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烧香本身非常好,祈请长寿健康、无病无灾,这当然是有用的。不过要记住,不要抛下主要的问题,只说次要的问题。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在烧香的时候,第一个要祈祷的就是:愿一切诸佛菩萨加持于我,让我相续当中无数世来伤害我、令我在种种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及人、天、阿修罗等六道轮回中不断流转的因缘,即贪、嗔、痴、慢、疑等一切烦恼悉皆消除!
令我生起大慈大悲、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波罗蜜多,速速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永久安乐的菩提果位吧!愿一切诸佛菩萨保佑我、加持我,令我在今生得到人身之际,能解救天下一切有情父母众生、速速证得佛陀果位!
如果我今生成不了佛,那就令我往生西方极乐佛国,在阿弥陀佛那里修行佛法吧!证得佛陀果位之后,我即能报答一切众生的恩德!祈请令我达到如此殊胜的因缘吧!为成办这个目的,让我今生中修佛法的一切因缘,即善缘、福禄寿财、智慧、慈悲、德能等一切顺缘悉皆增长吧!将修这样殊胜法的一切违缘,特别是疾病、灾难、痛苦和障碍等等一切障碍和违缘悉皆消除吧!
与我有关的每一个人,令他们消除一切违缘、俱得一切顺缘!包括我的儿女、我的父母、还有我的亲朋好友等,令他们远离一切疾病、灾难等违缘,获得一切顺缘,并且令他们心如法、法如正、正如道、速速证得佛陀果位吧!
我们要如此祈祷烧香,这样既没有放弃主要的问题,也达到了次要的目的,现前和究竟都圆满。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
万恶淫为首,造下邪淫罪业的,除了在阳世会受到很重(直接被销减寿命和功名富贵)的恶报惩罚外,死后在阴司所受的罪罚更要严重严酷千万倍!要受惩罚的事项很多,以下就把重要的和常见的一些冥列出来,希望已经看到这篇文字的有缘朋友,都能各自常常戒勉!同时劝戒身边有以下所列各项的朋友,尽早忏悔改过!并不再重范。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世间一切,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命运,因果法则极其精密,但不等于命运是注定的。“注定”是“宿世论”,注定的,是说人死了还生成人,鸡死了还生成鸡,狗死了还生成狗,要是这样的话,鸡鸭鱼肉永远都是我们桌上的一盘盘菜,大家该吃什么吃什么,不用为自己的贪吃找借口了,大家也不用去修法、不用去努力了;还有一个“断灭论”,也叫断见,就是认为人死了,啥也没有了,就叫断见。宿命论、断灭论都是不正
忏摩就是向佛菩萨忏悔的意思。忏摩的时候生起惭愧心,向佛菩萨陈白过往所作罪业,如今已知错,心里感到难过,又承诺改过自新,以后不敢再犯,恳切表示悔意。《梵网经》说:「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
佛陀住世时,观世音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在中国,我们称四大名山中的观世音菩萨道场为“南海普陀山”,但普陀山其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东海,为什么却叫“南海普陀山”呢?据《华严经》记载: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有人说,我最近越精进用功、麻烦事越多,找你麻烦的人也很多。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比如我今天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发愿去利益更多的人。结果呢,这几天事情很多、找你的人也特别多。什么原因呢?其实这都是我们的心感召的。
有时候是在逆境中,我们的无常观、紧迫感可能还提得起来。比如说我们生病了、最近不舒服了,或者父母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我们照顾。这时你会想:释迦牟尼佛讲得很对,人生很苦啊!当各方面很好、很舒服时,你又会觉得:哪里苦啊,我觉得挺好的,就忘记了。
六祖大师听到人家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马上开悟。唯识宗有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名是假的,你的名字安在哪里?是人假设出来的。相是生、住、异、灭不停的变动,根本是没有的,一切相是人造出来。名与相从哪里来?从分别来。用正知正见分析观察宇宙万有,原来这个世间没有名、没有相、从分别来。什么都没有叫如如,如如就是不动。离相需要经历漫长时间研究佛法,明白宇宙万有本来不生也不灭,就能融化,看破,放下,得大自在。
夫妻两人都是佛教徒,修道目标相同,只是殊途同归。二人相处贵乎互相尊重,对方修任何法门都应该给予支持,有说:「同台食饭,各自修行。」各有各修,没有问题。我有一俗家皈依弟子,妻子是虔诚基督教徒,他是虔诚佛教徒,两人相敬如宾。不同宗教信仰尚能和睦相处,何况信仰一致?修法不同而已。
人生的痛苦是怎么创造来的?我们要看怎么去理解这个痛苦。每一个人痛苦是不同的。但是,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因为心不得解脱。快乐从何而来?世间上的这种快乐是什么?是短暂的,刹那的,不恒久的。在六道轮回里面,我们人道最适合修佛法,最适合修行,因为我们这个世间,一般十个事有八九个都是不如意,只有一两个会让你觉得很开心。
