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是一种佛教用语,原指僧人为了修行独居一处,静修更高境界的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佛教中没有记载,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
一般闭关的禅师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
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禅宗中流行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可见对禅宗的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
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这就是要开悟,否则闭上三,五年的关,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闭关的目的。
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使用闭关的方式。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闭生死关”,有些禅僧或者修行者发大誓愿,要在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把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都放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
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这种形式虽然是诚心的禅定,但是方式上也是可以调整,因为禅宗的修行讲求真正的禅在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皈依是什么意思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皈依什么?好像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莫名其
弟子当知道父母尚未超度,自己就在佛前发愿每天受八关斋戒,直到父母超度往生西方,求佛接引净土,除此以外我还要念哪一部经吗?这个不是很重要,重点是你真的发心为你的父母守八关斋戒,你守了八关斋戒,你要念哪一部经都可以……
天人虽然寿命很长,但总有尽头,天人临终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身上会出现五种衰败现象。这五种衰败现象,在《大涅槃经》里有详细介绍。第一个现象就是衣裳垢腻。一般天人的衣服都是天生的,一生当中不用洗澡更衣,都能非常干净好闻,但到临终时,他的衣服会变脏、变臭。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指诸法实相、真如空性是语言和思想所不能到达的,因为真如实相,它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的境界。我们平时语言要描绘或思想要思维的情况下都是有对境,是有能语言和所语言、能思维和所思维,都是在相对的分别。
不二法门,在《维摩诘经》上有详细的开演。当时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佛陀派菩萨和圣众弟子们去看望。后来,就由文殊师利菩萨领着三十二位菩萨去看望维摩诘居士。当时就讲什么是不二法门。“无言无说,无示无识”,就是进入不二法门。为什么说“无说无示”是进入不二法门?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们给人助念的时候,需要给亡者的冤亲债主立牌位吗?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这种现象,助念过程中,前期好好的,不知怎么回事,病重者始终咽不了最后一口气。这是因为除了临终者本身业障比较重之外,助念人又增添了几重孽缘。即立怨亲债主牌惹的祸!
有病,破什么戒?如果说你因为有病,你必须要吃肉,那么这个肉的当下,它就是一种药,你就没有破戒。如果因为有病,你必须要用到酒,有一种酒叫做“药酒”,当你用药酒的时候,它也是一种药啊,也没有破戒。所以,因为你病了要去破戒,你不可能去偷盗嘛,你不可能去邪淫嘛,你不可能去妄语嘛,无非就是这个杀生的层面、跟这个饮酒的层面嘛。
“五盖”,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贪欲,是五根对所接触的境界生起贪爱。修定的人,他的心必须要远离五根接触境界的贪爱,不生贪欲喜欢,心就能定下来。嗔恚,就是嗔心。当嗔心生起,就算身体不动,内心还是恼热、很不自在,也就无法定下来。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念佛这么久了,如何往生有把握呢?觉火法师答:能说出这种话,就证明你对净土的信心还不够。经典里佛讲得很清楚,能够预知时至,时时正念分明,往生心坚固,这都是往生有份的表现啊。再把标准降低一点就是信愿的念头不退。
净土法门要生起深信、切愿,那一定得学净土的法。对于信根强的人,要给他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让他了解阿弥陀佛大悲度众生的这种无私无我的悲心、切愿,因此产生感恩、仰慕乃至信受的心。也可以给他讲三恶道的苦、轮回的苦,讲生命的无常、因果业报的真实不虚。
观世音菩萨,是表慈悲之意。所谓的“慈悲”,即慈能给予众生快乐,悲能拔众生之苦。菩萨在因地就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但凡众生有苦,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即能观感赴应,前来救护。有些佛菩萨名号是从果地的功德来建立的,比如“观自在”。菩萨在因地悲智双运,断尽一切烦恼,证得实相境界,故当一切晦昧境界现前时,总能知其空相,理事无执,得大自在。还有些佛菩萨的名号则是从性、相、行、愿等不同的角度来建
刘胡子是位商人,从事贸易工作。有一天,当他坐船渡河要去做生意的时候,看见这艘船的空间很小,但是船上的人非常多,而且也非常的拥挤,于是他花了一百两黄金,造了一艘大船供给大家使用,让需要搭船渡河的人可以不用再这么拥挤,也造福了乡民们交通上的便利。
我在看一本叫和平的书,里面有段话很精彩:人一旦想到自己,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即便是小问题,也会变得很大。然而,只要你开始想到别人,心中的视野就会变得宽阔,你自己的问题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为什么有些人听到《大悲咒》会全身不舒服,有些人听到会流眼泪?这个全身不舒服代表他有障碍,有心理的障碍或身体有业障,听了会流泪是一种感动……
念佛这桩事,总得不缓不急,否则易出毛病。当初释尊有一弟子,擅弹七弦琴,此人学佛后很是用功,不肯休息。在一般人见之自然甚好,但释尊视之则不对。因凡事得取中道,不用力固然不行,用力过了,怕难持久易生退转。
民国时候,浙江慈溪有一农妇,家里非常穷,和儿子挤在一间小破屋里勉强度日。儿子脾气暴躁,对她很不孝顺,经常喝骂她。有一天,她又被儿子骂了,心里很难受,就来到临近的一座寺院,向僧人倾诉自己的苦衷。僧人告诉她说:“你既然已经知道苦了,为何不把苦卖掉呢?”
1、善士问:家人不支持,反对我学佛怎么办?法师答:那是你没有学好。学好了,家人欢喜得很!2、善士问:那怎样是学好?法师答:处处没有自己,处处理解、帮助别人。3、善士问:爱人因为我学佛,要跟我离婚怎么办?法师答:要么做个好居士,要么索性做了和尚。
学习任何法教都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理解的阶段,第二是觉受的阶段,第三是证悟的阶段。当然,菩提心法教也不例外。在理解的阶段中,主要依靠听闻佛法。只有经过不断地听闻,才能产生闻所生慧。具备了闻所生慧,理解的阶段才算及格。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
我们要念好这句佛,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如法的方面,以便避免和改正。念佛最忌讳的首先是精神涣散。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才能做好。如果精神涣散,或是处在昏沉、掉举等状态当中,那这一句佛就不可能念好。
念佛诵经功夫不得力,是因为散心、乱心,所以没有感应。念佛诵经,要专精不杂,但是做不到,很难!念着念着,自自然然杂念就来了,自然妄想就起来了。愈是怕妄想多,那个妄想愈多。那为什么念佛的时候妄想反而明显了,不念的时候妄想杂念都没有了呢?因为念佛的时候是发现了妄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