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为什么我们念佛时总是执行力不够、难以落实,转念的力量也提不起来?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在烦恼、贪瞋痴里熏习得太久了。这些习气、烦恼、贪瞋痴,想要在念上一、两年佛后就全部消灭,这只能是一个妄想,我们会因为这个妄想而痛苦、纠结。现在怎么办?我们要多练、反复的练、不厌其烦的练,这就叫做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当然,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或者我们的信愿很真实、无始以来的因缘成熟,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我们送往生的时候,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个人一辈子没学过佛,但他宿世有善根,临终能够遇到善知识开示,一皈依、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看到阿弥陀佛,他就愿意去,然后真的就往生了,瑞相非常好。这确实要有福德因缘,有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这一辈子来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生净土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佛,原文buddha“佛陀耶”,译为汉语就是觉悟的人、智慧的人。最初,佛陀,指释迦牟尼佛一人,后来,凡是已经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断尽烦恼、习气,达到觉行圆满的人,也都称为佛。所以,佛,不是造物主,不是救世主,不是神,不是天人,不是掌握人类命运或给予人类赏罚与生杀大权的操控者。他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走出迷茫、破除愚昧的指引者。他是由人修持而成就,是转凡成圣的典范。
其实一个年轻的生命会提早的离开,一定是有些原因,他自己本身可能也有些问题。这么年轻就走了,他对生命肯定没有信任感的。在他和亲人相处的过程中,可能时不时的透露出做人没意思的想法,等于是他对自己的生命是灰心的、没有热情的,他没有看清楚自己生命该有的价值。的确,如果他遇到一个好的缘分通过引导,能够打开他的心门,他的身体会因此健
斋天,起源于隋朝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金光明忏法》,此忏法是依《金光明经》而制定的。《金光明经》,又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与《仁王护国经》《妙法莲华经》合称为“护国三经”。到了元代,天台宗慧光法师从《金光明忏法》中摘录出供天一节,于每年正月初九率众启建供佛斋天法会。
我们常说“珍惜当下”,若只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当下”便已过去;若纠结于之前错失的,便又耗费了“当下”;而再忧心仲仲去思虑即将到来却又未至的彼时,所拥有的“当下”便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其实,“当下”便是呼吸的每一瞬间,此刻的眼中所见,手中所有,心中所念,皆是当下。
建议你,如果实在计数跟不上,可以按前面讲过的,计时间,然后折算成数量。如果跟着音频念,就要有所选择了。有的音频实际上是一种唱念法,就是传统寺院道场那种唱诵念佛。有的是把佛号谱上旋律,像唱歌一样。你把这个先搞清楚。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世上找不到一帆风顺的人,每个人都是在挫折与失败的陪伴下成长的。不能因失败而失落失意,应当于失败中总结经验,再创辉煌;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韩信有胯下之辱,孔明有街亭失策。由此可知,吃得了亏,受得了苦,才能成得了事。
帝释天本是印度教神明,司职雷电与战斗,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梵文中,释迦(?akra)意为”能够、有能力”;提婆(deva)意为“天人,神明”;因陀罗(indra)意为“王者、征服者”,合起来就是“能为天界诸神的主宰“,简称“能天帝”或“释天帝”,最终译为“帝释天”。
佛法中没有提到过顺星、犯太岁这些,民间信仰中有。你也提到说,经典中和《印祖文钞》中都没有见过这个法,说明你是个有福报的人,学习《印祖文钞》和经典。我们看《印祖文钞》中,不要说太岁、顺星了,就是讲到扶乩,连伽蓝菩萨关老爷都给真实地请来了,但印祖还是说,这个偶尔当做方便法,大家问问,起信心就可以了,不要太执着了。这个风气如果太盛,那就会坏乱佛法。
六和合,是释迦世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为僧团制定的共住规约。分别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样的群体,有著共同的见解,奉持共同的戒律,过著共同的生活。思想、行为、制度、经济,都能和同。所以,有了它,即使各具不同烦恼、不同习气、不同个性的人,也能相聚一处,无诤共住,和谐安乐,清净身心,精进修道。