很多佛教徒计较在家里不可以诵什么经,规限诵经时间,过时不能诵,在不洁净的地方诵经念佛是不尊敬。其实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诵经、持咒、念佛。在洗手间或浴室诵经念佛可以用默念法,不发出声音就没有问题。如果遇上天灾人祸,整个城镇一刻间顿成废墟,到处颓坦败瓦,满目疮痍,这个时候不用计较地方是否清净庄严,可以大声称念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感应佛菩萨慈悲,救拔灾民脱离危险境地。
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在经中说过,能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真实存在,对西方极乐世界具足信心,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从教理上,真正地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经的义理有很深很透彻的理解,从而建立信心,才会修学净土法门,老实念佛,求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此儒者民物一视之素志也。严禁伤胎破卵,必使鸟兽鱼鳖咸若,此圣王胜残去杀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杀。胜残去杀,须由小而至大。仁民爱物,必
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 法德放生活动以弘扬【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慈悲救护】为宗旨。倡导维护
我们要晓得放生在佛门它的宗旨是护生,它的目的是救命,这个是千万不要弄错的,也就是说放生的宗旨是为了护生——就是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因为佛法讲众生平等,对众生的生命要给予尊重和敬畏,连生命都不尊重、不敬畏的人,他的其他方面的尊重和敬畏都是虚伪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城的人都不信佛法,特别顽固,难以教化。佛陀说,这个城市的人跟大目犍连尊者有缘,所以就派大目犍连尊者前去度化他们。这一城的人果然都被大目犍连尊者度化了,全都皈依了佛法。大家就问佛陀因缘。佛陀说,在很久以前,大目犍连尊者过去曾经有一世,是位樵夫,有一次他上山打柴的时候,惊动了无数蜜蜂乱飞。大目犍连尊者就对它们说,你们都是有佛性的,将来我修
人之一念,可让心阔如山海,亦可微如蝼蚁。我们常问修行修的是什么,说到底修的便是这一念心。心若被贪、嗔、痴、慢所占据,人之言行便自私尖锐,最后造成百般不顺,处处树敌;心若充满慈悲和智慧,人便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快乐无畏。
佛教里有十善十恶,从身、口、意来说,有“身三、口四、意三”,正好十个。身体产生的不好的行为有:杀生、偷盗、邪淫,这些通过身体表现出来;口呢,有恶口、绮语、两舌、妄语。这个“口”很难守,因为很多话张嘴就来。而身体还好一点,我不接触不好的,比如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发生接触就不会有恶业。而在这个世间,没有嘴却很麻烦,因为什么事都要沟通,我们主要是通过语言方式来完成。
钟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的功效。千佛山有幅对联,其中有“晨钟暮鼓”。我们早上撞钟的时候,还唱诵《叩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晚上撞钟则诵“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念这个偈。
过去事如长夜大梦,都没有了,还想着它干什么呢?现在的事逢场作戏,好像现在大家聚首一堂,我讲佛法,你们听佛法,散会时候到了,各走东西,聚会没有了。未来的事犹如空中浮云,变化万千,莫能预测,计划将来如何如何,到时已不适用,枉费心神。就是说过去事、现在事、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发展,都有它的“生、住、异、灭”。而我们一定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随着事情的发展而“起心动念”,并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功课,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和方向。不要把修行当成是一种忍耐,支持你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很重要的。你觉得你被不公平对待了,就要站出来为自己说话,某些时候,支持自己、肯定自己也是修行的
当我们发现问题很受打击时,这种挫折感是一种苦受。对于修行人来说,我们不能将之导向情绪,而要导向“一切众生都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便开始观了。第一念起,第二念要观,第一念是发现现实问题,第二念把事归到理上,在法界的大背景下导向普贤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