:这是一种清净、阳光,并且正面的心态。你的心光明了,行为自然就光明了,事业也一定是开阔的。这光明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对得起人。时刻记得。
人心无常多变,可若把这个心彻底搞明白了,自然在平常中体露真常,这就是修行的目的。既然修行,就要在心上下功夫。只有你的心与道和合相应了,这脚下的路就走得比较真切,十分明快。若你修不好这颗心,烦恼总是不断,谈何修行解脱?若心真的修好了,天下本无事,有事也是快乐事,你说自在不自在!
佛法,从恭敬中求!如果你没恭敬心,就想求得脱离轮回,解脱生死的方法,或者求得往生净土的修行方法,那是不可能的。例如:在世间拜师学艺,你要有恭敬心。你没恭敬心,师傅凭什么要传手艺给你?学佛,连恭敬心都没有,你如何能够进入佛门修行呢?有人觉得自己超级聪明,自学成才,把佛法当作敛财的工具,通过不良的疯子网宣传媒体,忽悠一大片,大吹特吹,俨然一代教主自居,甚至超越佛陀,出口
每次诵经念佛持咒后都回向,这种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或者说也不一定就是一定要得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在每天的诵经念佛持咒念佛多次之后,只是在每日结束的时候做一个总回向,这样也是可以的。然后你其他的行善法回向不回向,也是这么一种方式。你可以每次行善法后都做一次回向,也可以每天比如说行了一件两件三件,在行完多件善法后做一个总的回向。当然我们内心随时都要发回向心,但是也没必要说事无巨细,一而再、再而三地每天多次地去做
你看到别人比较苦,自己又没有更好的能力去帮助他离苦,内心情绪低落。这说明你对他人有悲悯心,很难得。你有了这样的悲悯心,但不要为情绪所转、为情绪所干扰。情绪低落时,以愿力去突破困境,心就不会因此而沉没。你有了这样的悲悯心,但不要为情绪所转、为情绪所干扰。情绪低落时,以愿力去突破困境,心就不会因此而沉没。
佛陀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生不息,我们有无尽的过去也要面对无尽的未来。也就是说我们过去造作的因,也会决定我们现在的一些果,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因,会决定未来的果。生命是要分两段来看待,我们来到今生,并不是你的生命是从今生才开始,所以它有很多过去的因决定了你是谁的儿女,你会降生在什么地方。这些东西它是由过去的因,产生了现在的果的一个定数。但是从现在到未来这一段,它就是可以变化的
必须令彼等各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人天福报。凡夫有福,必造杀业,既造杀业,难逃杀报。况有福之人,不止造一杀业。然则求福之人,乃为自他求祸也。学佛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法德放生活动以弘扬【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慈悲救护】为宗旨。倡导维护
我们同修们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说:“法师呀,我有业障,我心不清净!”刚开始我也说:“慢慢消。”后来我也反问:“你是依照佛的清净度来要求自己吗?”但凡我们是凡夫,都会有业,都会生障,正因如此,所以才需修行,叫做业消智朗,障尽福生。不要说我们,历代这些往生的祖师爷们,也都有业障。只不过他们修成就了,我们是一边要还,还要继续欠。祖师菩萨们再来呢,就是只还不欠。
怎么样让“生活禅”不是一句空话?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禅?我们每天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就是在生活,工作、往来也都是在生活。那禅是什么?禅本不可说,但禅不可说并不是就不能去领悟。我们都知道“拈花微笑”的公案,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百万人天不知道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佛陀说迦叶尊者得到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这就是禅的第一个公案。
第七末那识执着的“我”,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藏识”,所谓的“藏识”有三层意思,分别为能藏、所藏、执藏。能藏: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管善恶都会形成业种,业种在未受报前,都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并能保持这些善恶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保持其本有的功能,故阿赖耶识具有能藏义。
据〈六祖坛经〉载,因韦刺史向惠能大师提出:“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的问题,六祖曾为开示无相颂,以示修行之道,并强调:“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此“无相颂”,如能依此而修,则与在大师同处无异,如果不依此而修,出家又有何益。
“三昧耶”有很多种意思,它主要有四种意思:一个是平等,一个誓愿,一个是惊觉,一个是除垢障。第一个“平等”。就是了知我们与诸佛自性平等,没有差别,这是平等的意思。第二个“誓愿”。就是众生被无明垢障所覆盖不能显出自性,所以诸佛发大誓愿广度众生,令众生能够开显本心、见自本性。诸佛发大誓愿广度众生,令众生觉悟,这就是“誓愿”的意思。
人生充满无常,聚散分合乃是常事;人身虽说难得,生老病死亦是常态。修行人需知,世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亦随因缘和合而灭。过于执着,便生烦恼,成为修行路上的障碍。既知人生无常,人身难得,便要放下我执,好好珍惜在世短短几十年的光阴,莫将时间耗费在烦恼之上。
古云:聪明反被聪明误,无论有意无意,只要过于炫耀财富、卖弄才华,必遭无妄之灾。所以越有才能,越要低调;于才能之外的优点,要尽量隐藏起来,甚至于要装傻充楞。装傻不但能自我保护,也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平衡一下他人的心理,让他觉得,你再有才能,也有不懂的地方。
有弟子问佛陀,这世界上什么最有力量?什么最是光明?佛陀回答:忍最有力量,这其中能忍受他人的污辱最难得。如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