天台宗所说的空假中三谛,又称之为圆融三谛,所阐述的理论为诸法实相,其体为一。空假中三谛是一非三,空非偏空,假非偏假,中亦非空假之外而有中。随指一法即空,即假,即中。谈空当处,必俱即假,即中;谈假当处,必俱即空,即中;谈中当处,必俱即空,即假。三谛俱破、俱立、俱绝待,互融互通,无碍自在。故中谛是举一即三、三即一,不偏二边,双照互融无碍为中谛。
在净土教史上,有好多主动舍报归西的莲宗祖师。确实也有居士也问过我说,这不是属于自杀吗?可是《净土圣贤录》里边,记载了好几位这样主动舍报的。要么是当时他觉得于住持正法无益,就是说这个色身留着没用;要么为了度化众生,具足了福报因缘的弟子。那么我们就要另当别论。
毗沙门天王,即是掌管财宝之天神,又称为多宝藏菩萨。在《增一阿含经·三o二》中曾记载毗沙门天王帮助一位极为贫困的鸡头梵志,准备种种食具供养佛及僧众,乃至修得阿罗汉果的故事。虽然对天王描述不多,但故事却耐人寻味。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次,世尊与五百比丘正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这时,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乘宝羽车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中,邀请世尊和比丘众,到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中结夏安居,并供养衣食等。世尊默然受请。
我们有自私就难免有过失,对生命的提升一定要忏悔知耻。不该做的重恶避免不要去做,对于生存生活必然的恶,一定要知道羞耻懂得除了生存生活还有生命的提升。靠忏知耻悔不再造提升生命的价值。发愿不再随习气,恶法,习惯自私而继续生活,自私少了就会将心比心,就会慢慢彰显出生命的最高价值。这样必然要从道德的反省忏悔知耻中得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佛像一定要供在佛堂中间,菩萨供在佛像两边,诸神供在菩萨的外侧,可以作为三宝的外护。请他们跟你一起学佛,也让诸神亲近三宝,请他们做佛教的护法善神。你可以替他们做个三皈依,他们也是佛门弟子了,请他们修学佛法,种成佛的善因,跟你一起共修,这样就很好。
一个人适合哪个道场,一个看业力,一个看愿力。心中无大愿,你以为自己在选择道场,其实是业力的驱使,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心中有愿的人,就看个人自己内心的准备,然后感召相应的道场、同修、善知识。如果一定要说有所选择的话,基本的条件,要符合修学者个人的愿力,比如说你是修学净土法门的,尽量在净土道场,这样较相应,也
念佛法门是易行道,它特别在哪里?它简单、方便、究竟、了义。它是以法藏菩萨因地的难行道作为基础的,容易达到效果、圆满我们的生死大事,不让我们走弯路,是易行道。这个易行道是相对于通途法门来谈的。通途法门就是像法藏菩萨因地那样,通过捍劳忍苦的修行来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法藏菩萨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要我们每个人都
《瑜伽师地论》所讲的闻法当起的五种想:一、珍宝想。人生难得,佛法难逢。能够得到人身,又能够听闻佛法,实在是难遭难遇。所以当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应作珍宝想。佛法就像世间的宝贝一样,人人都喜欢,珍贵稀有难以得到。二、眼目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走路就很容易绊倒摔跤。我们能够听闻到佛法,就“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也就是说,听闻佛法能够让我们出生智慧,有了智慧就不会造作恶业堕落三途,所以闻法应
什么叫十法界?我们知道的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地狱、恶鬼,属于六凡——凡间的道,还没有到圣。圣跟凡是相对的,凡道就是六道轮回。四圣指的是什么?事实上指的就是声闻,就是我们讲的阿罗汉,缘觉就是我们说的辟支佛,接下来是菩萨,最后是佛,这四个。佛、菩萨、声闻、缘觉,再加上凡道的六法界,一共是十个法界,它是互具的。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相同或不同的需求,有需求就有要求;互取所需,公平和谐。需求财富时,就要求工作;需求权力时,就要求升官;需求后代时,就要求嫁娶;需求离苦时,就要求修行。所以,有要求是很正常的,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对方建立公平的互利平台;而不能以霸道的方式,强求对方,以免失之公允
了知生灭而发心无所住,我们发心都是生生灭灭的,这个心就是住在了生灭上了,这个发菩提心就生生灭灭就时而有时而无。这个住就是有所住了,住在了轻易舍弃的很容易就转变的生灭,而不了知生灭的身心事上了。了知生灭更要了知,知生灭同时生不生不灭的长远心,从这生心从了知真理而生心,这个心不碍一切的生灭、不障碍人情、不障碍世间因缘、不障碍自己发心因缘,了知随应世事、勤修福慧无所住,不住生灭障蔽心,而生向于不生不灭的长远心、发在于其中而不落于其中的入流亡所心、发只要菩提心一发永发不令退的无尽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